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瀘州油紙傘所采用的民間技藝,至今被譽為中國民間傘藝的活化石,早在1882年的《瀘縣志》上曾有記載:“瀘制桐油紙傘,頗為有名,城鄉業此者二十余家,崇義分水嶺亦多此業,而以分水嶺所制為佳,近又有美美傘,工作益精巧”。作者于2016年7月和2016年9月分兩次前往瀘州分水嶺,采訪了油紙傘大師、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油紙傘第六代傳承人畢六福,通過畢六福大師的口述和對現場觀摩后對油紙傘工序的參觀了解,以寫實的方式記錄下了以下文字。
關鍵詞:油紙傘 傳統 歷史 制作工藝
中圖分類號:J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9-0-02
引言
分水油紙傘是目前油紙傘行業中唯一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僅存的唯一保持桐油、石印傳統工藝生產的油紙傘生產手工技藝,被專家譽為“中國民間傘藝的活化石”,是四川瀘州漢族民間代表性工藝產品。近些年來,隨著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進一步提高,人們逐漸認識到油紙傘特殊的歷史與文化內涵,喜歡油紙傘的人們逐漸增多,瀘州分水油紙傘開始走向復蘇。2007年瀘州市江陽區政府把“瀘州分水油紙傘制作工藝”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性文化遺產”,現在分水油紙傘每年生產約10萬余把,年銷售額達上千萬元,這些產品除了在全國各地銷售外,還銷往英國和東南亞等地。所以說分水油紙傘除了歷史悠久外至今仍具有廣泛的影響力,由此可見對瀘州分水油紙傘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是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一定的社會效應的。
采寫:熊娟
時間:2016年7月——9月
地點:四川省瀘州市江陽區分水嶺社區瀘州畢六福傘業有限公司
熊娟:畢老師,您好,我想先請您談一談分水油紙傘的歷史以及發展至今傳承的脈絡。
畢六福 大師:油紙傘在分水這個地方做傘有幾百年的歷史,我們家族做油紙傘只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因為我們是康熙戊午年從湖廣的寶琴湖邵陽縣移居到這個地方,移居到這個地方來不是做油紙傘,來的時候開始做的是蔑匠(就是編背篼之類的匠人),然后才開始做傘骨,到了民國的時候才開始學做油紙傘,在瀘州市的小市五峰頂跟一個姓王家的學的,就是我的天天(族譜上推第五輩)那輩開始學做油紙傘,所以我是第六代。天天那輩過了就是我的祖祖,祖祖過了是我的爺爺,爺爺過了是我的老人(父親),老人過了就是我。從清朝末年到明國初期,我祖祖和我爺爺他們就在瀘州的后河街開了一個傘鋪,那個時候在瀘州不是我們姓畢的一家在做,比較多,是幾十家,包括大河街,中碼頭,觀音嘴到凝關門一帶的河邊上有很多人做油紙傘,我們家那時候就算做得比較可以的,招得有徒弟,我們做的油紙傘主要銷得是云南貴州少數民族一帶比較多,那個時候關鍵是基本上家家戶戶老百姓用的都是油紙傘,還有就是油布傘,油布傘我們也在做,油布傘也是出口的,也要上桐油,包括油布傘和油紙傘都在做。
因為真正說傘,在過去為什么少數民族喜歡,最主要是紅白喜事都要用,結婚、生小孩、搬新家這些都要用,因為結婚一般講究的是油紙(有子)、早生貴子,這個油紙傘搬新家的時候放在家里就是鎮宅辟邪,包括在這個五零年的時候報紙上都登了的(報紙不曉得我還找得到不,以前我都撿都在)抗美援朝的時候我爺爺奶奶、我父親他們,當然也不只是他們,也有別個,一共幾家一起做軍傘,我們瀘州的志愿軍到抗美援朝每個人都背得有傘,這是上了書的,講我父親那輩的話最有名氣的就是抗美援朝做了軍傘,那個時候的傘基本上都是供不應求,我們這個地方,包括云南的威信這一帶都要用我們這里的傘,還有就是貴州的安順、凱里、貴陽包括習水這一帶,還有畢節,甚至輻射廣西一帶都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都要用我們的傘。然后解放以后公私合營一直做傘,公私合營是五十代,一直到六十年代生意都相當好,那會兒的傘都供不應求,還要排隊來買,到七十年代中期,洋布傘就出來了,油紙傘就慢慢地淡化了,鋼骨傘出來以后有些城市里面的人就不打油紙傘,要打布傘了,那個時候的鋼骨傘沒有折疊式的,都是一根骨架,要用手來撐上去,到七十年代末才出現了自動傘、半自動傘。到七十年代、八十年代我們油紙傘的生意都好,那會兒一年都可以賣到一二十萬,一直到八十年代末,油紙傘生意下滑了,基本上那個時候用自動傘,半自動傘,布傘那個時候就出來了,出來的價格比不得油紙傘那么便宜,少數民族地區很多人就漢化了,他就不用油紙傘,用自動布傘,所以我們的油紙傘就慢慢退出了遮風擋雨的市場舞臺,布傘把它代替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拿著油紙傘認為它容易被損壞,自然地就改成用布傘,在九十年代這一段時間,油紙傘是相當蕭條的,那個時候做油紙傘一年就買過幾千萬把塊錢,為什么我要堅持一直到97年下半年我父親過世的時候,他說你還是把這個油紙傘好生點做起走,因為我們中國人自然地一天天在富裕,富裕了這個手藝一樣地能招得到錢。