歐蘭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10-00-01
工業化和城鎮化作為推動現代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和主導力量,兩者相互依托,互為促進。工業化為城鎮化提供產業支撐,城鎮化為工業化提供市場保障。
時下,在全縣上下加快推動融入凱里城市經濟圈、雷公山苗族文化原生態旅游經濟圈進程,強力推進革一工業聚集區建設和打造“苗族文化生態旅游城”的大環境下,給革一鄉帶來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但是,如何看待革一工業聚集區帶來的機遇,正確審視革一自身資源優勢,進而依托工業聚集區建設拉動革一城鎮化發展,積極推進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和利益雙贏,全力打造新型現代化城鎮,實現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是當前值得深思的一個課題。
一、革一工業聚集區建設給革一帶來的機遇
革一工業聚集區作為凱里經濟開發區的重要工業組團,其建設和發展與今后革一鎮區建設密不可分,革一鄉必須從發展的角度正確看待革一工業聚集區帶來的機遇。
1.政策機遇
州委州政府將革一工業聚集區作為凱里城市經濟圈的重大工業布局來調整,縣委縣政府提出要強力推動革一工業聚集區建設進程,把革一工業聚集區建設成為凱里城市經濟圈的新興工業經濟區,從而推行革一建制鎮工作,為革一加快小城鎮規劃建設步伐贏得了主動。
2.區位優勢
隨著革一工業聚集區建設外連路網的實施,打通革一至谷隴二級公路和鎮臺旅游線“截彎取直”二級公路改造兩條大動脈,革一的區位優勢將越來越明顯。
3.城鎮功能
革一工業聚集區建設,在供水、供電和污水、垃圾處理方面,包括新建的35KV變電站、聚集區供水及污水、垃圾處理工程以及正施工的電力網改工程均兼顧鎮區協調規劃建設,從而有效促進城鎮功能的提升。
4.產業鏈延伸
革一工業聚集區規劃以德立農場為中心,以生態食品加工區、旅游商品加工區、民族紡織制造區、新型制藥園區及建材工業園區等“一心五區”結構模式,與周邊江邊、北方、西南、新寨、后哨、屯上等村種養殖業、礦山開采等產業形成整合,延伸了產業鏈,拓寬勞動力就業渠道,拉動第二、三產業的發展。
二、革一的自身優勢
通過近十年來的建設與發展,革一在地理條件、產業開發上取得階段性的成果,形成拉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潛在資源和發展動力。
1.地理條件
革一地處鎮(遠)臺(盤)旅游環線腹部地段,是臺江、黃平、凱里三縣市結合部,距離臺江縣城和州府凱里41公里,距歷史文化名城鎮遠55公里,距省府貴陽250公里,上臺江和凱里僅需半小時,北上貴陽也僅兩個半小時,交通便捷,通訊設施完善。
2.產業優勢
依靠科技創新,革一產業結構調整邁出新步伐。目前,已建成金秋梨生產基地5000畝,優質枇杷、油桃基地1500畝,楊梅基地100畝,葡萄和李子基地300畝,新建種桑養蠶基地1500畝。革一的果品尤其是革一枇杷、油桃享譽省內外,市場供不應求。境內一年四季均有不同果品產出,成為遠近聞名的“生態果園之鄉”。
3.潛在資源
革一是個農業鄉,土地廣闊,物產豐富,有硅、鉬、鉛鋅礦等豐厚的潛在資源,也由于巖溶地貌的影響,大塘溶洞群、天然水庫及桃樹板自然風光等開發前景可觀。同時,境內爛塘水庫以及將蓄水發電的巖寨電站庫區開發,事必成為革一乃至臺江水上休閑娛樂、觀光旅游的新亮點。
三、依托革一工業聚集區打造新型現代化城鎮
當前,革一面臨的機遇前所未有,面對的挑戰也前所未有。總的來看,機遇大于挑戰。機遇需要緊緊抓住,挑戰需要認真應對。因此,必須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州、縣兩級的重大戰略部署上來,以建設革一工業聚集區為載體,加快推進新型現代化城鎮建步伐。
