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日照市東港區近年來物流業規模快速增長、物流平臺建設逐步完善、行業物流得到較快發展及物流信息化技術得到應用,但是也存在缺乏統一的管理和政策扶持、物流企業“小、散、亂”,物流業發展效益較低、物流載體建設水平不高、物流業發展效益較低和專業人才缺乏等問題。通過進一步分析東港區物流企業發展的機遇和短板,提出了加強組織領導、制定落實支持政策、抓好物流平臺建設及積極培育壯大物流市場主體等發展建議。
關鍵詞:東港區;物流企業;發展機遇;策略創新
一、東港區物流企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基礎設施的完善、互聯網的廣泛應用,全區物流業總體上呈平穩發展態勢,但也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
1.物流業規模快速增長。2016年,全區從事物流業務的企業505家,其中達到5輛車以上的物流運輸企業100家,實現稅收5138萬元(日照港物流除外);道路運輸車輛3495輛,完成貨運量3264萬噸;貨運周轉量達65.3億萬噸/公里,同比增長2%。重點物流企業中,日照運總交通有限責任公司已獲得省級物流企業認證,是全省首批9家三星級物流企業之一。
2.物流平臺建設逐步完善。全區現有物流園區5個。其中,中瑞國際物流園計劃總投資13.8億元,規劃占地面積1186畝,一期已投入運營,主要經營物流倉儲、智能區域“公路港”、鋼材下游產業鏈、高端裝備制造、智能化配送、電子交易、跨境商品分撥中心等。中盛物流園占地15畝,主要為圍繞日照港提供中轉、儲藏、運輸、檢驗檢測、公共信息服務。目前,園區已建成建筑面積4萬平方米29層的中盛國際商務港,1.6萬平方米的加工倉儲車間,4萬平米露天貨場。迎賓物流園占地約44畝,主要由凌云海糖業、紅星美凱龍、日照溫州城等5個項目組成,現入住物流企業43家,從業人員300余人。此外正在規劃建設的還有區供銷社投資建設的中農物流園項目,目前建成1萬平方米的倉儲廠房,后期還將建設電商大樓。由浙江傳化集團投資建設的傳化公路港項目,計劃投資10億元,2018年實現實體公路港項目投入運營。例如日照豐泰物流有限公司鋼鐵深加工及配送中心項目:該項目由日照豐泰物流有限公司投資,擬選址204國道以東,臨鋼路以南,擬用地70畝,總投資1.78億元,主要建設倉儲中心,天然氣切割中心,冷、熱軋(鍍鋅)縱(橫)切、型鋼后續加工生產線,預留激光拼焊生產線,附屬房屋及地面配套。項目建設周期為26個月,預計投產后實現年銷售收入2.3億元。
3.行業物流得到較快發展。全區具有行業特色的物流企業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物流供應鏈一體化建設扎實推進。隨著城中村改造和招商引資力度加大,一批商貿流通企業快速發展,江豪建材城、日照農產品批發市場等成為城區建材、農產品批發中樞樞紐。以果品產業為基礎,建立了農村物流服務體系,以農產品為重點,開展冷鏈物流一體化建設。利用“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網絡平臺,凌云、日百等企業發展連鎖店、加盟店、農家店500余家,初步形成了以區級配送中心為龍頭、鄉鎮連鎖店為骨干、鄉村農家店為基礎的城鄉一體化物流網絡。
4.物流信息化技術得到應用。物流信息化加快發展,倉儲管理、運輸管理、采購管理、客戶關系管理系統得到普遍應用,從事物流業務的企業中有90%以上建立了內部局域網,20%針對部門級業務流程,企業資源計劃和供應鏈管理軟件應用開始普及,物聯網技術在車輛監管、物品定位管理、自動識別分揀、配載配送和路徑優化技術等開始應用,出現了網上交易、金融、檢測、配送等集成化電子商務服務的信息平臺。物流信息平臺、物流服務平臺,倉儲管理系統、運輸管理平臺、電子報關等一批先進適應的信息化項目,為物流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技術支撐。
二、東港區物流企業發展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與先進區縣相比,該區物流業發展中還存在著一些矛盾和問題,突出表現為以下六個方面:
