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兩岸青年交流是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當前開展對臺工作的重點。福建作為和臺灣隔海相望的省份,具有同臺灣交流的“五緣”優勢。在新時代,對閩臺大學生交流進行思考,加強閩臺大學生交流對于促進兩岸青年交流,以及兩岸關系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閩臺交流 大學生 青年交流
習近平主席多次強調要關注兩岸青年交流,提出要多想辦法多創造條件讓兩岸青年多來往,多交流,使青年人擔當起開拓兩岸關系前景、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福建作為與臺灣聯系最密切的大陸省份,開展閩臺大學生交流對于促進兩岸青年交流具有重要意義。
一、閩臺大學生交流的特點
(一)交流時間早,參與高校多
福建高校是全國最早招收臺灣學生的高校,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福建的華僑大學就開始招收臺灣學生。2005年之后,大陸率先承認臺灣高校學歷,此后,教育部批準福建省的廈門大學、福州大學、華僑大學、福建師范大學、福建農林大學、福建醫科大學、福建中醫藥大學、集美大學等八所高校單獨招收臺灣學生,層次涵蓋本碩博。2011年,福建省進入臺灣高校招收大陸學生首批省份名單,這是閩臺高等教育交流里程碑式的時刻。福建省多所高校都與臺灣的淡江大學、輔仁大學、臺北大學、暨南大學、中原大學等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閩臺大學之間的交流走在了大陸其他地區與臺灣高校交流的前列,福建高校的大學生赴臺灣交流的機會也比大陸其他地區高校學生多。
(二)雙向交流多,內容多元化
閩臺大學生雙向交流比較多,福建省多所高校都與臺灣高校都有校際交流協議,每年都會派出大量在校生通過閩臺交換生項目去臺灣高校學習,數量在全國都屬于前列。除了福建大學生赴臺灣高校交流學習,也有臺灣大學生到福建高校來交流學習,兩者幾乎達到同等的規模。福建師范大學、福建農林大學、集美大學、福建中醫藥大學等福建高校均開設有閩臺班,采用兩年在福建本部,兩年在臺灣高校的學習模式,使得閩臺學生有更多交流機會。
此外,多元化的青年交流活也為閩臺大學生交流提供平臺。“閩臺大學生辯論賽”、“海峽青年論壇”、“福建省高校港澳臺學生普通話大賽”、“百名臺灣大學生福建夏令營”等活動讓眾多的閩臺大學生參與其中,在活動中兩岸學子能充分交流,加深了解,增進感情,這些多元化的交流活動受到兩岸教育界的高度認可,已經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青年交流機制。
(三)中央和地方政策支持大
中央對福建開展對臺交流的方針是“同等優先,適當放寬。”鼓勵閩臺開展交流合作。大學生交流是兩岸教育交流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閩臺大學生交流對于大陸其他省市開展對臺交流具有重要借鑒意義,中央一直高度重視閩臺大學生交流,并給予眾多政策支持。福建省是全國唯一享受對臺單獨招生政策的省份,福建省高校的臺生數量約占全國高校臺生數量的六分之一多。近年來,中央和地方層面出臺了眾多指導性文件,如中央的《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福建省的《關于實施閩臺教育交流與合作工程的意見》等,都對閩臺大學生交流提供政策支持。
(四)具有積極的示范效應
閩臺由于語言、文化相通,地理位置接近,減少了很多交流溝通障礙,臺灣大學生對福建尤其是閩南地區有種天然的親近感,因此,閩臺大學生交流對于兩岸青年交流具有示范效應。大學生是青年群體的優秀代表,他們的思想和行為對于青年群體具有指導作用。長期以來,島內年輕人對于祖國大陸缺乏了解,長期受到“臺獨”教育,被稱為“天然獨”的一代,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出現偏差。所以要鼓勵閩臺大學生交流,發揮閩臺交流的優勢,為臺灣大學生到福建參訪創造條件,增加他們對福建以及大陸的了解,增強國家認同感。
二、對新時代閩臺大學生交流的思考
