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瑩
中圖分類號:G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9-0-01
加強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弘揚健康向上的文明鄉風,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是精神文明建設的應有之義,也是滿足當前農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載體。為深入了解我區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及作用發揮情況、摸清存在的問題,探索農村文化陣地建設的有效途徑,特深入社區街道鄉村進行了調研走訪。
一、當前農村文化陣地建設的現狀
1.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2013年以來,我區累計投入資金1000余萬元,高標準完成了24個中心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每個文化站平均300平方米,分別設有圖書閱覽室、文體活動室、多功能廳、小劇場等功能分區。同時,各級包扶部門充分發揮作用,陸續援建農村圖書閱覽室18個,建成“農家書屋”12個,基層黨組織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實現全覆蓋。各鄉鎮也積極加大人力、物力和財力投入,推進基層文化場所建設。
2.文化活動有聲有色
以政府為主導、農民自發組織等形式的文化活動經常開展,市直部門每年都組織“送科技、送電影、送戲下鄉”等文化活動。2017年,全市“送電影”700多場,送戲60多場,送各類書籍3萬多冊,受到了農民群眾歡迎。據調查,全區各鄉鎮平均每年開展文藝匯演、體育健身比賽活動10次以上。同時,還經常開展皮影戲、剪紙、版畫、書畫等文化展覽,民俗文化得到傳承。
3.隊伍建設穩步推進
新農村建設以來,我區重新設立了鄉鎮綜合文化站機構,每站配備一名文化站長和兩名文化專干,負責全鄉文化工作的組織。區文化館精心打造了28支優秀農民文藝創作隊伍,涵蓋舞蹈、曲藝創作、攝影、美術等門類。在此基礎上,各社區鄉鎮還積極培養基層文化愛好者、組建文藝社團,促進了農村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樂群鄉農民組建的“方圓農民詩社”、雙城鎮農民組建的“夕陽紅秧歌隊”、腰鼓隊,已經成為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領跑者”。
二、我區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存在的問題
1.資金投入不足,陣地建設明顯滯后
雖然近年來我區在農村陣地建設在上取得了一定進展,完成了相應的配套設施建設。但相比之下,村屯文化活動陣地建設還比較薄弱,全區仍有58.4%的村屯沒有文化室、46.3%的村屯沒有文化廣場,而且整體檔次不高、設施器材配套不全。同時,陣地建設存在不平衡問題,經濟較好的鄉鎮90%的村都建有文化室、文化廣場,經濟薄弱的村甚至連村黨組織活動場所都沒有,更談不上建設文化陣地。
2.利用監管缺位,陣地作用發揮有限
農村文化市場監管也存在一些問題,鄉村黑網吧、黑游戲廳屢打不絕,商販利用鄉村集市販賣非法盜版圖書、音像制品的問題還時有發生,等等。由于文化陣地利用缺位、文化市場監管缺失,加之受多元文化的沖擊影響,目前農村大部分年輕人普遍熱衷上網,沉湎于網游,甚至利用網游賭博;大部分老年人熱衷于打牌、搞占卜、跳神等迷信活動,甚至參加“法輪功”、“蒙頭教”等邪教組織非法活動,農村文化陣地功能缺失。
3.文化人才匱乏,隊伍整體素質不高
人才問題是我區農村文化發展的又一制約“瓶頸”。一方面,雖然為每個鄉鎮配備了2名主抓文化工作的專職干部,但大部人員混崗使用,影響到了抓文化工作的效果。另一方面,鄉村專業文藝團體隊伍“老化”嚴重,搞文化創作、編排演出跟不上時代潮流,新生代鄉土文化人才培育相對滯后,部分有潛力的民間藝人流失外地,我區農村文化隊伍缺乏活力,整體素質有待提高。
4.活動形式單一,農民群眾參與度低
目前鄉村文化活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群眾自發組織。主要利用村屯文化廣場或道路,組織扭秧歌、集體舞。二是政府送文化下鄉。文化部門送的電影從題材、內容上符合農民情趣的也不多,與農民生活貼的不緊,農民群眾觀看熱情不高。三是農民集資請。部分村屯逢年過節群眾集資請民間劇團演出,演出內容以“二人轉”為主,大部分內容較陳舊、低俗。四是鄉村組織演。主要是利用節日開展專場演出,但演出場次少、群眾參與度不高。
三、加強農村文化陣地建設的幾點建議
1.提高思想認識,建立保障機制
一是完善組織領導機制,形成區鄉村三級為主體的文化事業發展職責體系。二是完善投入保障機制。將文化事業發展經費列入年度預算并且逐年增加,建立起以財政投入為主,共同籌資發展農村文化事業的新格局。三是完善考核激勵機制。把文化建設目標管理責任納入對主管部門和鄉村的年度工作考核內容,并將考核結果作為干部晉級評優的重要依據,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堅持建管并重,強化陣地利用
一要進一步加強鄉鎮綜合性文化站、農村文化娛樂廣場、農家書屋等文化陣地建設,采用新建、改建、共建等多種形式,建設多功能、綜合性的文化活動室,提高覆蓋率。二要通過規范運行機制、檢查考核、組織“回頭看”等途徑,切實加強對現有和新建農村文化陣地等基礎設施的管理和使用。三要扎實推進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依托農村黨員干部遠程教育、農民信箱等網絡資源,進一步拓寬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領域。
3.注重人才培養,抓好隊伍建設
一是選拔一批有較高學歷和文化管理能力的年輕干部,要加強對鄉鎮文化事業站專職干部的經濟性培訓和指導,確保農村文化工作有人管、有人抓,立住腳。二是充分發揮鄉村本土人才的積極作用,注重發現和培養“鄉土藝術家”,使他們成為農村文化活動的帶頭人。三是抓好農村業余文化隊伍和文化社團建設,為農村文化建設注入新的活力。
4.設置有效載體,積極開展活動
一是發揮黨委、政府農村文化建設領唱者的功能,推動農村文化活動廣泛深入開展。二要整合資源,加大“文化下鄉”力度,通過深入開展科技、法律、衛生、文藝、電影下鄉活動,弘揚先進文化,豐富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三要進一步推廣“政府搭臺、民間唱戲”的開放式農村文化發展模式,有關部門在安全保障、場所安排、設備提供等方面給予支持。四要積極引導和發動農村群眾自編自導、自娛自樂、自主舉辦,如廣場文化、村落文化、節會文化等經常性文化活動,逐步實現農村文化活動由“政府主辦、群眾參與”向“政府主導、群眾主辦”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