1.缺乏統一的管理和政策扶持。目前,該區對物流的綜合管理缺乏明確界定,存在條塊分割、部門交叉和多頭管理的現象,牽頭部門在區經信局,政策項目資金在區發改局,車輛管理在區交通局,電子商務在商務局,物流相關部門責、權不對等,沒能形成發展物流業的合力。對物流業的財稅、金融扶持不夠,企業反映,該區物流業稅費明顯高于周邊區縣,受利益驅動,不少本地企業到外地注冊,有的車輛掛靠在外地物流企業,物流業發展的環境亟需進一步優化。同時,該區對運輸車輛的管理較為嚴格,人性化執法不夠到位,趨利執法在個別部門和執法人員身上不同程度存在。
2.物流企業“小、散、亂”。該區物流企業雖然有500余家,但多數采取傳統運作方式,真正有規模、能提供全面綜合物流服務、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還不多,規模化、產業化、專業化的現代物流企業偏少,有的甚至停留在一間房子、一張桌子、一部電話的層次上。這些公司經營管理水平較低,缺乏必要的服務規范和內部管理規程,導致出現了小規模物流企業、掛靠運輸車輛,到外地代開票,稅收外流的現象。
3.物流載體建設水平不高。由于建設物流倉儲設施投資大、回收期長、回報率低,加上缺乏相應配套扶持政策,致使該類基礎設施投入不足。該區現有的物流園區,普遍規模較小,信息化、組織化和集約化程度不高,該區發展現代物流在區位、交通、產業等各方面的優勢未能得到充分發揮。
4.物流業發展效益較低。該區物流企業從事的業務大多集中在運輸、倉儲、貿易、港口等傳統的基礎性物流領域,以增值服務及物流信息服務為代表的其他物流業態服務不多,拓展物流業態、提高核心競爭力已經成為物流企業生存發展的當務之急。同時,部分企業為爭奪貨源不斷壓低價格惡性競爭,給整個物流市場帶來了混亂,進一步壓縮了利潤。
5.專業人才缺乏。人才的培養面臨困境,市場上缺乏懂經營、善管理的高層次物流專業人才,大專院校培養出來的人才參差不齊,離市場的要求差距仍然很大。物流業從業人員基本素質不高,有的掌握貨源之后,自己注冊公司從事物流業務,既加深了物流行業的散亂,也無形中給企業帶來人才的流失。
三、東港區物流企業發展的機遇和短板分析
1.東港區物流企業發展的機遇
(1)區位優勢。日照是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處于山東省重點規劃建設的半島城市群和魯南經濟帶的結合部,港口、鐵路、公路、航空構建起日照的便捷交通網。(2)港陸優勢。擁有年吞吐量超過3億噸的港口,港區灣闊水深,陸域寬廣,港口條件優越;日照飛機場的建設,開拓了空中航線運輸。(3)經濟腹地優勢。依托港口優勢,臨港工業發展勢頭較好,以船舶修造、漿紙、食品加工、糧油加工、石油化工等產業為基礎,初步形成東港區特色臨港工業體系;依托日鋼、山鋼和日照精品鋼基地的建設,以鋼鐵、能源、機械制造等產業為基礎,初步形成臨鋼工業體系。兩大體系的構建,為東港區物流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2.東港區物流企業發展的短板
(1)物流產業化、信息化水平低,發展方式粗放。該區物流企業數量多、規模小、缺少抗風險能力,很多小規模物流企業經營管理水平較低,物流基礎設施相對落后,銜接配套能力不足,物流公共信息網絡建設也相對滯后,很難提供安全、規范的物流服務,部分公司為爭奪貨源不斷壓低價格惡性競爭,給整個物流市場帶來了混亂。以大型現代物流園為主的公用物流節點設施進展遲緩,發展現代物流在區位、產業、政策等各方面的優勢未能得到充分發揮。(2)缺乏統一的管理和政策扶持。目前對物流的綜合管理責、權不對等,不能形成發展物流業的合力。對物流業的財稅、金融扶持不夠,物流業發展的外部環境亟需改善。(3)專業物流人才缺乏。從事物流的人員大部分缺乏業務知識、業務技能。缺乏高素質物流人才和物流管理人才成為傳統物流企業轉型的制約因素。
四、關于加快東港區物流企業發展策略創新的思考
1.加強組織領導。明確物流主管部門,賦予物流主管部門統一的責任和權力。建議設立物流業發展專項資金,扶持物流業發展壯大。積極支持物流行業協會的建立和發展,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在普及行業管理規范、推廣技術標準、交流行業發展信息、溝通和聯系行業內企業等方面的作用,促進該區現代物流業有序發展。