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要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實現互利互惠,逐步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增進臺灣同胞福祉,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心靈契合。這也為新時代指導閩臺大學生交流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突出閩臺大學生的主體地位
當前閩臺大學生交流項目眾多,但是參與主體也較多,有很多交流活動是官方或半官方機構主導的,這樣不利于閩臺大學生之間的直接交流。大學生由于都是同齡人,在思想和思維方式上較為接近,有很多共同的興趣愛好和共同語言,加深閩臺地緣相近、文化相親,閩臺大學生之間的直接交流更加容易,也更易于建立感情。2016年臺灣民進黨重新執政使得臺灣青年減少了與大陸交流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這種情況下,開展閩臺大學生交流要爭取更多互動環節,減少走馬觀花式的參觀旅游,讓閩臺大學生有充分時間接觸,增加互相了解,減少近年來島內“懼統”情緒的負面影響。
(二)要建立長期機制和評估機制
建立閩臺大學生交流的長期機制對于鞏固短期交流的成果有重要意義,短期的交流往往會因為項目結束而冷落下來,更是缺乏后續的鞏固。建立閩臺大學生長期交流機制,就會使得交流帶來一種傳承,避免出現人走茶涼的窘境。此外,對于閩臺大學生交流項目也要有評估機制,建立交流人才數據庫,對參與閩臺大學生交流項目的大學生今后的發展情況進行跟蹤。還可以通過一些量化指標來衡量來閔交流過的臺灣大學生對大陸的認同感是否有變化,呈現怎樣的變化,然后根據這些指標的變化改進交流機制。
(三)支持閩臺大學生就業創業
當前大陸經濟持續發展,而島內經濟卻發展不景氣。調查顯示臺灣青年人尤其是大學生對于來大陸就業和創業的意愿越來越高,在這種情況下,福建省應該發揮地緣和文化優勢,出臺政策大力吸引臺灣大學畢業生來閔就業和創業。建立一批有影響力的閩臺大學生就業創業平臺,形式可以包括高校、產業園、孵化器等,為大學生們提供施展才能的平臺。政府要給予大學生創業項目融資、稅收、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支持。在大陸大力提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閩臺大學生應該攜手合作抓住機遇,發揮各自的優勢,創造共贏的局面,爭取讓更多的臺灣大學生留在福建、大陸就業生活。
(四)大力挖掘閩臺歷史文化聯系,打造特色文化交流平臺
閩臺具有“五緣”聯系,臺灣社會文化是隨著早期福建移民的進入形成的,這使得閩臺大學生交流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閩臺大學生交流應該以兩岸都認同的文化為紐帶,如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媽祖文化、潮汕文化等,打造一批特色的閩臺大學生文化交流平臺。鼓勵在學校創辦各種協會、社團,建立閩臺大學生短中長各種交流機制。大力挖掘閩南歷史文化資源,在傳統文化、民間技藝、語言藝術、尋親訪祖等方面加強交流,創造閩臺大學生都可以接受的形式,提高交流的深度,在交流中增強閩臺大學生對于“兩岸一家親”的認同,抵制“臺獨”思想。
參考文獻:
[1]陳愛志.”五緣"優勢與閩臺教育交流合作[J].海峽教育研究,2014,(01).
[2]鄧岳敏,陳秋燕.閩臺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的特點、問題與對策[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5).
[3]佚名.兩岸青年交流合作展現前所未有的前景[J].臺聲,2017,(01).
[4]曹駿.高煒.繼續深化兩岸青年交流的思考[J].統一論壇,2018,(01).
[5]王立斌,宋鐵君.兩岸高校青年文化交流的實踐與思考[J].大慶社會科學,2012,(08).
(作者簡介:夏昂,華僑大學,國際關系專業,2015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