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 肖志斌 張妹如
摘 要:隨著我國互聯網第三方支付服務的發展,它充分利用計算機信息安全技術將消費者和商家與銀行連接起來、承擔交易雙方資金清算中介服務、提供信用保障及技術支持;讓消費者能更簡單快捷、成本更低地獲得需要的商品和服務,同時暴露出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對互聯網第三方支付服務中金融消費者在消費者權益自我保護問題上,本文從消費者在使用前前期準備、使用時技術支持、使用后自我維權三個方面來自我保護。
關鍵詞:互聯網第三方支付;消費者權益;自我保護
第三方支付是具備一定資金實力和信用保障的非金融機構,集成銀行支付結算系統接口或其他服務通道,為交易各方提供貨幣支付、資金清算、交易監管等支持而形成的支付模式。第三方支付消費者是指為個人生活需要與第三方支付平臺簽訂服務協議,在第三方支付平臺開立賬戶,使用第三方支付平臺所提供的中介服務進行貨幣資金轉移的自然人。由于第三方支付能快捷、成本更低地讓廣大消費者及時獲得需要的商品與服務,在我國得以迅猛發展;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7.72億,其中使用網上支付的用戶規模達到5.31億,網民使用網上支付的比例達到68.8%;根據艾瑞咨詢集團官方網站的《2017年中國第三方支付市場監測報告》顯示,2016年我國第三方支付交易規模已達到近80萬億元。但因消費者與第三方網上支付平臺存在著信息技術、資金等方面嚴重的不對等問題,造成第三方支付服務快速發展同時其消費者權益遭受侵害事件時有發生,這樣金融消費者如何在第三方支付服務中進行權益自我保護是消費者們一直重點關注的問題。
一、互聯網第三方支付服務中消費者權益自我保護的意義
一是從社會發展實際情況來看。通過對我國互聯網第三方支付這一新興金融服務業態著手分析消費者權益自我保護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有針對性提出相對應的建議與策略,從而有效推動我國互聯網第三方支付服務模式的健康有序發展;有助于第三方支付中消費者能更簡單快捷、成本更低地獲得需要的商品和服務,有利于提高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
二是從未來經濟發展前景來看。通過完善我國網上支付立法,有利于我國第三方支付服務中消費者權益自我保護,通過合理構建互聯網第三方支付服務中消費者權益自我保護體系;有助于鼓勵第三方支付服務機構(平臺)公平競爭,限制其不正當競爭;有利于提高企業和全社會的經濟效益,還為我國建立良好的互聯網金融秩序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互聯網第三方支付服務中消費者權益自我保護的現狀及分析
互聯網第三方支付服務在我國出現時間不長,現在,一部分消費者對該支付服務模式還不是很了解,甚至在操作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失誤,以及在使用第三方網上平臺支付時遭到一些釣魚網站、黑客、病毒等不同方式的侵害,被非法盜取消費者銀行卡內資金或賬戶上虛擬貨幣,甚至被非法破解消費者(付款人)賬戶密碼或篡改、偽造電子交易信息后完成支付等網絡風險,但我國現有的立法和規則卻難以解決第三方支付服務中消費者權益自我保護出現的一些新問題,造成一部分消費者在權益受到侵害時自我維權難以實現,具體原因如下:
1.互聯網第三方支付服務缺乏法律規制
(1)從我國互聯網第三方支付的法律體系來看,涉及消費者權益保護僅有《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消費者協議保護法》、《合同法》、《民法通則》、《產品質量法》;涉及到網上支付的法律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電子支付指引(第一號)》、《電子銀行業務管理辦法》、《網上銀行業務管理辦法》、《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存管辦法》、《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以及《實施細則》、《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
(2)我國《電子支付指引(第一號)》側重點在銀行和客戶之間,主要是對支付行為進行監管,而對支付平臺的監管沒有大量涉及;目前尚無專門法律來解決第三方支付賬戶被冒用的責任問題,消費者只能依據《侵權責任法》相關條例;第三方支付中消費者個人信息泄露構成的侵權要件、責任范圍、舉證責任等也缺乏明文規定;由于缺乏相關的立法保護、第三方支付機構(平臺)不合理的規定,消費者自我在線維權渠道缺乏,導致互聯網第三方支付服務中消費者合法權益自我維護難以實現。
2.互聯網第三方支付服務中消費者自身原因
互聯網第三方支付服務中消費者因為在資金、技術上處于弱勢地位,難以對出現的一些風險進行合理的預估與防范;第三方支付機構(平臺)通常利用自身優勢制定不利于互聯網消費者的格式合同,免除自身責任,讓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很容易受到侵害,加上一部分消費者只曉得按照要求使用而不曉得怎樣防范風險,甚至有些消費者在權益受到侵害后維權卻沒有成功,直接造成互聯網第三方支付服務中消費者的權益自我維權意識有些淡薄,導致消費者權益不能自我保護。
3.互聯網第三方支付服務中使用協議存在問題
(1)第三方支付服務機構(平臺)在支付服務時,我國第三方支付機構(平臺)對于客戶所發出的支付指令執行存在瑕疵,包括不執行、不適當執行,以及執行失敗行為等排除在服務違約行為之外。
