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丹 梁培會 閔欣欣 楊桃蓮

摘要:隨著互聯網、大數據的極速發展,以及人工智能技術的推動,當下人們已經生活在一個數據驅動的時代。然而在大數據給人類生活帶來無限便利的同時,隱私泄露問題也逐漸演變為全民關注的社會問題。本文以松江大學城大學生為研究對象,主要探討了當下大學生在網絡交往過程中存在的隱私問題,同時提出相關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大數據 大學生 信息泄露 隱私保護
一、大數據的界定及其影響
所謂大數據,指的是所涉及的資料量規模巨大到無法透過目前主流軟件工具,在合理時間內達到擷取、管理、處理、并整理成為幫助企業經營決策更積極目的的資訊。其主要用于兩種情況,一是作為處理高能物理、天文或互聯網搜索等數據密集領域的技術挑戰;二是作為一個社會學問題,大數據是由公司收集和開采的,如 社交媒體、手機公司、零售連鎖店和政府,龐大的用戶數據被集中儲存、處理、加工和再利用。
現今,大數據的主要問題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用戶相關信息在進入到大數據體系后,開放的網絡環境使得該數據能夠被任何具備網絡終端操作能力的個人使用,也就很難避免該信息被惡意處理。二是信息的收集過程中普通人很難判斷數據的有效性。信息存儲過程中、如何確保其安全,如何對大量的數據進行管理和分析, 這些都成為大數據時代的難題。三是大數據時代,信息更新速度快,計算機具有強大的拼湊能力,通過對單點信息的分析和拼湊可獲得大量的用戶信息,包括個人隱私。
二、大數據時代下大學生隱私問題現狀
(一)大學生隱私問題在觀念層面的反映
此次調查顯示,在單純的意識認知層面上,大學生對網絡隱私持寬泛的保護態度,即被調查的大多數大學生知道哪些個人信息屬于個人隱私范圍內,而對于網絡中涉及到個人隱私的問題缺乏深入了解。這表明,隨著中國社會的現代化轉型,大學生的隱私觀念有所增強,這主要表現為對隱私及隱私權的一般性接受或認同,但在隱私的實際問題及可能范圍方面,則顯得認識較為模糊,而且個體差異也比較大。
除此之外,個人信息隱私還是沒有引起大多數學生的重視。大學生對家庭信息的重視程度大于個人的信息,對于大學生認為個人隱私應該包括哪些信息中,有90%左右的人選擇了身份證號、家庭住址、手機號碼,而選擇社交網站賬號、個人位置以及電子郵箱的人只占70%左右。大學生對于涉及個人隱私問題比較敏感的同時又基于對網絡有一定的信任度會放松警惕,在對是否閱讀過網站的隱私條款的調查中,有10%的人表示仔細讀過,而有90%的人是稍微瀏覽過或根本不看。
(二)大學生隱私問題在行為層面的反映
在網絡行為方面,大學生隱私保護的行動意識不足。是否有意識了解網絡隱私安全方面的知識,對大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處理關于隱私泄露的行為方式也有一定的影響。在關于“瀏覽網頁或者使用某些軟件時,是否會選擇記住密碼”的調查中,約3/2的人表示會有選擇地使用這項功能,而這部分人中有59.26%的人是經常了解網絡安全知識的。
在同時,關于同學對網站根據瀏覽記錄推送個性化內容的調查中,35.6%的人表示符合個人偏好,愿意接受,有37%的人表示比較反感,認為自己的行為信息時刻被人監視。這說明大學生對個人信息的敏感度和對信息的需求具有差異性,而認為比較反感的同學所占比例更大,因此在大數據時代,云計算功能利處在于為用戶節約了更多的時間,凸顯更強的個性化,弊端在于大量暴露了用戶的個人信息,讓用戶有侵權的感覺從而產生反感。
三、提高大學生隱私保護的對策研究
(一)加強校園的網絡安全教育
要加強大學生的隱私保護本能,首先需要提高大學生的主觀隱私保護意識,對此,學??杉哟缶W絡安全宣傳和教育,采用當下流行的傳播媒介,將硬性的隱私安全宣傳內容以更加有趣的方式呈現,例如將一些典型案例制作成動畫在學校人流集中地播放,在學校流量大的平臺插入一些相關知識,或是不定期做一些宣講,讓學生認識到保護隱私的重要性,主動提高隱私保護的警惕性。
(二)加強網絡環境的監管力度
當前造成網絡中用戶隱私信息泄露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技術缺陷和利益誘惑,在利益的驅動下,一些電商為了達到精準營銷而購買個人信息數據,催生出所謂的“信息販子”。因此規范網絡環境,首先需要加強立法,其次國家需要加大在技術研發領域的資金投入,加強對技術的研發,及時對各種涉嫌隱私泄露的行為進行制止,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
(三)細化數據控制者的責任
大數據時代,完善數據控制者借助網絡使用、收集個人數據的相關規范和標準,并要求其嚴格遵循目的明確、目的限制原則,使隱私保護合約盡可能發揮實際作用。同時,相關部門需對數據控制者再利用數據的行為進行全面、系統的評測。一旦數據的使用超過了數據收集時的真實目的,數據控制者需及時通知信息主體,只有獲取認可后才可以繼續進行。此外,引入數據泄露通知制度,這樣一旦出現數據被竊、丟失等現象,可以追究相關責任人的基本責任,以確保個人隱私得到有效的保護。
(四)加強法律保障和提高行業道德規范
法律是一種外在的強制性規范,一般只涉及人的外部行為,特別是違法犯罪行為。通過法律的具體規定,對不合理搜集用戶數據和泄露隱私的違法行為做出相關懲罰,行業行為也就更加規范。道德是一種內在的柔性約束,可以深入到思想意識領域,對人的不良行為能夠起到禁止作用。大數據時代的隱私安全治理,必須建立健全相應的道德自律機制,真正做到法治與德治相結合。
參考文獻:
[1]連雪杏.大學生自媒體行為規范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5.
[2]王元卓,靳小龍,程學旗.網絡大數據:現狀與展望[J].計算機學報,2013,(06).
[3]劉海芳.大數據時代下公民隱私保護問題研究[J].法制博覽,20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