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十九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扶貧大格局,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在“精準扶貧思想”指引下。脫貧攻堅碩果累累,成就矚目,但少部分深度貧困群眾喪失脫貧內生動力,對扶貧全局的影響不容忽視,因此,堅持扶貧同扶志相結合,不斷激發脫貧內生動力課題值得研究。文章從“脫貧內生動力缺失的原因及分析”“激發脫貧內生動力的幾點對策”兩個方面對此問題做了探討。
關鍵詞:十九大 脫貧 內生動力 原因 對策
中圖分類號:D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10-0-01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是新時代我們黨的神圣歷史使命。“一個也不能少”、“一個也不掉隊”,是我們黨矢志為民的時代最強音。
當前,扶貧攻堅如火如荼。在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思想”指引下,扶貧攻堅從原來的“大水漫灌”到現在的“精準滴灌”,“向精準要出路,向精準要效益”成為主旋律,廣大貧困群眾走上了精準脫貧的康莊大道,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但在“摘帽”捷報頻傳的艷陽前景下,也透著些許不和諧,少部分深度貧困群眾喪失脫貧內生動力,等靠要心理滋長,無志脫貧、無力脫貧、無意脫貧的現象比較突出,成了脫貧路上的“堡壘戶”、“釘子戶”。盡管這部分人在整個貧困人口中占比很小,但其對扶貧全局的影響卻不容忽視。必須加強脫貧內生動力培育,切實把人民群眾脫貧致富的積極性、創造性調動起來,形成黨群干同心、扶脫貧一體的生動局面。這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堅持扶貧大格局,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的重要意義所在。
一、脫貧內生動力缺失的原因及分析
過幸福的日子,是老百姓心中的天經地義,是祖祖輩輩口口相傳的生活信條。但為什么在當前扶貧政策、扶貧力度空前加強的情況下,少數群眾還出現脫貧內生動力缺失的問題?綜合分析起來,主要原因有3條:
一是信心缺失。哀大莫過于心死。對脫貧來說,喪失信心是最可怕的,也是最難啃的硬骨頭。據國家調查資料表明,我國現存貧困人口中,低保、五保戶占比達60%,因病因殘致貧、返貧占比高達80%以上,60歲以上貧困人口占比超過45%。這部分人群中,尤其是病患貧困人口,長期病魔纏身,無力生產勞動,即使有點錢也要拿去看病,因而思想壓力大,無助心態重,流露出讓國家和政府看著辦的想法。這樣家庭的下一代,因無錢看病更無錢受教育,造成貧困代際傳遞。二是政策 “疊加”。現在全黨把脫貧攻堅上升為國家戰略,舉全黨全國之力,堅決要打贏脫貧攻堅戰。在這種背景下,各級各地發揮政策杠桿作用,紛紛出臺體現各地特色,展現各自高招的扶貧政策,造成扶貧政策層層疊加。有的對扶貧項目的選擇簡單照搬,不是光伏發電就是蔬菜大棚,整體效益不高,難以持續支撐扶貧工作的深度發展。還有的把關心慰問當扶貧,把檢查 調研扶貧,看似盡心盡力、熱熱鬧鬧,對群眾充滿感情,實則把扶貧工作簡單化、形式化了,滋生了少數貧困戶自安現狀、非貧困戶嫉妒攀比的現象。三是“兩委”失管。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結構出現顛覆式變化,集體經濟空殼化、村級黨組織弱化、留守人群老幼兩極化的的現象越來越突出,導致出現無人管事、無人干事、無錢辦事的現象,群眾的疾苦和難事無法及時找到依托和幫靠。
二、激發脫貧內生動力的幾點對策
脫貧內生動力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根本動力。其包含三方面的含義:一是群眾自身內因,要從思想上拔窮根,要從主觀上強能力。二是工作部署導向。要把“繡花”的功夫下到緊要處、現到急需時。三是政策措施支持。要圍繞調動群眾脫貧的積極性、保持脫貧后不返貧的持續性等問題,界定與實施配套政策。具體對策有5個方面:
1.特色文化“化”
