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春 梅湛健 崔云江
【摘要】 目的:探討鼻內窺鏡微創手術在慢性鼻竇炎并鼻息肉治療中的效果。方法:分析研究對象為2016年7月-2017年7月本院收治的67例慢性鼻竇炎并鼻息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30例)與觀察組(37例)。對照組采用傳統手術方法治療,觀察組采用鼻內窺鏡微創手術治療。比較不同手術方法的療效。結果: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術中出血量、鼻黏膜恢復正常時間及并發癥發生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鼻內窺鏡微創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合并鼻息肉,手術創傷小,有利于鼻黏膜早日恢復,具有廣泛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 鼻內窺鏡; 微創手術; 慢性鼻竇炎; 鼻息肉
Nasal Endoscopic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Sinusitis and Nasal Polyps/LAO Chunmei,ZHAN Jian,CUI Yunjiang,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8,15(19):-122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nasal endoscopic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sinusitis and nasal polyps.Method:A total of 67 cases of chronic sinusitis and nasal polyps in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6 to July 2017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30 cases)and observation group(37 cases).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surgery,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nasal endoscopic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The curative effect of different surgical methods were compared.Result: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normal time of nasal mucosa recovery and the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Conclusion:The nasal endoscopic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 and small surgical trauma is conducive to the early restoration of nasal mucosa and has a wide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Key words】 Nasal endoscope;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Chronic sinusitis; Nasal polyps
First-authors address:Maoming City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aoming 525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8.19.036
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為常見的耳鼻喉科疾病,隨著環境的變化,空氣質量下降,慢性鼻竇炎合并鼻息肉的發生率逐漸增加,影響患者正常生活工作。因慢性鼻竇炎的發病機制復雜,臨床尚未十分明確,采用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影響疾病早日治愈。而鼻內窺鏡微創手術方法因創傷小、視野清晰,可徹底清除病灶,降低復發率,為臨床醫生和患者所廣泛接受,被廣泛用于治療耳鼻喉科疾病[1]。本次研究中,總結鼻內窺鏡微創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并鼻息肉治療效果,具體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分析研究對象為2016年7月-2017年7月本院收治的67例慢性鼻竇炎并鼻息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30例)與觀察組(37例)。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輔助檢查,明確診斷為慢性鼻竇炎并鼻息肉。排除標準:有精神疾病患者,肝腎損傷患者,孕產婦患者。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符合醫學倫理學。全部術前均做常規軸位CT掃描、鼻內窺鏡檢查,入院后常規靜注或口服抗生素,無局部或全身皮質類固醇類激素應用禁忌證。
1.2 方法 術前均實施心電圖、胸片、凝血功能、血尿便等常規檢查。
1.2.1 對照組 實施傳統手術方法治療,切除中鼻甲后半部,完全顯露蝶竇口位置,之后切除蝶竇前壁,開放蝶竇,之后依次開放前組篩竇和后組篩竇。最后打開額竇口,切除鼻囟門,打開上頜竇口。手術結束后,碘伏紗條填塞上頜竇腔,將凡士林紗條填充于患者鼻腔中。24 h后取出填塞紗條,每天清理術腔,并將地塞米松與慶大霉素灌注到竇腔中,沖洗3 d,抗生素用藥3~7 d,局部用類固醇氣霧劑或1%麻黃素滴鼻,術后3個月,一周復查1次,之后每月復查一次。