其一、更新觀念,加快發展,服從并服務于革一工業聚集區建設。要牢固樹立“建設工業聚集區就是建設革一,建設工業聚集區就是發展革一”的理念,轉變思想,加強協作,協調做好革一工業聚集區建設外連路網、土地確權、電力通訊建設及園區移民搬遷動員工作,為革一工業聚集區建設提供人力物力支持。進一步加強對建設工業聚集區的目的、意義及給當地帶來好處等的宣傳教育,增進鄉干部職工、周邊村寨村組干部、村民群眾的理解和支持,積極營造“人人關注聚集區建設,人人參與聚集區建設”的輿論氛圍和良好社會環境。
其二、抓住商機,調整結構,整合資源延伸產業鏈。圍繞革一工業聚集區“一心五區”建設,挖掘潛力,發揮優勢,培育和壯大后續支柱產業。一是穩定糧食生產,在鞏固現有5000畝金秋梨和1500畝枇杷、油桃的基礎上,著力實施“精品果園計劃”,促進增產、增收、增值、增效。同時,面向市場,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有針對性地發展蔬菜、西瓜、養豬、養羊、養魚等種養殖產業,積極給革一工業聚集區提供生態肉食和綠色食品。二是搶抓國家東桑西移的歷史機遇,以廣西匯利豐絲綢有限公司為龍頭,采取“公司+農戶”、“公司+基地+農戶”等多形式,近年內規模發展種桑養蠶基地3000畝以上,使之成農民增收的又一大支柱產業。三是樹立招商引資是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出路的思想,以革一工業聚集區為平臺,切實優化投資“軟”“硬”環境,以土地置換或經營土地,通過合資、合作、獨資等多種形式,擴大招商引資,挖掘開發利用硅、鉛鋅、鉬等礦產資源,積極籌建革一工業聚集區建材工業園區生產原料基地。四是繼續舉辦梨花節和枇杷節,大力弘揚革一地區民族文化、民族風情,積極推介山丙大塘天然名水、白方溶洞群、桃樹板自然風光、爛塘水庫休閑垂釣等旅游開發項目,抓住國家能源建設,特別是巖寨電站建設這一大好機遇,擴大庫區旅游服務業的規模,大力發展農業觀光、苗寨風情、溶洞觀光、洞藏開發及水上娛樂等鄉村文化生態旅游業。力爭把革一打造成人與自然和諧,綠色生態安全的人文、自然、環境較佳的新型農村休閑集散地。
第三、強化設施,推行建制,精心打造革一小城鎮特色。堅持保護與發展并重,確立以建制鎮為中心,公路沿線旅游村寨為重點,其它村寨為支點的小城鎮建設思路,著眼于“精、圬、美、優、特”的建設追求,精心打造革一小城鎮特色。一是在實施革一至谷隴、鎮臺旅游環線“截彎取直”二級公路改造的同時,爭取資金支持,開工建設革一至小農場鎮臺線改道工程和排生—新寨—臺水—南匠巖寨電站庫區旅游環線、小農場—江邊—茅坪—清水江旅游環線擴寬油路改造,爭取實施通村油路建設,構筑“一縱一橫一環”發展格局(一縱:沿鎮臺公路發展主軸線,一橫:沿革一至谷隴公路發展主軸線,一環:沿規劃通村四級路形成環裝發展次軸線)。二是結合革一工業聚集區“三通一平”建設,加強協調,加快推進聚集區和鎮區電力、通訊、供水、垃圾處理工程建設,配套實施鎮區路燈、排污等設施,不斷增強和完善城鎮功能。三是堅持“統一規劃、一個模式、突出特色”的原則,開工建設鄉汽車站、農貿市場、加油站、文化服務中心、敬老院等一批獨具苗族風格的標志性建筑物,立足易地扶貧移民搬遷工程實施,建設鎮區集苗族民居、刺繡服飾加工、商貿接待一條街,著力增加城鎮人口和提升城鎮品位。四是堅持新農村建設與整村推進、農村危房改造相結合,有組織、有計劃在12個行政村打造一批以小青瓦、美人靠等苗家吊腳樓。五是積極做好建制鎮各種資料的收集、整理和申報,加快推進革一建制鎮進程。依托革一工業聚集區建設推動革一城鎮化建設,發展工業,反輔農業,逐步形成鎮區屯上村、田壩村、大寨村以城鎮建設為中心,輻射帶動東北面后哨村、江邊村、茅坪村以西瓜、枇杷、種桑養蠶、硅礦、鉬礦開采為主,西北面新寨村、北方村、西南村以種桑養蠶、鉛鋅礦開采、溶洞群自然風光旅游為主,西南面臺水村、排生村以網箱養魚、養鵝、養鴨、水上休閑娛樂為主的新型現代化城鎮產業帶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