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對外經經貿發展,“中國制造”和“浙江制造”愈來愈被世界所熟知。但我省大部分制造企業大多為一些外國著名品牌代工,卻沒有自己的品牌及附加價值。本文結合浙江制造企業發展現狀研究浙江制造業在品牌國際化歷程中存在的弊端,探索企業如何突破從“浙江制造”到“浙江創造”的瓶頸并對此提出針對性解決方案,從而推動品牌國際化迅速成長。
關鍵詞:浙江制造業;品牌國際化;品牌經營;困境
一、引言
參閱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其明確指出鼓勵企業家精神和開展產品質量整治達到先進水平。2017年,由浙江省政府印發的《浙江省全面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行動計劃(2017-2020年)》,力爭4年內完成著重對我省傳統制造業進行改革,提升我省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的地位以及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層次,成立全國傳統制造業革新示范區。由此可以明確政府對浙江制造業品牌國際化的發展前景的展望。目前來說,我省制造業品牌國際化進程還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困境如下:第一,浙江制造企業規模普遍較小,沒有形成集群式分布,并且這些企業多為國際知名品牌代加工,創新意識和品牌意識薄弱;第二,我省制造企業缺失技能和管理經驗,在品牌創立上就缺乏認知,這阻礙了我省品牌國際化的步伐。
浙江制造企業如何建立自己的品牌并且得到國際市場認可成為了浙江省對外經濟發展的主要內容。由于浙江經濟的特殊性和前瞻性,此項研究對我國對外經濟發展也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二、品牌國際化優勢概述
品牌是商品經濟的產物,這個概念體現了三個特征:第一,品牌國際化是區域擴張的表現形式;第二,品牌國際化具備長期性,是一個不斷完善和磨合市場的發展過程;第三,品牌國際化需要符合世界品牌標準化。
企業實現品牌國際化的優勢為以下:第一,開辟外國市場,因國內市場出現飽和,品牌國際化有利于拓展新的市場;第二,有機會進行經驗和技術的交流,通過跨國投資企業能夠廣泛地學習國外先進技術;第三,通過優質國際化商品服務贏得“浙江制造”的正面影響,提升企業的社會地位和知名度,產生生產研發的良性循環;第四,實現全球經濟資源有效合理配置,使得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不利地位逐步改善。
三、浙江制造企業品牌國際化發展瓶頸
浙江制造企業的發展多數由個體私營企業開始發展,在發展初期普遍面臨諸多困境,例如缺乏資金、技術和經驗,因此浙江制造業也延展出許多弊端。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至今,隨著政府嚴打低劣產品力度加強使浙江制造企業意識到產品質量和企業信譽的重要性,紛紛加入這場至關重要的思想轉變。
1.缺乏品牌附加值導致購買力度低
浙江制造業缺少品牌的附加價值反映在如下兩點上。第一,浙江省制造商不乏一線生產廠家,他們的生產規模和實力不亞于國外制造業,但是由于缺乏自身的品牌以及技術經驗的支持,他們長期為國外知名品牌代加工卻沒有自己的品牌。這對于這些制造業的前景來說無疑是一種時間上和知名度的損失,因此創立自己的品牌迫在眉睫;第二,存在部分浙江制造企業為能獲得可觀收益,能夠迎合消費者對品牌商品的追求,模仿捏造或不法盜用其他品牌的款式甚至商標情況侵犯了其他品牌的知識產權和商標權。這對我省制造業發展來說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病癥。
2.存在產品低劣問題為“浙江制造”減分
我國制造業憑借成本優勢廣受國際市場的歡迎,但其弊端也非常明顯,為了削減成本,工廠降低原材料等級、修改原料配方,導致產品質量嚴重下滑,存在質量遠遠達不到發達國家要求的水平。外國媒體屢次報道“中國制造”存在有毒有害成分等負面新聞,使“中國制造”給世界的映像頻頻減分。前幾年,中國旅客去日本瘋搶馬桶蓋事件也反映出國人“中國制造”的不信賴。其實仔細溯源就能發現這些馬桶蓋大部分來自于杭州下沙工業園區,那么為什么這一類質量好的馬桶蓋在國內卻沒有而遠銷日本?這涉及到發達國家的準入標準遠遠高于國內并且監管嚴格,側面反映出我國監管的薄弱以及技術水平和發達國家相差甚遠。
3.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限制