正如十九大報告指出的那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造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根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這是激發脫貧內生動力的文化之源、力量之根。因此,要結合十九大精神學習進鄉村活動,著眼貧困人口文化實際,積極創新多種形式的以文化人的方式方法,切實幫他們立起脫貧之志,鼓起創造美好生活的勇氣。當年,毛主席到湖南農民當中開辦農民運動講習所,現在的農民肯定比那個時候文化水平要高,以文化人不在于高大上,關鍵在于群眾聽得懂、聽得進、真管用。
2.環境氛圍“推”
中國數千年農耕文明,造就了農村獨特的農耕文化,也形成了分辨美丑自我評價體系。村里人怎么看、怎么評說,約定俗成地成為左右人們行為價值的參照,環境氛圍對農民的拉力推力根深蒂固、不容低估。要借鑒《中國好人榜》、《中國道德模范》評選活動的模式辦法,廣泛開展《中國脫貧致富人物榜》評選活動,將脫貧致富與群眾喜聞樂見的英模人物相提并論、齊重并舉,引領人們向他們看齊,向他們學習,像他們一樣,切實提高群眾自覺脫貧致富的榮譽感、自豪感和社會崇尚感。
3.基層“兩委”“帶”
村兩委是黨在農村的一線堡壘。村兩委的強弱直接關系著黨的主張、黨的意志在廣大農村的落實。現在,駐村的各種工作隊不少,但群眾說,這隊那隊,不如有個好兩委。要落實習總書記建設農村一線堡壘的要求,在選準配強兩委班子上下功夫,尤其要選配好帶頭人,不斷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完善兩委工作待遇,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貧工作隊,徹底解決無人管事、無人干事、無錢辦事問題。同時,用足用好國家激勵鄉村本土人才回流政策,鼓勵吸引在外打拼的成功人士回故鄉創業,為脫貧持續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和榜樣力量。
4.有的放矢“培”
要依托國家職業培訓體系,分市縣鄉不同層級,針對不同人群特點擬制農民職業技能培訓計劃,像解放初期開展“夜校”、“識字班”活動那樣,在貧困地區開展技能知識大學習活動,不斷創新拓展科技下鄉活動載體和內容,激勵知名企業和志愿者到深度貧困地區開展“一幫一”活動,通過讓農民開闊眼界、掌握技能,提高自我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自強自立的信心。
5.政策精準“調”
政策的最大功效是提供遵循和杠桿,絕不是大包大攬,更不是揠苗助長,兜底必須有底線,優惠也要有條件。當前,要針對解決扶貧政策過高過滿、與其他政策不銜接、難以持續等問題,重點在扶貧政策“四梁八柱子”框架下進行精準配套完善,切實發揮政策的杠桿激勵作用。在工作指導上要把握3個原則。一是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這是習總書記關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個重要思想。一項政策如果超出實際、難以為繼,那就不是好政策。要緊貼當地特點,緊貼脫貧需求,突出政策特色,不能靠一套扶貧政策來解決所有貧困問題。要做好“加減法”,既體現黨和政府向扶貧傾斜的決心意志,又搞好與農村現行其它政策的銜接配套,確保制定的政策規定落實起來能支撐、可持續。二是既兜底支撐又激發活力。兜底支撐是扶貧政策的最后底線,是針對少部分深度貧困特殊人群提出來的,但兜底絕不是扶貧的全部,實現貧困群眾的自我發展,才是扶貧的根本目的。所以,扶貧政策的真正意義不在于兜底,而在于激發內生活力。要擯棄那種“一言不合就兜底”、“扶貧政策是黨的陽光雨露人人有份”等錯誤認識,在政策設計上要多引入激勵因素,在工作層面上要甄別哪些人必須兜底哪些人可以不用兜底,在脫貧機制上要突出防止返貧機制,絕不能把扶貧政策當福利,享受者渾然不覺,享受不著者嫉妒埋怨。三是既注重物質脫貧又注重精神脫貧。要補齊重物質輕精神的短板,把培育內生動力作為扶貧的優先戰略,研究出臺國家層面的培育脫貧內生動力規劃,納入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一并實施,打好“輸血”和“造血”這兩張牌,擰好貧困戶、各級政府、鄉村帶頭人這三股繩,努力形成貧困戶主動想脫貧、帶頭人積極干脫貧、黨委政府全力抓脫貧的生動局面,引領人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精神基石。
作者簡介: 吳玉玲,中共濟南市歷下區委黨校,高級講師,學歷本科,長期從事黨校教育理論教學和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社會建設和基層社會治理、黨建、時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