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玉
摘 要:本文筆者從德性與德行的區別與聯系、及何為德行倫理展開分析,闡述了現代社會中德性倫理所面臨的自身理論困境和適應性困境,最后提出了德性倫理在現代社會中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德性 德性倫理 理論困境 適應性困境
中圖分類號:B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9-0-01
一、德性倫理的內涵
德性與德行是個人道德程度的一個衡量標準,厘清德性與德行之間的辯證關系對我們研究德性倫理尤為必要。
1.德性與德行的關系
所謂德性,即道德品性,指人的自然之性。在倫理學領域,德性被賦予的是人的道德品格、品質的含義。現代德性在哲學家們對傳統德性思想的批判性繼承中具有了新的內容與意義。隨著社會的發展,德性隨之轉變,而這一轉變促使個體道德與社會生活的關系更加緊密。與德性不同,德行即道德品行,是對個人所具有的內在德性的一種反映是個體道德性的外化體現。一般來說,德行可分為兩種情況:一是自愿性行為,即個體對自身所具德性的外在反映,是個體的一種本能的、一種內在自覺二是非愿性的行為,即個體因懼怕道德規范、社會輿論,不得不實施該行為,這只是一種被動的遵從。無論西方倫理學亦或是儒家倫理學,都表明德性與德行具有決定與被決定,作用與反作用的辯證關系。作為個體的內部因素,德性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個人的德行。而德行作為德性的外化表現又對德性具有能動的反作用,良好的德行又會促使個體德性的提升。
2.德性倫理的內涵
倫理學的發展歷史經歷了從德性倫理傳統到規范倫理學,再由元倫理學的研究逐漸取代規范倫理的過程。作為規范倫理學中的一個理論,德性倫理學是把關于人的品格的判斷作為最基本的道德判斷的理論,它聚焦點是道德主體。“依憑德性的倫理,是較之于有關道德的規范、制度更為高級的倫理,可以使人上升到更高的道德境界,更有利于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1]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中國的孔子都被視為德性倫理學代表。
二、德性倫理面臨的困境
任何一種思想總是植根于一定的歷史背景、社會生活之中,倫理思想也不例外,總要與時代的社會結構和道德運行機制相適應。因此,德性倫理作為一種與傳統社會相適應的倫理類型,也無法避免種種困境。
1.德性倫理自身的理論困境
相比較而言,德性倫理學在理論上優于義務論和功利論,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就是完美的,德性倫理自身面臨著理論挑戰。這挑戰主要來自于規范倫理學家對它的批評。規范倫理學家指出“德性”只是一般的概念,這個概念并不是德性倫理學特有的。規范論者認為,德性概念是從道德原則中引申出來的,或者是從嚴格地遵守和服從道德原則的傾向中引申出來的。德性就是指“那些按照基本的正當原則去行為的強烈的通常有效的欲望”[2]。規范論者認為,每種德性都有一個相應的道德規則與之對應。基于這樣此,規范論者提出了三個論點。第一,道德規則要求人們履行或者不履行某些行動,而這些行動既可以由具有德性的人來完成,也可由不具有德性的人來完成。第二,德性是一種經過內化的服從道德規則的傾向,“德性是由一種較高層次的欲望調節的情感,這些情感亦即相互聯系著的一組組氣質和性格”[3]。第三,德性僅具有工具和引申的價值。具有德性的人和不具有德性的人相較而言,只是更有可能做正確的事情。規范倫理的以上三個論點表明,我們在進行道德評價時,要把對行為者的評價和對行為的評價區別開來。這兩種評價對于倫理評價來說是必要的,但是,對行為的評價邏輯上先于對道德行為者品格的評價。不言而喻,如果確證德性的根據不是正當的行為,那么,人們就會對德性的根據產生質疑。
2.德性倫理的現代適應性困境
西方德性倫理傳統與當時的社會狀況相適應,對于維護當時特定的社會秩序的穩定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由于人的德性、動機的形成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和一個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而傳統社會由于“個人是通過他的角色來識別的,這種角色把個人與各種社會共同體緊密相聯,因而把個人與共同體分離開來,就沒有實質意義上的個人”[4]。因此,共同體社會的特征決定了在西方傳統社會中,個體德性與倫理實體具有天然不可分割的聯系。相較于傳統社會,現代社會的結構已經發生了全方位的位移和變化。傳統的風俗習慣和社會共同體已土崩瓦解,傳統德性倫理開始喪失賴以生長的現實土壤。“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中所發生的一系列變化足以導致人們相互之間很難靠道德品質或道德修養來進行相互了解,這樣,傳統的依靠對人們的道德品質或道德修養來維持社會秩序的努力就顯得捉襟見肘。”[5]與傳統社會相比,現代社會在道德理論上更強調規范的作用,因為規范是容易認識到的,而作為品質與個人修養的意義上的道德將相對地越來越淡化,或者至少可以說存在著淡化的趨勢。其原因在于,個人的道德品質、道德修養的持續存在是有條件的,德性的存在需要人們不斷地鼓勵和鞭策,但由于個人的道德品質與個人修養的鼓勵和鞭策需要相對穩定的人際環境和彼此之間的充分了解,而這一重要條件卻隨著社會的現代化、市場化而越來越難以具備了。正如萬俊人所說,“問題的關鍵在于,當現代人進入‘公共生活領域后,就會發現,傳統的美德倫理已然失效,取而代之的是某種基于社會‘公共理性或‘重疊共識基礎上的普適型社會規范倫理,由是,麥金太爾先生所說的那種‘普遍理性主義規范倫理不僅應運而生,而且盛行其時。或可說,現代社會結構的公共轉型乃是導致傳統美德倫理(學)逐漸式微并陷入深刻危機的最終原因。”[6]
結語
由于歷史背景的不同,德性倫理在現代社會面臨種種困境,但由于中國的現代社會只能是中國歷史的延續,我們只能在既定的歷史存在中對德性倫理進行不斷創新與發展,賦予它新的時代內涵,從中汲取文化養分。我們的社會是法治社會,但只靠法治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有正確價值觀的指導。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呂耀懷 劉愛龍,制度倫理與德性倫理,》[J].道德與文明,1999(02):34-36.
[2]羅爾斯,《正義論》,何懷宏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第438頁.
[3]羅爾斯,《正義論》,何懷宏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第190頁.
[4]麥金太爾,《德性之后,龔群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第17頁;第205頁.
[5]李建華 胡祎赟,《德性倫理的現代困境》[J].哲學動態,2009(05):34-39.
[6]萬俊仁,《關于美德倫理學研究的幾個理論問題》[J].道德與文明,2008(03):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