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一所農村幼兒園,我們立足于農村幼兒園的實際,因地制宜,挖掘鄉土資源,以鄉土資源為突破口,挖掘園本課程,班本課程,以幼兒身邊的資源,開展適合幼兒的一日活動。
關鍵詞:鄉土資源;幼兒園;大自然
陳鶴琴曾說過:“大自然是我們的知識寶庫,是我們的活教材。”我們農村的幼兒自小生活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大自然是孩子們的歡樂之源。農村的自然環境為幼兒提供了豐富、開放、天然、有趣的活動場所。基于以上的認識與思考,我們立足于農村幼兒園的實際,因地制宜,挖掘鄉土資源,并圍繞農村資源進行開發與利用,使豐富的鄉土資源發揮了其獨特的教育價值,顯示出其特有的魅力。
我們幼兒園被一種濃濃的鄉土氣息所感染,各種農村周邊田野里生長出來的自然物材料在幼兒園的區域中展現著它們的風姿,成為幼兒園一道道美麗的風景線。以往,我園教師總是以現成的文本教材作為教學的唯一來源,但是我們發現現在使用的部分課程內容與我園地方實際不相適應,現有教材中有部分內容難以實施,也有和農村幼兒認知水平存在差異的。為了立足于我園實際,我們以“鄉土”課程的開發與實際為切入口,利用農村自然資源,開發園本課程、班本課程。
每天午餐后,總能看到桌子上剩下的米粒、饅頭,因此我設計了“有趣的小麥”這一活動,引導幼兒了解小麥,教育幼兒尊重農民的辛勤勞動,養成愛惜糧食的良好習慣。我們改變了以前運用教案進行教學的方法,而是我們帶領孩子一起來到田間,與小麥親密接觸,第一次進入麥田,小麥還是青色的。鈕藝涵在剝著小麥,湊過來了好幾個小腦袋一起觀察著,隨著麥粒被剝開,顧銘洋驚訝地叫起來:“你們快看!麥粒里面是白白的!”呂帥說:“小麥里面的就是飯粒吧,所以是白白的!”石美熙對宋涵夕說:“我們一起來嘗一嘗吧,看看是什么味道的。”宋涵夕和石美熙每人采了一粒麥粒,放在了嘴巴里嘗著,石美熙驚喜地告訴我:“麥粒是甜的!”麥穗成熟了,變得金燦燦、沉甸甸的,我們又第二次進入了麥田,孩子們看到金色的麥田,特別地開心,直說:“金色的麥田比綠色的麥田更好看了!”徐靜怡和胡云軒也跑過去和小麥比了比身高,徐靜怡高興地和我說:“老師老師,小麥真的長大了,它也長高了,你看,它到我胸口了!”胡云軒也附和著:“小麥長得可真快啊!”孩子們再一次仔細地觀察著麥子,都感嘆著金黃色的麥子真好看。孩子們愛不釋手地摸著小麥,沈郁崎說:“小麥的刺變得更加硬了,我的手都被刺痛了!”吳詩杰說:“小麥怎么都變彎了?之前的小麥都是很直的。”段雨涵說:“一定是小麥長大了變重了才會這樣的!”其他小朋友聽了,也都信服的點起了頭。石美熙進入麥田的第一件事就是又采了一粒麥粒,放在嘴巴里嘗起了味道。我問她味道怎么樣,她很高興地告訴我:“味道比以前更甜了。”我們還幸運的在田邊遇到了農民伯伯,農民伯伯告訴我們,過幾天小麥就要收割了,于是我們和農民伯伯約好了,要去觀看他們收割小麥。我們不僅看農民伯伯勞作,甚至還親自參與到勞作中,我們一起拾麥穗、踩麥穗,還磨面粉。
我們還將小麥帶回教室,放在了美工區中,孩子們利用麥稈進行了創作。查心媛先撕了一段雙面膠貼在了彩紙上,然后剪了一株麥穗,把麥稈去掉,放在一旁,接著撕開雙面膠,仔細地把麥穗貼在了有雙面膠的地方,貼完了,還不忘用手拍一下,讓它粘的牢固些。沈墨也開始貼畫了,他是用麥稈來貼的,他把麥稈剪成一小段一小段的,用雙面膠把它們貼成一個人形,在貼腿的時候,沈墨把小人的一條腿折了一下,就變成了一個在跑步中的小人。然后沈墨又拿了一點橡皮泥,搓成一個小球,貼在人形上面,變成了小人頭,又換了一種顏色的橡皮泥也搓成一個小球,貼在了小人的腳邊,就變成了一個在踢足球的小人了。沈墨又拿起了一株麥穗,把麥穗的頭剪給了查心媛,自己則繼續把麥稈剪成小段,開始貼第二個小人。剛貼上去一段,他就發現這一段剪的有點長了,于是他拿起剪刀,用剪刀的頭按在紙上,把多余的一部分剪掉。兩個在踢足球的小人貼完后,沈墨又剪了些橢圓形的雙面膠,貼在了彩紙的上方,然后又剪了很多又小又短的麥稈分開灑在紙面上。查心媛看到了疑惑道:“你撒這些在上面干嘛呀?”“下雨了呀!”“下雨了還在踢足球啊?”“對呀,小雨沒關系的。”一番討論后,查心媛繼續完成自己的作品,這時她已經用麥穗貼完一圈了,發現中間有一塊空的地方,就拿了一些橡皮泥搓成圓,然后壓壓扁,貼在了中間,并在中間橡皮泥上用勾線筆畫上笑臉。完成后,查心媛轉過頭對沈墨說:“你看,我貼的大太陽!”在活動中,孩子們不僅豐富了關于小麥的知識,還了解了糧食的來之不易。
利用鄉土教育資源,將本土特色和現代氣息相結合,將美術活動融入豐富的人文資源和農村自然資源,為農家孩子的后續學習和終生發展奠定基礎。幼兒教師們可以從農村幼兒園所在社區的自然生態和文化生態方面的資源出發,挖掘農村本土的鄉土風情資源、自然資源、人力資源,為幼兒的全面發展服務,為充實教師的教學內容服務,為提升幼教質量服務。希望孩子們可以通過對大自然的接觸,學習到更多課本上學習不到的知識。
總之,有許多自然材料可以在農村這個廣闊的天地里去挖掘、去發現、去利用。要想開闊幼兒的視野,解放幼兒的時間、空間,并讓幼兒在無拘無束的大自然中釋放情懷,尋求大自然的奧秘,就必須讓本地的自然資源的教育價值得到充分的利用,帶領幼兒走進自然,這些都是孩子們主動學習的必要條件。幼兒教育改革和發展方向是充分開發利用農村蘊藏著的豐富的幼兒教育資源,同時也客觀上形成了我園幼兒教育的特色,對社會產生了良好的效應,更為重要的是,幼兒在活動中不僅得到了各方面的發展,而且他們對大自然的觀察和探索也通過對材料的收集和活動的“創造”而得到了很大提高。
參考文獻:
[1]王春燕.幼兒園課程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黃瑾.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美)黛安,勞拉.幼兒園創造性課程[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
竺家慧,江蘇省蘇州市,蘇州市吳江區梅堰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