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帶一路”戰略開啟了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新時代,而履行好企業社會責任則是中國企業在海外發展一塊重要的敲門磚。本文首先指出中國企業應履行什么樣的海外社會責任,然后結合目前的履責情況分析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相關的對策建議,希望助力中國企業在東道國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贏得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一帶一路”;海外社會責任;對策
一、引言
自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以來,“一帶一路”戰略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歡迎和高度評價,一大批重大項目進展順利,中國與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成效顯著。目前,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參與,經貿合作快速增長,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總額在2016年達到9555億美元,服務貿易總額達1222億美元。
隨著大批中國企業響應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號召,海外項目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在帶來經濟利益的同時也出現了許多不和諧的現象。如部分企業環保意識不足,造成東道國環境污染和破壞;與當地社區組織溝通不善,勞資關系處理不當,產生嚴重的矛盾,影響正常的生產經營。這些不和諧現象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些海外的中國企業沒有承擔起自身的社會責任。中國政府在2015年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和行動》中,明確提出中國企業要“發展當地的經濟,增加當地就業機會,提高當地生活水平,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保護當地的物種多樣性以及生態環境”。然而“一帶一路”沿線地區以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居多,這些國家在經濟發展、文化傳統、法制環境等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一些在國內累積的社會責任經驗無法直接應用于海外環境,因此我們需要重新思考中國企業在海外發展時如何承擔社會責任。
二、中國企業的海外社會責任
關于中國企業應該承擔什么樣的海外社會責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盧進勇主任認為應該從以下四個層次全面解讀:第一層次的社會責任是捐錢、捐物以及捐勞,第二層次的社會責任是保護和尊重職工的合法權益,第三層次的社會責任是保護環境以及節約資源,第四層次的社會責任是為當地的產業結構優化以及當地的技術進步做出自身的貢獻。這些社會責任體現在企業運營中的各個方面:在企業的生產經營中要遵循誠信經營、遵紀守法、平等互惠等原則,兼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能為了短期的經濟效益損害當地職工的基本權益,也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謀取利益;在企業與東道國政府、社區組織、媒體等利益相關方打交道時,應該清楚知悉當地的政策法規,尊重他們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
三、存在的問題
我國對社會責任的研究起步較晚,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并未深入到企業文化中去。在“一帶一路”戰略的指引下,我國企業的海外投資對象以發展中國家為主,這些國家普遍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東道國政府和人民也不太關注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使得企業只顧追求眼前的短期經濟效益,未能主動將社會責任結合到自身的商業決策中去,忽視了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對企業的經營信譽造成損害,產生“信譽危機”等問題,最終失去在東道國發展的機會。
1.經濟糾紛引起勞資沖突
“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發展差異大,發展中東道國往往更注重企業在經濟發展、減少貧困、增加就業以及滿足人們基本需求方面所貢獻的力量。一些中國企業采用盲目節省成本的方式追求最大的利潤,在海外投資過程中,不僅對用工標準制定隨意,還給當地職工最低的薪資報酬,使得他們的合法權益難以保障,這讓當地工會和職工都很不滿,有時還引起罷工行為。除此之外,對于一些非技術性工作中國企業更習慣于雇傭中國公民來完成,這也會加深當地人的不滿情緒,引發不必要的沖突。
