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健
中圖分類號:K89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9-0-01
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中醫藥學源遠流長。它是中華民族數千年與疾病作斗爭中形成的醫學科學,根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沃土,汲取了儒釋道的精華,蘊涵著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精髓,具有科學與人文雙重屬性。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醫藥工作,提出了“著力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始終從中華民族最深沉、最深厚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優秀傳統文化、從國家戰略資源的高度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從推動中華民族現代化進程的角度創新發展優秀傳統文化。
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堅持中西醫并重,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并從國家戰略的高度對中醫藥發展進行全面謀劃和系統部署,明確了新形勢下發展中醫藥事業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為新時代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一、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的瑰寶
習總書記在致中國中醫科學院成立60周年的賀信中指出:“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這一論述凸顯了中醫藥學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不可替代的關鍵地位,全新、明確地界定了中醫藥學在中華文化復興新時期的特殊作用。
中醫藥學在理論層面強調“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不僅將人體內部臟腑經絡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而且強調人體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統一,體現了中華文化道法自然、和合致中的哲學智慧;中醫藥學以陰陽平衡的生命觀、陰陽失調的疾病觀與陰陽調和的治療觀,反映了中華文化“陰陽中和”的核心價值;中醫藥學“治未病”、“存正氣”的預防保健思想,體現了中華文化防患于未然的危機意識;中醫藥學“大醫精誠”、“醫乃仁術”的醫德思想體現了中華文化仁愛慈善、厚德載物的人文精神;中醫藥文化又以“陰陽中和”為核心價值,而“陰陽中和”也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中正和諧”相契合。積極探索中醫藥文化對踐行社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作用,從而通過中醫藥文化的推廣和傳播,為中華民族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啟迪,從而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標識。
習總書記強調,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這段話言簡意賅,凸顯了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精神“根”與“魂”的定位,展現了其文化共識和精神紐帶的功能。中醫藥學第一部經典著作《黃帝內經》托名“黃帝”所作,“黃帝”不僅是中醫藥文化的形象標識,而且也是中華文化的形象標識。“黃帝”是中華文明的開創者之一,我們常以“炎黃子孫”自居,這是“根”;我們通過對中醫藥文化中“黃帝文化”的挖掘,可以逐步樹立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形象標識——“黃帝”,從而助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復興,這就是“魂”。
二、發展中醫藥醫學事業、不斷創新科學研究
中醫藥學是眾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歷經千年而沒有中斷的科學文化體系,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極具代表性。習總書記對于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是“豐富世界醫學事業、推進生命科學研究”這些重要論述,不僅充分肯定中醫藥學是我國獨有且富有價值的醫學科學,還深入指出研究和科學總結中醫藥學的積極意義。
中醫藥是中華文化在生命科學領域結出的瑰麗果實,中醫藥的發展和突破必將對中華文化和世界文明的未來發展產生巨大的積極作用。在波瀾壯闊和極其不平凡的過去五年,習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偉大政治家的雄才大略,運籌帷幄、劈荊斬刺、決勝千里,在大大增強中國共產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和領導力、號召力的同時,高度重視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極大地促進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括中醫藥事業的傳承和發展。這五年來,國家以院校教育、規培教育、師承教育、繼續教育協同推進,傳承創新成效顯著,中醫藥人才隊伍顯著加強。2015年屠呦呦以“青蒿素的發現”獲得了中國本土第一個諾貝爾科學獎和第一個華人醫學獎,實現中國本土科學家獲諾貝爾科學獎零的突破。
三、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
中醫藥學只有具備指向未來、更新創造、不斷實現自我超越的能力,才能持久推動民族發展、深刻觀照人類命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人類更美好的未來提供指引。
習總書記指出,當前,中醫藥振興發展迎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時機,希望廣大中醫藥工作者增強民族自信,勇攀醫學高峰,深入發掘中醫藥寶庫中的精華,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獨特優勢,推進中醫藥現代化,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切實把中醫藥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在建設健康中國、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譜寫新的篇章。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關于振興發展中醫藥的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必須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獨特優勢,以推進繼承創新為主題,以增進和維護人民群眾健康為目標,以促進中醫藥醫療、保健、科研、教育、產業、文化協調發展為重點,以提高中醫藥防病治病能力和學術水平為核心,推進中醫藥現代化和國際化,尤其要著力把握好下面七項重點任務。
1.切實提高中醫醫療服務能力。完善覆蓋城鄉的中醫醫療服務網絡;提高中醫藥防病治病能力,建立中醫藥參與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網絡和應急救治工作協調機制,提高中醫藥應急救治和重大傳染病防治能力;促進中西醫結合,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推進中西醫資源整合、優勢互補、相互借鑒、相互促進、協同創新;放寬中醫藥服務準入;推動“互聯網+”中醫醫療,大力發展中醫遠程醫療、移動醫療、智慧醫療等新型醫療服務模式。
2.大力發展中醫養生保健服務。加快中醫養生保健服務體系建設,提升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能力,發展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推動中醫藥與養老融合發展;發展中醫藥健康旅游服務,推動中醫藥健康服務與旅游產業有機融合。
3.扎實推進中醫藥繼承。加強中醫藥理論方法繼承,實施中醫藥傳承工程;加強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與技術挖掘,建立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數據庫、保護名錄和保護制度;強化中醫藥師承教育,建立中醫藥師承教育培養體系,將師承教育全面融入院校教育、畢業后教育和繼續教育。
4.著力推進中醫藥創新。健全中醫藥協同創新體系,加強中醫藥科學研究,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傳統中醫藥研究方法,深化中醫基礎理論、辨證論治方法研究;完善中醫藥科研評價體系,建立和完善符合中醫藥特點的科研評價標準和體系,研究完善有利于中醫藥創新的激勵政策。
5.全面提升中藥產業發展水平。加強中藥資源保護利用,實施野生中藥材資源保護工程;推進中藥材規范化種植養殖,制定中藥材主產區種植區域規劃;促進中藥工業轉型升級,推進中藥工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建設,加強技術集成和工藝創新,提升中藥裝備制造水平,加速中藥生產工藝、流程的標準化、現代化;構建現代中藥材流通體系。
6.大力弘揚中醫藥文化。繁榮發展中醫藥文化,大力倡導“大醫精誠”理念,強化職業道德建設,形成良好行業風尚;發展中醫藥文化產業,推動中醫藥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探索將中醫藥文化納入文化產業發展規劃。
7.積極推動中醫藥海外發展。在服務“一帶一路”建設上有所作為,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中醫藥交流與合作,開創中醫藥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加強中醫藥對外交流合作,深化與各國政府和世界衛生組織、國際標準化組織等的交流與合作;擴大中醫藥國際貿易,將中醫藥國際貿易納入國家對外貿易發展總體戰略。中醫藥海外傳播已有上千年的歷史,現已走進全球168個國家、地區,中醫藥是世界各族傳統醫藥中的優秀代表,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海外傳播的先行者,是開啟一扇了解中國文化新的窗口,為加強各國人民心靈溝通、增進傳統友好搭起一座新的橋梁。
中醫藥是祖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老祖先留給我們的最寶貴的財富,將其發揚并傳承下去,乃是國人的使命與責任。做好中醫藥發展事業,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在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環境下,我們真切的希望祖國的中醫藥事業能夠得以振興,能夠真正的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世界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