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禎
摘 要:法治思維是全面深化改革、實現依法治國和妥善化解現實矛盾不可缺少的思維方式和思想基礎,主要包括合法性思維、規則性思維、程序性思維、公平正義思維和責任后果思維五個方面內容。而領導干部法治思維的培育則需從領導干部法治素養、法治實踐鍛煉、法治文化建設、行政權力的制約監督及法治建設實績考核等方面著手。
關鍵詞:領導干部 法治思維 依法治國
中圖分類號:D2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9-0-01
一、領導干部為什么要具備法治思維
1.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仍應清醒看到改革任務依然艱巨,急需處理的矛盾越來越尖銳,利益格局的深化調整也迫在眉睫,而這一切都需要法治提供保障。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要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識、規范發展行為、促進矛盾化解、保障社會和諧。深化改革必須依靠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凡屬重大改革都要做到于法有據,確保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而其具體推進還是要靠各級干部,這就要求領導干部必須具備法治思維,以便能在法治框架下更好的開展工作。
2.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要求
2018年兩會上,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許安標指出,我國現行有效的法律總共達到了263部,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進一步完善和發展。263部法律基本上可以解決“無法可依”的問題。但“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之所以存在種種問題還是因為部分領導干部沒有很好地在實踐中運用法律,在執法、守法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像2014年湖南華容縣召開的“公捕公判”就違背依法治國的精神,是典型的“人治”思維。而依法治國首先應該是領導干部講法、守法。領導干部的不講法、不守法也很難讓司法權威和法律信仰在群眾心中生根發芽。從這個角度講,領導干部也必須提高法治思維能力。
3.妥善化解矛盾的現實要求
隨著我國改革進入深水期,各領域社會矛盾多發,尤其是征地領域更是事件多發。2014年山東平度就發生了一起因為拆遷引起的縱火案,導致1名村民死亡,3人受傷。這也在警示我們在矛盾和糾紛出現時,應該堅持以法治思維考慮問題,依靠法律手段解決問題。實踐證明,偏離法治道路的維穩,只能越維越不穩。《2016年中國社會群體性事件分析報告》也指出現在群體性事件的對抗烈度顯著降低,這主要得益于參與的多數群體更懂法,更愿采取理性溝通方式來達成目的。在群眾法治素養不斷提高,法治需求不斷增長的大背景下,領導干部不斷提升自身法治思維能力就顯得尤為必要。
二、領導干部應當具備哪些法治思維
法治思維其實就是一種法治化的思維方式,是指在決策過程中以合法性為前提,按照法律的邏輯(法規、原理、精神)來觀察、分析、解決社會問題的一種思維模式。從法的原則、法的進程、法的理念、法律的邏輯等都可演化成一種法治思維模式。
1.合法性思維。就是要求各級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公權力時,從行為的目的、權限、內容、手段和程序等方面都要考慮是否符合法律的規定和要求。簡單講就是要把合法性放在第一位。為推進各級政府機關依法行政,十八屆四中全會還專門提出要積極推行政府法律顧問制度,這對加快法治政府建設產生了積極影響。
2.規則性思維。就是通過既定規則告訴大家哪些可為,哪些不可為以及如何行為,這樣人們對于行為后果是可預期的。在社會治理中,如果打破既定規則就會破壞人們的心理預期,心安就變成不安、有序就變成無序,可能會造成“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的尷尬局面。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整個改革過程中,都要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加強對相關立法工作的協調。”
3.程序性思維。就是要求各級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要按程序做決策,公權力的取得和行使都得遵守一定程序。從法治的角度講,只追求結果而不注重過程的行政行為也是違法行為,況且程序違法其行為與結果就很難做到公平公正,沒有正當程序就不會有正當結果。對此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健全依法決策機制”,這也為領導干部運用程序思維,養成依法決策、依法辦事的習慣指明了方向。
4.公平正義思維。就是在全體社會成員之間合理、平等的分配和占有全社會的政治利益、經濟利益和其他利益。對于公平,古人曾說:“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則民不敢慢,公則生明”。同樣,干部的威信也來自公正用權。無論對普通群眾還是特權人物,都要一視同仁,這也是憲法的基本精神。對此,黨的十八大也強調要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
