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丹妮 劉琳 蔡心怡
【中圖分類號】 R249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1-122-01
疼痛是肛腸病患者手術后常見的并發癥,常常影響病情恢復,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也是他們懼怕手術的重要原因之一。對于混合痔手術患者來說疼痛更是其術后常見的癥狀,主要集中在術后3-12小時。術后創面的劇烈疼痛使患者產生焦慮、失眠、無助感等負性心理活動,還會導致心動過速、血壓升高、尿潴留、心率失常、以及加重病灶處的缺血缺氧、水腫,使蛋白質合成緩慢,分解加速,延緩切口的愈合等,從而不同程度地影響其循環、呼吸、消化、內分泌及免疫等各個系統的功能,以致影響病人的預后和生存質量,因此,有效緩解病人疼痛在臨床護理工作中至關重要。現將術后疼痛的原因簡單歸納為:肛腸手術中操作粗暴;損傷神經、血管及淋巴管導致局部水腫;手術后局部引流不暢;切口感染;麻醉不全或患者精神緊張、恐懼或機體對疼痛過度敏感;術后肛管填塞過多過緊;手術刺激而引起痙攣性疼痛;排便時糞便直接刺激或摩擦傷口,便秘或肛腸狹窄時更痛;創面水腫、結扎痔塊脫出嵌頓等。而我們中醫學認為疼痛的主要原因是氣滯血瘀即機體局部氣血凝滯阻塞,不通則痛造成的。因此我們將具有獨特的操作手法和療效的中醫護理技術如:艾灸、拔罐、刮痧、點穴、推拿、中藥熏洗、中藥換藥等10多種應用于臨床護理工作中。而這些護理技術操作的確緩解了混合痔患者術后的疼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為進一步研究混合痔術后疼痛患者應用中醫護理技術操作的效果,從而為其術后疼痛護理提供有效的手段,我科室將部分中醫護理技術應用于20例符合條件患者,并獲得良好的臨床效果。隨意選取我科20例重度混合痔術后患者,根據患者入院的先后順序編號,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10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民族、疾病嚴重程度、麻醉方式、基礎疼痛程度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包括病情觀察、各項生命指標監測、遵醫囑常規術后藥物止痛、講解術后注意事項等。
實驗組:除常規護理外進行中醫護理技術操作,共15-20分鐘,在患者病床處實施。包括按摩、點穴、拿捏、刮痧、中藥熏洗、中藥換藥,具體內容如下:1.按摩:按摩腹部。2.點穴:兩手拇指同時按壓雙側行間、束骨、承山、公孫、八髎,每個腧穴按壓一分鐘。3.拿捏:捏肩井,并沿著頸椎往上順著能捏著起來的地方捏,直至眉毛。4.刮痧:刮背部督脈及其兩側。5.中藥熏洗和中藥換藥每日1-2次。實驗組所有患者接受中醫護理技術操作的內容和時間基本一致。所有的護理技術操作都由相對固定的護理人員實施。
中醫護理技術緩解混合痔術后疼痛的原理
推拿按摩點穴是根據中醫的基本理論,補泄適宜,調理經氣,舒筋活絡,故能消除陽性反應,緩解肌肉僵硬和經絡痙攣,消除腫脹疼痛、麻木。
穴位按摩其機理基于針刺鎮痛理論,是沿著經絡的分布在患者體表適當穴位,通過手點、按等不同手法的刺激,以達到緩解疼痛的一種方法,具有疏通經絡、調和氣血、解痙止痛及平衡陰陽等功效。根據混合痔術后疼痛部位經絡循行規律選取行間、束骨、承山、公孫、八髎等穴位來緩解患者的疼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按摩是用手掌掌面貼于患處,以腕關節連同前臂做有規律的環形運動,在本研究中手術后的患者要求平躺4小時,以減少麻醉后的并發癥,經4小時后,患者身體僵硬,氣血滯澀,按摩腹部可調整患者的氣血,使機體內的氣血運行通暢起來。另外,按摩腹部對術后疼痛可能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捏是用拇,食二指順肌肉或經路走行部位對患者皮膚做連續不斷的輾轉擠壓。在本研究中,捏患者肩井及頭皮,可緩解疼痛 引起的精神刺激,治以安神止痛。刮痧是指用邊緣純滑的器具,在患者體表一定部位反復刮動,使局部皮下出現瘀痕,從而使周身氣血得以舒暢,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方法。研究顯示,刮痧可以緩解各種痛癥,因此,本研究中混合痔術后患者在采用按摩,點穴,捏,刮痧等中醫護理技術操作措施后,疼痛明顯減輕,效果明顯。
我們通過臨床實踐,探索性地治療20例患者,總有效率達到100%,之所以有這樣的效果,是由于準確地運用中醫點穴和按摩和拿捏等手法。
討論
中醫護理技術操作可以緩解混合痔術后疼痛。在本研究中,對照組觀察結果顯示,在麻醉藥鎮痛作用消失后,患者的疼痛評分隨著時間的延長而變化,初期疼痛程度緩慢增加,而實驗組患者在接受了中醫護理技術操作后,疼痛程度明顯降低,說明中醫護理技術操作降低了混合痔術后患者的疼痛程度。
中醫護理技術操作,具有安全、有效、以及簡、便、廉等優點,且所采用的手段均為非侵入性的,又無副作用,不受條件限制。只要熟悉經絡穴位,手感靈敏、準確,有臨床實踐經驗,遵循中醫整體觀的辯證理論,細心治療,一般病例均能獲得較好的療效,具有很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很好的實用價值,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