2.環保投入不夠造成生態破壞
環境保護和資源的合理利用與當代人的切身利益和子孫后代的生存發展都是息息相關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企業在國內的生產經營活動是將生態環境的保護放在首位,到了海外其他國家那里也不例外。然而部分我國企業在發展中國家開采石油、天然氣時,由于受到短期利潤驅使、環保意識薄弱、技術水平不足等因素的影響,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環境問題,引起當地政府和人民的不滿,也對企業自身的聲譽產生影響。
3.海外履責未成體系
我國“走出去”企業普遍存在著海外經營經驗較少、內部管理體系不健全、國際化人才缺乏等問題,難以建立起科學完善的海外履責體系,在東道國履行社會責任缺乏一套科學嚴謹的統籌安排,造成對海外履責認識模糊,不清楚國際化經營環境下自身的社會責任所在,履行社會責任具有很大的隨意性,有時直接照搬國內經驗。不能從戰略高度認識海外社會責任,不能將社會責任貫穿于企業的商業決策之中,這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挑戰。
四、對策
1.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近年來,我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規章制度和指導文件來規范海外履責問題,如:《關于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指導意見》、《對外投資合作環境保護指南》、《中國工業企業及工業協會社會責任指南》等。但我國現有的僅是一些規范性指南和指導意見,缺少強悍的法律支持,也沒有切實可行、具體有效的執行方案,企業仍然缺乏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意識,政府的監管行為也無法落實。面對越來越多企業走出國門,參與到“一帶一路”戰略中去,政府應適時出臺《海外社會責任法》,以規范企業的海外投資行為,在《公司法》、《勞動法》、《消費者權利保護法》、《產品質量法》等一系列法律規范中,進一步細化企業社會責任的具體規則。國內部分省份還可以根據國家立法制定本省的行政法規和實施細則,約束企業海外投資行為和社會責任的承擔。
2.因地制宜實施社會責任戰略
中國企業的海外社會責任戰略的制定不僅要依據企業自身的情況,還要結合東道國的社會發展階段、經濟水平和社會需求,參考國際慣例、指引與規范,實施有針對性的社會責任戰略。這要求企業必須加強與東道國政府、非政府組織和居民的溝通,了解當地的實際需要和最迫切的關注點,分清主次,有的放矢,才能提升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意義和效率。“一帶一路”沿線大部分國家基礎設施較為落后,還存在資源短缺等問題,面對這種情況,企業可以優先考慮投資基礎設施和能源等項目。
3.重視輿論宣傳,樹立良好形象
目前,一些國家和機構對中國和平崛起存在著敵視和偏見,在這種情況下,企業要積極扭轉被動的局面,對履行社會責任的成績適當加大宣傳力度,正面、及時應對各類社會責任危機。同時,積極發布企業海外社會責任報告是必不可少的舉措,做到社會責任信息透明化,這樣才能營造一個敢于應對、勇于負責的企業形象。
4.樹立環保理念,履行環保責任
中國企業在海外經營時應遵守當地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持續地改進環保工作,積極應對和規避環境風險。同時,還可以借鑒國際上采用的環保原則、標準和慣例,做好當地的生態保護,謹慎考慮所在區域的生態功能定位,減少對當地生物多樣性的不利影響,做好生態恢復。在涉及與資源、環境有關的項目,不僅不能觸碰“一帶一路”國家的法律底線,還應充分考慮可持續發展問題。
5.國有企業和大型企業做好示范帶頭作用
企業進行社會責任的基本前提是具備一定的經濟實力和責任能力,對于海外發展的中小企業來說,生存和盈利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所以我國的海外社會責任一般以國有企業和大型企業為主體。盡管“一帶一路”戰略在2013年剛提出來,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但我國的“走出去”戰略自2000年正式確立以來已經經歷了十多年的發展歷程,從大企業到中小企業,從國有企業到非國有企業,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走出國門,尋求更大的發展。國有企業和大型企業在做好自身社會責任的同時,應該為中小企業和沒有海外履責經驗的企業提供指導和幫助。
參考文獻:
[1]張中元.中國海外投資企業社會責任:現狀、規范與展望[J].國際經濟合作,2015(12):68-72.
[2]李鋒.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與海外社會責任戰略[J].國際經濟作,2014 (06):35-38.
[3]廖萌.“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我國企業“走出去”的機遇與挑戰[J].經濟縱橫,2015(09):30-33.
[4]汪忠華,李秀香.非公企業參與“一帶一路”戰略的社會責任壓力及破解[J].經濟界,2017(06):40-46.
作者簡介:王席(1994- ),女,陜西渭南人,會計學專業,碩士研究生,西安財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