1.2.2 觀察組 手術方法為鼻內窺鏡微創方法,術前抗生素治療5 d,術前0.5 h應用鎮靜止痛藥物治療。患者取仰臥體位,實施局部浸潤麻醉、鼻腔黏膜表麻,做總鼻道與中鼻道的充分收縮與麻醉,若為較多鼻息肉者,可先切除部分鼻息肉后實施麻醉。術中所需儀器:鼻內窺鏡、手術器械、攝像系統。按照Messerklinger手術方法,將竇口病變組織清除干凈,膨脹止血海綿填塞于鼻腔中,術后2 d將填塞物拔出。之后處理方法與對照組相同。
1.3 觀察指標 統計兩組患者的手術治療效果(觀察患者術后疼痛、黏膜、嗅覺、膿涕及鼻塞等癥狀)、術中出血量以及鼻黏膜恢復時間、術后并發癥。療效判定標準[2],痊愈:觀察患者的臨床癥狀均消失,內窺鏡查看竇口開放良好,竇腔黏膜明顯上皮化,經檢查無膿性分泌物;改善:檢查癥狀有所改善,內鏡顯示有肉芽組織,可見少量膿性分泌物;無效:上述癥狀體征均存在,內鏡檢查術腔黏連明顯,且存在嚴重的膿性分泌物。總有效=治愈+改善。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對照組:男20例,女10例;年齡20~64歲,平均(39.5±7.0)歲;病史5個月~11年,平均(5.0±2.4)年。觀察組:男22例,女15例;年齡21~65歲,平均(39.8±7.2)歲;病史6個月~10年,平均(5.2±2.2)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手術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7.3%顯著優于對照組8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3.96,P=0.04),見表1。
2.3 兩組術中出血、鼻黏膜恢復時間比較 觀察組術中出血、鼻黏膜恢復時間均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4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術后并發癥8例(26.7%),鼻腔流血2例,鼻中隔穿孔2例,鼻腔黏連4例。觀察組術后并發癥3例(8.1%),鼻腔流血1例,鼻中隔穿孔1例,鼻腔黏連1例。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少于對照組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4.160,P<0.05)。
3 討論
慢性鼻竇炎為鼻竇的慢性化膿性炎癥。較急性者多見,常為多個鼻竇同時受累。慢性鼻竇炎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加重患者的呼吸道感染癥狀,嚴重者有引起顱眼肺并發癥的可能,導致視力改變,甚至感染加重而死亡。在藥物、手術治療下大多數慢性鼻竇炎患者可以治愈,少數伴過敏、哮喘、阿司匹林不耐受等特異體質的患者,疾病常反復發作。鼻息肉是贅生于鼻腔或鼻竇黏膜上突出于鼻腔黏膜表面的增生組織團。以鼻阻塞或鼻分泌物增多為常見表現,伴面部疼痛或腫脹感,嗅覺減退或喪失。為鼻部常見病,好發于成年人,兒童極少發生。可為單發性或為多發性,多見于上頜竇、篩竇、中鼻道、中鼻甲等處。鼻息肉雙側多發,單側較少。常見的癥狀為持續性鼻塞,隨息肉體積長大而加重。鼻腔分泌物增多,時伴有噴嚏,分泌物可為漿液性、黏液性,如并發鼻竇感染,分泌物可為膿性。多有嗅覺障礙。鼻塞重者說話呈閉塞性鼻音,睡眠時打鼾。息肉蒂長者可感到鼻腔內有物隨呼吸移動。后鼻孔息肉可致呼氣時經鼻呼氣困難,若息肉阻塞咽鼓管口,可引起耳鳴和聽力減退。息肉阻塞鼻竇引流,可引起鼻竇炎,患者出現鼻背、額部及面頰部脹痛不適。耳鼻喉科疾病中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比較常見多發,但臨床關于其發病原因,并不十分清楚,因此臨床并無對癥有效的治療方法。而且慢性鼻竇炎并鼻息肉治療難度大,竇口部位狹窄,黏膜纖毛存在清除功能障礙,采用藥物治療,不能徹底治愈,而且病情容易反復發作,只有通過改善鼻竇引流和通氣,提高黏膜纖毛清除功能,改善黏膜炎性反應,才能徹底治愈鼻竇炎合并鼻息肉[3-5]。
手術為一種有效治療方法,傳統手術應用治療弊端較多,創傷大、手術波及范圍廣、出血量大、手術切除不完全,容易影響鼻竇生理功能,手術效果不佳,疾病復發率高,臨床應用受限[6-8]。隨著臨床微創技術、影像學以及鼻內鏡外科技術的不斷發展,臨床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合并鼻息肉的治療方法明顯改善,提出采用鼻內窺鏡微創手術治療。鼻內窺鏡微創技術中所采用的鼻內窺鏡鏡頭小、視野清晰,可清晰探查到病變部位,而且經鼻內窺鏡下手術,提高手術操作準確性,減少對周圍組織造成的創傷,完整保留鼻腔的生理功能[9-11]。鼻內窺鏡微創手術操作中,不同于傳統的“抓”“撕”手術方法,采用手術鉗,保留黏膜組織,減少創傷和出血,并設置連續吸引裝置,避免大量出血時影響術野清晰問題,減少器械多次進出動作,竇腔開放選擇合適角度切割刀頭,保證開放竇口大小合適、光滑、引流順暢[12-15]。該手術方法可徹底清除鼻腔體積鼻竇中炎癥組織,改善通氣,保證引流順暢。而且這種手術方法還可采用鼻腔重建、鼻竇通氣及引流方式,促病變黏膜生理功能恢復,清除病灶組織,減少并發癥發生[16-18]。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鼻黏膜恢復時間及并發癥發生率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鼻內窺鏡微創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合并鼻息肉療效顯著。此外,為了保證鼻內窺鏡微創手術效果,手術操作中應注意一定技巧和經驗,盡量保留正常鼻腔黏膜,根據情況開放竇口,為了防止術后竇口黏連,應盡量開大竇口,防止發生黏連[19-20]。
綜上所述,鼻內窺鏡微創手術用作治療慢性鼻竇炎并鼻息肉,可減少術中出血量,促鼻黏膜功能早日恢復,應用安全且療效顯著,值得廣泛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1]牛辛元.低劑量羅紅霉素治療慢性鼻竇炎并發鼻息肉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5,15(3):381-382.