這是一種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實行的一種隱蔽性貿易壁壘。因為技術性貿易壁壘具備不確定性和可塑性,因此在詳細實行和操縱時很輕易被發達國家用來對外國產品擬定針對性的技術標準,對進口產品為所欲為地刁難和抵抗。并且技術性貿易壁壘檢測建立在高科技程度上的技術標準,科技程度不高的發展中國家對此難以做出判定。一些技術標準還具備不確定性并且涉及面廣,使人沒法掌控,很難周全顧及。浙江大部分制造企業不注重技術研發側重于生產導致生產技術落后,面對發達國家設置的準入標準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現實,我省制造業頻頻碰壁。
4.國際營銷能力薄弱拖慢國際化進程
由于國家之間的文化及語言的巨大差異,對國際市場復雜的貿易環境認識不足、缺乏對外貿易渠道、外貿成本的增加以及貿易信任沉淀不足等問題成為了制約中小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的要害。目前傳統貿易的形式逐漸被如今的電商取代,但是顯然浙江制造業并沒有適應這樣一個轉折,依舊依賴于傳統貿易的方式,缺乏拓展國際市場的機會。解決浙江制造企業走不出去的問題已經成為擺在我國對外貿易過程中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任務。
四、解決浙江省制造企業品牌國際化瓶頸的對策
1.加強品牌建設及重視技術研究
我省制造企業首先要加強對品牌建設的扶持,提升自身在國際價值鏈的地位。維持品牌經久不衰的第一要素是產品質量。這就要求企業技術研發能力達到世界水平以上,針對這個問題制造業應該重視人才的培養和技術的研發,譬如增加優秀人才出國學習計劃和增加技術研發資金的投入。
2.加強質量監管達世界標準化水平之上
產品低劣致使“浙江制造”信譽下降是品牌國際化發展進程中的一個痛點。這也是中國制造企業必須需要反思的。我們國家經濟從實體經濟開始發展,但是這種模式要不斷創新學習才能跟上國際的步伐,而國內制造標準普遍低于國外市場。因此浙江制造業要有危機意識和競爭意識,提升自我要求,不斷研發并吸收學習國外經驗。制造企業應該要對此改革充滿信心,堅定政府的指導方針,擁有和承擔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國家榮譽感。
3.通過國際電商拓展商業渠道
雖然傳統貿易在我省對外貿易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得不承認傳統貿易所有的溝通弊端。為此,在傳統貿易之上國際電商的發展給我省的制造企業帶來更多拓展商機的渠道,比如速賣通、亞馬遜等平臺。以速賣通為例,向全部外貿B2B企業供給免費的建站,構建一個本身的域名,除站點搭建、旺鋪裝修、產物公布等基本功能外,還供給了SEO優化、廣告推行等增值事項,為企業帶來更多客戶和訂單,為企業降低了制造外貿的門檻。以這是一個新的生產力去吃舊的生產力的時代,新的商業模式去舊的商業模式的時代,轉型升級,這既是挑戰也是機會。
4.政府相關政策助力浙江省制造企業品牌國際化
浙江省制造企業在實現品牌國際化路徑中除了自身的研發及進步,政府的助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品牌國際化道路上,政府需要充分支持和配合企業品牌國際化。在我省制造企業重大改革期間,政府出臺有效的激勵機制,推動和鼓勵浙商的發展和技術研發,為研發技術所需的資金支持,提供政策便利,同時促進開展一些國際展銷會等形式為浙江制造業提供更多商業機會。
五、結語
綜合本文的研究,浙江制造企業面臨的問題是可以通過企業內體制改革來完善的,例如在電銷、產品質量監管和技術研究等方面。在互聯網時代,大環境的機會是充裕的,因此就需要企業有自我意識去革新,嘗試新的路徑,同時擁有一定不畏創新不畏難的精神。雖然目前我省制造企業還處于國際化進程的初級階段,很多企業都在為今后發展積累資金。筆者相信我省制造企業今后會通過自身革新,銜接政府的鼓勵政策,在品牌國際化路徑探索上會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1]楊光玉,王海忠.“中國企業品牌國際化升級路徑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4(3).
[2]喬宇.“中國互聯網品牌國際化的劣勢和機遇”[J].《中國經濟常態》,2016(6).
作者簡介:儲辰羽(1996.08- ),女,漢,浙江寧波人,浙江財經大學東方學院本科在讀學生,研究方向:國際經濟與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