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成觀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考準是用準的前提,考得準才能用得對
建立完善干部工作體系,關鍵在于“知事識人”,基礎在“知”,而“知”的核心是“知績”。“知績”,必須通過科學、清晰、透明、可比的考核體系來支撐。
目前干部“考績”制度雖然較多,但仍然缺乏精準度:
——標準缺乏層次性。針對領導班子設計較多,針對干部個人設計較少,沒有根據主官、次官、中層、一般干部的職級不同,設置不同的評價標準,標準過于模式化、趨同化。
——內容缺乏針對性。多數干部崗位職責不清,工作責任、目標、任務等內容差異性不夠,多數情況下“打亂仗”,表面上美其名曰“分工不分家”,實則誰能干就“多批發”給誰,導致工作是大家共同干、責任共同擔、成績共同享,“一績多用”“你績他用”和“一好百好”“一差俱差”現象突出,比如黨政職能交叉,同是分管農業農村工作,考核結果難以精準到黨委副書記和政府副職。
——量化缺乏準確性。考核偏重于民主測評、個別談話、查看資料,而輕于實地調查、實績研判、結果分析,掌握情況難以深入、精準、具體,評價干部建樹作為、是非功過往往“眾口難調”。

——結果缺乏客觀性。人為因素較多,干部業績多數領導說了算,憑印象打分比較常見,許多實干干部與領導不常“見面”,“影響”自然小些,結果因“印象”評價導致結果不客觀,好制度會陷于“考求于跡,則文具實亡”的怪圈,從某種程度削弱了考核的權威性和嚴肅性,滋長了干與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壞一個樣的不良風氣。
做好考核工作,必須做足三方面“功課”:
——定準責任。責與權相對,責任是義務、是使命。明責方可履責,有責就要有為,有為才能有位。要根據單位職能和工作分工不同,將目標任務分解落實到人頭,完善干部崗位職責清單,制定進度臺賬,實行年初承諾、季度跟諾、年終評諾,使責任與對象“對號入座”,增強評價的準確性。
——考準實績。考準是用準的前提。考準關鍵是體系完備、方法科學、評判客觀。要把功夫用在平時,分層分類建立干部實績檔案,研制出多向度干部實績評價體系,看職責目標完成情況,看分管工作盡責情況,看集體政績個人貢獻度,為“以實績論英雄、憑實績用干部”奠定基礎。
——核準成本。要建立干部報告工作制度,完善實績分析評判體系,擴大群眾評判參與面,考核、組織、人社等部門,集體核實干部實績,全方位公示實績,既看局部效益又看整體效益,既看經濟效益又看社會效益,既看“顯績”又看“潛績”,既看個人付出又看社會付出,科學鑒別為實績付出的資源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