最早我做油紙傘的時候我父母不要我做,他們說做了那么多代飯都吃不起,就反對我做油紙傘,偏偏我又喜歡做油紙傘,從小幾歲就每天幫父母親干活路,自然就學會了,跟我姐姐整楠竹蔑片這些就學會了,幾歲就做得來這個油紙傘,我對這個始終有著深厚的感情,想著我們一家都做了幾代人了,手藝失傳了就可惜了,那個時候根本沒有談非遺啊這些,只是自己各人在想象,拿回中國人開始富裕了,那會兒傘廠一年可以買這么多,如果我們一家人來做恢復傳統的做法,把它做得更好的話,一樣地找得到錢吃飯,我一直都這樣想。
然后我又出去考察,考察了全國各地的油紙傘,考察了以后就把人家的好的經驗包括我們的這個好的(經驗),大家綜合攏來做了好多異股異樣(奇奇怪怪)的傘,后頭微微子才有點好轉,好了以后在零六年的時候,江陽區旅游局的陳局長,他原來是瀘州醫學院的一個教授,他懂這個文化,他來找到我的時候他來招待我吃飯,他說你那個東西好生整啊,在2006年2007年的時候,才有那個政策可以申遺,申成市級非遺,后頭到零八年,教科文組織也來考察,他們找到的最古老的就是我這個地方,然后才申成國家非遺,申成國家非遺以后當時報傳承人沒有報名,因為我就是領導好像報名不好得,后來報得其他的姓許的許學明報得他當傳承人,因為他又看不起這個組撒,報他的時候他又出去開木廠,結果人家來考察的時候說你報的傳承人都不做傘吶你報來有什么用吶,后來市里面的領導來請問說你這里是多少代了,我說我的天天那輩開始做了六代油紙傘,他說你才是正宗的傳承人,一直沒有中斷過,幾十年,從幾歲到現在都沒有中斷過,才喊旅游局的葉局長重新把材料拿去寫過,重新把我拿去批,批成國家級的,開始是省級,后來是國家級的,一下就過了。我在想做這個傘并不重要,最主要的是要堅守、要喜歡,始終機遇往往留給要堅守的人、吃苦耐勞的人,如果我不堅守就不可能有今天這個地位,我一直都這樣說。
熊娟:謝謝您,說得非常好,另外想問一點就是分水油紙傘流傳到今天,要繼續傳承和發展會往哪個方向?
畢六福 大師: 是這樣子的,要講發展這塊,首先這個油紙傘的品牌是一個關鍵,現在我已經把我這個名字做成了品牌,叫做畢六福油紙傘,包括文化部,四川省文化廳都曉得的,有了品牌,你要發展,發展要更新,拿著傳統的整你也不行,拿著現在的整你也不行。要土洋結合,但是始終離不開這個傳統的記憶。這個為什么說很好發展吶,因為我們中國人一天天在富裕了,懷舊的人比較多了,先前我講了為什么九幾年到二零零零年前后我的傘賣都賣不出去,我自己想的是九十年代,我們中國人很多溫飽都沒有解決,花個幾十、百把塊錢買個油紙傘是不可能的事情,為什么這幾年(賣得比較好),一個是離不開各級政府的宣傳,包括中央電視臺來拍了我七次,湖南衛視,江蘇衛視還有鳳凰衛視都拍過我,專門專題報道過,因為離不開這個宣傳,我們中國人富裕了,比如說像我們這么大的歲數六十歲左右的人,他自然有懷舊的心理,他想到童年的時候要買把油紙傘放在家里面,一個是鎮災辟邪,二是聞下這個氣味,本身這個桐油聞了是有好處的,桐油是祛風除濕的,他自然的再貴都要買一把來放在家里聞下這個味道,這個是跟一個國家富不富裕有很大的關系。如果像以前那樣飯都吃不飽,打鹽巴的錢都沒有,那就不可能花那么多錢來買個油紙傘,如果說發展,根據G20會上看來的話也算是金磚國家了,國家會越來越富裕,那么對于老祖宗傳下的技藝也會越來越喜歡。自然地,結合傳統的技藝和現代的圖案發展只會越來越好,加之自己的品牌走這樣的路,從發展的眼光來說,我還想建一個小小的分水油紙傘的博物館,把油紙傘所有的工序和技藝用一條線擺出來,一樣一樣的,大家在參觀的時候就很好看,一目了然就把這個事情正得很清楚,作為油紙傘的宣傳,自然就有發展,所以以前分水就只有我一家,現在分水就有很多家做這個傘了,原來跟我賣傘的,原來做傘的,他們都自己做,找得到錢吃飯了,我心里想的是要讓大家來做,大家來傳承,大家來發展是最好的,不可能生意你一個人做,那個是錯誤的,我經常都跟我兒子說,人哪沒有錢不行,錢多了也不行,沒有錢他知道自己去奮斗去找錢。發展是沒有問題的,我兒子他全部都會做了,我孫女央視來拍的時候她才四歲,她就會穿小傘的線,現在上學去了。現在北京、井岡山、G20那邊都是我的徒弟,發展是沒有問題的。
結語
分水油紙傘發展到今天,已經孕育出了獨特的傘文化——傘的繁體字中在人的下面,還包含這四個小人,意思是五人共傘,小人全靠大人遮,以前16歲以下的男孩稱為小人,十六歲以后他可以結婚生子,變成大人,大人就要承擔起整個家族的一切重擔。瀘州分水油紙傘被定義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的技藝和神韻得到了傳承和保留, 更為可喜的是我們在采訪過程中還看到了許多年輕人,包括畢老師的兒子畢原紳也在熟練地用手工技法制作油紙傘,這打消了我們此行之前的顧慮,分水油紙傘已經或正在以它特有的方式默默地進行傳承。
參考文獻
[1]李妍捷. 非遺尋蹤[J]. 四川黨的建設, 2015 (9).
[2]彭煦. 瀘州分水油紙傘活態傳承路徑探析[J]. 中華文化論壇, 201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