5.責任后果思維。就是說法治不僅是行為之治,也是后果之治,行為者要對其行為后果承擔相應責任,行使權力就要承擔責任。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強調,有多大擔當才能干多大事業,盡多大責任才會有多大成就。但現在有部分人為了不出事,寧愿不干事,這種因擔當不足而產生的“不敢為”已成為當前一個突出問題。對此我們也要高度重視,有錯要問責,無為也要問責,敢于擔責才是一個好干部的為官之道。
三、如何培育法治思維
1.注重法治素養的提升。一方面是尊崇法治、敬畏法律,做尊法的模范。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領導干部要做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其中“尊法”之所以被放在第一位,就是因為他認為只有內心尊崇法治,行為上才能遵守法律。可以說從內心內敬畏法律,從行為上尊崇法律是對領導干部的首要要求;另一方面要重視法律知識的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各級領導干部尤其要弄明白法律規定我們怎么用權,什么事能干、什么事不能干”。這也給我們指明了學習的方向,就是要系統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不僅要學習掌握憲法基本精神,還要學習與開展工作相關的法律法規,如《行政法》、《行政處罰法》、《行政許可法》、《行政強制法》等部門法,從而為進一步培養法治思維奠定堅實基礎。
2.積極參與法治實踐鍛煉。一是積極支持行政訴訟,落實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規定。這一規定是2014年修改的《行政訴訟法》新增的,其目的就是給行政機關和行政相對人提供一個平等交流溝通的法治平臺,從而提高行政機關依法行政水平和法治意識。可以說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是接受法治教育最有效的途徑之一;二是積極落實行政機關依法決策機制。領導干部做決策時必須讓群眾表達反對意見,并通過協商提前把問題解決,否則一拍腦袋做決定,群眾不滿意不同意就可能好心辦錯事;三是以法治方式化解現實矛盾、維護社會穩定。在工作中有部分領導干部已經形成了法治思維,卻不能將其應用于實際工作,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領導干部要把對法治的尊崇、對法律的敬畏轉化成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法治之上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
3.大力開展法治文化建設。一是結合“七五”普法弘揚法治精神。目前我國正處于“七五”普法階段,其宣傳重點對象之一正好是領導干部,對此應大力宣傳好領導干部尊法守法用法的先進典型,用榜樣的力量激勵廣大干部在工作中自覺提升和運用法治思維;二是不斷拓展法治文化陣地,大力開展有形式多樣、感染力強、群眾易接受的法治文化活動,使人們在不知不覺間接受和運用法治方式處理現實問題;三是注重法治宣傳通俗化。應采用人們更容易接受的方式進行法治宣傳,比如宣傳渠道上,可以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定期推送相關法律資訊,讓人們在不知不覺間參與進來,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4.強化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一是進一步加大信息公開力度,為外部監督更好的發揮作用提供條件。只有真正做到及時公開應公開的信息,才有條件讓萬千群眾來達到監督的目的;二是強化領導干部問責機制。強化問責是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管黨治黨、治國理政的鮮明特色。其實,強化問責還是為了增強擔當意識。出臺的《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既是那些對敢于擔當的好干部的肯定和保護,也是對那些懶政怠政、以權謀私,損害黨和人民利益的“蛀蟲”的約束和管制;三是自覺接受監督。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十八大之后,落馬的150多名省部級及以上官員中,“一把手”比例不低。這也說明對一把手的監督仍然是一個薄弱環節。有落馬官員懺悔說,“不受監督的權力是最大的腐敗”。這也警醒廣大黨員干部,一定要提高認識、轉變觀念,自覺接受各方面監督,以公開透明的方式保護自己、維護法律尊嚴。
5.加強法治建設實績考核。實踐層面,現在各級各地政府基本都開展了法治政府或依法行政考核評價工作,但這種評價多是由上級政府或是行政機關組織的,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體制內的自我評估,所以在部分地區存在評價流于形式,結果可信度不高的問題。為了保證法治建設實績考核的客觀性、公正性,提高考核結果的公信力,建議一是在繼續堅持自我評價的同時,委托由具有專業性、中立性的第三方機構開展評價,使考核結果更加公正;二是考核結果可向社會公示以便群眾監督;三是將考核結果作為選拔參考,把學法守法、依法行政情況作為干部能上能下的重要依據,從而形成正確的用人導向。對自覺帶頭提高法治思維并善于法治方式推動工作的干部要給予獎勵重用,對法治觀念淡薄的干部要批評教育,對不依法辦事、造成惡劣影響的干部要依法進行嚴肅處理。
參考文獻
[1]黃春英.提高領導干部法治思維能力[J].黨史文苑,2013(7):41-43
[2]李燕凌.探究領導干部法治思維培育的難點與對策[J].工作指導,2017(8):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