[2]劉冬君.鼻鏡手術和常規手術在慢性鼻竇炎并發鼻息肉患者中的臨床效果[J].中國實用醫刊,2016,43(20):114-116.
[3]張國梁,趙霞,陳仲春.鼻內鏡治療老年慢性鼻竇炎鼻息肉圍手術期處理及臨床療效[J].老年醫學與保健,2015,21(5):275-278.
[4]朱思翔,李文軍,王欣.經鼻內鏡手術治療老年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療效觀察及安全性評估[J].中國臨床醫生雜志,2016,44(7):86-88.
[5]蘇怡,謝景華,潘曉李,等.慢性鼻-鼻竇炎伴或不伴鼻息肉患者鼻內鏡手術的療效及影響因素分析[J].山東大學耳鼻喉眼學報,2016,30(4):86-89.
[6]方曉敏.鼻內鏡治療老年慢性鼻竇炎鼻息肉臨床療效[J].中國醫藥科學,2016,6(16):218-221.
[7]王曉峰.鼻內鏡手術治療老年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臨床效果分析[J].河南醫學研究,2015,24(11):95-96.
[8]陳翔宇,劉鵬,王景麗,等.經鼻內鏡手術結合藥物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效果評價[J].中外醫學研究,2016,14(22):48-49.
[9]余良才.經鼻內鏡手術聯合藥物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的效果淺談[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5,36(34):5219-5220.
[10]李捷.鼻內鏡手術對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的影響[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7,14(12):1768-1769.
[11]王英力,趙群,吳彥橋.上鼻道開放在慢性鼻-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術后嗅覺改善中的作用[J].中國眼耳鼻喉科雜志,2015,15(2):105-107.
[12]鄒桂年,曾旭軍,林樹燕.功能性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效果觀察[J].臨床醫學工程,2016,23(8):1015-1016.
[13]喻繼康.不同術式對慢性鼻竇炎或鼻息肉患者的近期療效及預后研究[J].川北醫學院學報,2016,31(4):575-578.
[14]馬兵良,張雷.老年慢性鼻-鼻竇炎及伴鼻息肉患者病變程度與支氣管哮喘和肺功能的相關性[J].中國老年學,2015,35(10):2748-2749.
[15]管驊,慈軍,方英,等.鼻內鏡治療老年人慢性鼻竇炎鼻息肉臨床療效觀察[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5,34(4):421-423.
[16]趙春雷,楊維.鼻內鏡下中鼻甲不同術式對慢性鼻-鼻竇炎合并鼻息肉患者的影響分析[J].中國耳鼻咽喉顱底外科雜志,2015,21(1):46-49.
[17]鄭靜,魏欣,粘家斌,等.變應性因素與慢性鼻-鼻竇炎伴/不伴鼻息肉的相關性[J].海南醫學,2017,28(17):2805-2807.
[18]羅江蘭.實施護理干預對于慢性鼻竇炎鼻息肉鼻內鏡術后康復的影響探討[J/OL].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3):405,407.
[19]陳賢忠.變應性因素在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發病中的作用[J].中國醫藥科學,2016,6(4):186-188.
[20]朱麗敏,丁梁,王隨鋒.上鼻道開放對伴嗅覺障礙慢性鼻-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嗅覺及鼻腔通氣的影響[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5):80-81.
(收稿日期:2018-03-26) (本文編輯:張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