2.制定落實支持政策。一是制定推動該區物流業發展的具體政策。認真研究國家和省、市關于發展物流業制定的各項政策,夯實政策基礎,營造良好的物流業發展軟環境。二是強化物流人才的培養和引進。人才是物流業發展的基石。當前物流業人才匱乏、人員綜合素質低是物流業發展的主要“瓶頸”。將物流企業人才培養納入區人才發展規劃,既注重培養,也注重引進,鼓勵物流企業對本企業員工開展積極教育,對中高級物流人才進行財政獎勵。三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培育標桿企業。制定科學有效的招商引資政策,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有針對性的引進大型物流企業。爭取培育出在全國有較大影響、競爭力強的物流企業。
3.抓好物流平臺建設。圍繞推進物流業供給側改革,降低物流成本,發揮港口、機場、交通等綜合優勢,促進多式聯運發展,著力打造具有較強聚散能力的大宗物資集散基地和現代物流中心。結合落實“互聯網+”行動計劃,打造一批電子商務平臺,促進物流業與電子信息的融合,提升物流業信息化水平和產業層次。同時,規劃建設一批為企業生產和銷售服務的專業物流園區,面向農村市場的農村物流園區,以及城區配貨中心,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企業,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提高綜合服務效率。
4.積極培育壯大物流市場主體。整合現有運輸、倉儲、貨運代理和批發配送企業,建立規范有序的管理運營體制,逐步解決傳統企業“小而全”的弊端。提高倉儲環節的綜合服務功能,采取政府引導、社會引資、統一經營的方式,堅持高標準、多層次,進一步加快該區多功能物流倉儲園區的建設速度。引導物流倉儲園區大力發展簡單加工、初級裝配,實施專業化分揀、信息化管理,大力提高倉儲環節的運轉效率和服務質量。選擇一批經營規模大、服務質量高、發展前景好的物流企業為龍頭,實施重點扶持,通過市場驅動、政策引導等辦法,促使其加快對區域內小、散、弱物流企業的聯合、兼并或重組,逐步使他們建立一種組織松散型、利益緊密型、資源共享型的企業聯盟,最大限度發揮運輸車輛效益。
參考文獻:
[1]謝泗薪,帥世耀.供給側改革下物流企業戰略發展路徑與策略創新[J].中國流通經濟,2017,31(02):31-38.
[2]孫文娟.“一帶一路”倡議下我國物流業發展的市場機遇與策略選擇[J].對外經貿實務,2017(05):85-88.
[3]詹曉婭.第三方物流企業“一對一”營銷策略創新應用及實現路徑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7(15):87-88.
[4]郭鶴.民營物流企業的發展戰略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8.
[5]何黎明.2017年我國物流業發展回顧與展望[J].中國流通經濟,2018,32(02):3-7.
[6]梁雙波,曹有揮,吳威.上海大都市區港口物流企業的空間格局演化[J].地理研究,2013,32(08):1448-1456.
[7]翁心剛.對我國物流業特征及創新發展的再思考[J].中國流通經濟,2017,31(03):8-15+2.
[8]李冠藝.互聯網思維下電商物流創新與傳統物流轉型[J].商業研究,2016(04):187-192.
[9]盛鑫,陳功玉.供應鏈金融業務創新策略選擇研究--基于物流企業集群視角[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5(11):14-18.
[10]魏然,李亞伶.“互聯網+”背景下航空物流企業經營模式創新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8(02):93-95.
作者簡介:申浩(1991- ),男,漢族,河南睢縣人,貴州民族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