(2)第三方支付服務中消費者的支付指令不被執行或執行存在差錯,但在第三方支付服務協議中卻規避或減輕自身在支付問題中應承擔的責任,連《合同法》都不能對第三方支付機構(平臺)進行正常監管,直接導致消費者財產損失或者交易目的沒有達成。
三、互聯網第三方支付服務中消費者權益自我保護的對策
為了實現我國互聯網金融消費者在第三方支付服務中能自我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查閱相關資料后,在對互聯網第三方支付服務中消費者權益自我保護的現狀調查基礎上,從以下三個方面對合法權益自我保護:
1.金融消費者在互聯網第三方支付服務使用前前期準備
(1)金融消費者在選擇互聯網第三方支付服務前。
①互聯網第三方支付服務中的消費者要通過主動學習相關互聯網金融服務知識,學會使用網上支付交易,逐步養成良好的網上支付交易習慣。
②要主動學習維護互聯網金融消費者自己的安全保障權、知悉知情權、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和依法求償權、個人隱私權等法律法規,把自己培養成詳讀合約、分析合約的良好習慣。
(2)金融消費者在使用互聯網第三方支付服務前。
①從第三方支付服務中金融消費者角度:首先,看清楚互聯網第三方支付服務的具體格式合同或使用協議規制;其次,全面了解第三方支付服務的具體內容、操作流程;最后,如果服務條款合理能接受就簽訂服務協議,不能接受就堅決抵制,像大學里我們就要杜絕“校園貸”來坑害大學生。
②從第三方支付服務機構(平臺)角度:首先,服務機構(平臺)要采用多渠道,大力宣傳服務模式或服務產品;其次,全面指導金融消費者進行規范操作,幫助其克服網上支付內心的恐懼感,讓金融消費者能從內心接受服務模式或服務產品,并選擇互聯網第三方支付服務。
2.互聯網第三方支付服務使用時給予足夠技術支持
(1)在第三方支付服務機構(平臺)技術服務方面
要針對第三方支付服務內容制定規范支付服務使用協議,做到使用協議不僅有具體的使用指南、操作流程,還有具體的軟件安裝說明書,或者附上安裝與使用的說明光碟,甚至有技術員遠程指導或上門安裝。
(2)在消費者使用時遇到支付軟件技術問題方面
第三方支付服務機構(平臺)要及時給予解決,如果是軟件問題要及時進行修護或者更換,如果是消費者操作失誤要及時給予指導并糾正不當操作,如果是軟件或者平臺不能滿足使用需求就需要及時更新甚至完善,盡可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3.消費者在第三方支付服務使用后權益自我維護
(1)合理使用格式合同或服務協議。①消費者在全面了解支付服務的相關條件、流程、風險等基礎上進行自主選擇、公平交易;②協議(合同)要明確機構(平臺)合同撤銷權行使的條件、期限及程序等信息;③協議(合同)要對第三方支付服務的收費項目、收費標準、服務協議的格式條款公開披露;④合同內容必須是符合法律法規,對不明確的條款內容第三方支付服務機構(平臺)必須有合法解釋。
(2)確保金融消費者的交易安全。交易安全得以保障是消費者首先關心的問題,消費者要利用法律來維護支付交易完成后非消費者故意或重大過失行為導致的賬戶冒用帶來的損失,如果消費者及時履行通知義務的是無需承擔損失;在支付交易時明確規定任何非法凍結、劃撥消費者賬戶資金的格式條款都屬無效條款;消費者還要利用加重第三方支付企業的風險責任來維護消費者權益。
(3)全面保護好消費者個人信息。消費者在第三方支付服務的過程中將個人信息提供給支付平臺,但這并不是允許第三方支付平臺有權處理個人信息,因為在支付服務的過程中個人信息已經涉及到消費者個人隱私,所以第三方支付機構(平臺)是不能隨意處理,更不能侵犯消費者的隱私權;第三方支付機構(平臺)也要堅決阻止任何以支付行為為手段,對消費者個人信息數據進行非法處理或者竊取。
(4)服務機構(平臺)要對侵權合理補償。對第三方支付服務中消費者個人信息泄露或被不當利用而產生的損失,第三方支付服務機構(平臺)須對損失按照使用協議或合同規定進行合理賠償,更須及時停止損害,或者采取行之有效的補救措施,還要給互聯網第三方服務中消費者賠禮道歉、恢復個人名譽等行為來消除不良影響。
四、總結
隨著我國互聯網第三方支付服務的發展,其法律監管一定要能守住底線,我國的法律制度要能為消費者權益自我保護提供法律依據;第三方支付服務機構(平臺)的格式合同或使用協議內容與注意事項,也要時刻提示消費者注重交易安全、個人信息的保護,還要鼓勵第三方服務機構(平臺)進行合理創新,努力構建適宜互聯網第三方支付服務中消費者權益自我維權的靈活、高效的糾紛解決機制,為我國互聯網金融服務行業發展做好保障。
參考文獻:
[1]人行曲靖中心支行金融法制課題組,陳丹粉.第三方支付平臺法律問題研究[J].時代金融,2011(08):111-114..
[2]王星云.第三方支付消費者權益保護研究[D].甘肅政法學院研究生院,2016年6月.
[3]陳曦.論我國第三方網上支付之消費者權益保護[D].華東政法大學研究生院,2016年4月.
[4]趙詩成.論第三方支付中的消費者權益保護[D].西南政法大學研究生院,2015年5月.
[5]李莉莎.第三方電子支付法律問題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203-211.
作者簡介:趙明(1979- )男,漢族,湖南臨澧人,碩士,經濟學講師,研究方向:高職教育、金融學及其教學;通信作者:肖志斌(1976- ),男,漢族,湖南婁底人,研究生,經濟學講師,研究方向:高職教育、金融學及其教學研究;通信作者:張妹如(1981- ),女,漢族,湖南長沙人,碩士,經濟學講師,研究方向:高職教育、金融學及其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