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璇 王玥
摘 要:為了加強商業銀行財務監管,提升商業銀行經營管理水平,文章以S商業銀行為例,探討了商業銀行傳統績效評價體系中存在的問題,以期能夠進一步完善商業銀行績效評價體系,促進商業銀行健康持續發展。
關鍵詞:商業銀行;績效評價;持續發展
一、引言
傳統績效評價主要是以財務數據為核心對商業銀行進行績效分析,無法兼顧長遠性考慮和風險等因素,因此文章通過對S商業銀行傳統績效進行評價研究,揭示商業銀行傳統績效評價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策建議。
二、盈利能力分析
盈利能力指標主要包括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報酬率、成本收入比等3個指標,主要反映金融企業一定經營期間的投入產出水平和盈利質量。
②權重來源:財政部《金融企業績效評價辦法》(2016)
從表1中可以看出,2013年到2017年該銀行的凈資產收益率和總資產報酬率均逐年下降,幅度越來越小趨于平穩;2013年到2017年成本收入比則呈現逐年下降再上升的拋物線狀。凈資產收益率和總資產報酬率下降,說明該銀行由于投資帶來的收益能力在變弱,經分析可知,其基本因素是S商業銀行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體現該銀行穩定中求發展的戰略目標。
三、經營增長分析
經營增長指標主要包括總資產增長率、營業收入增長率、利潤增長率等4個指標,主要反映金融企業的資本增值狀況和經營增長水平。
②權重來源:財政部《金融企業績效評價辦法》(2016)
③總資產增長率和營業收入增長率替換②文件中(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率和經濟利潤率
從表2可以得出,2013年-2016年該銀行的總資產增長率逐年大幅度上升,2017年驟然下降,分析原因主要是為了降低經營風險,S商業銀行在投資證券及其他金融資產方面大幅度下降;2013年-2015年營業收入增長率和利潤增長率上升再略有下降,2016年同樣驟然下降,直至2017年成為負數,原因主要是凈利息收入減少所致;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占比上升,主要受利率市場化及“營改增”后利息收入“價稅分離”的影響,付息負債成本率上升幅度大于生息資產收益率上升幅度。
四、資產質量分析
包括不良貸款率、撥備覆蓋率、流動性比例、杠桿率等4個指標,主要反映商業銀行所占用經濟資源的利用效率、資產管理水平與資產的安全性;
②中國銀監會2015年1月30日頒布《商業銀行杠桿率管理辦法(修訂)》,因此數據只有2015年-2017年三年的數據
③權重來源:財政部《金融企業績效評價辦法》(2016)
由表3可知,S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在2013年-2014年在1%左右,而在2015年-2017年均穩定在1.6%左右;撥備覆蓋率在2013年最高,2014年情況有所好轉,在2015年-2017年趨于穩定在155%左右;杠桿率則在近三年波動浮動不大。三個指標整體說明近三年S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一般,雖然波動幅度不大,但整體風險較2013年-2014年增大。
五、償付能力分析
償付能力指標主要包括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等3個指標,主要反映商業銀行的債務水平高低、償付能力強弱及其債務風險大小。
②財政部《金融企業績效評價辦法》(2016)
中國銀監會《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2013)中規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分別不小于8%、6%、5%。由表4可知,S商業銀行的償付能力指標均達到銀監會規定指標標準,2017年明顯較2016年增加,表明S商業銀行資本充足水平明顯提升,償付水平風險控制良好。
六、S商業銀行傳統績效評價問題分析
S商業銀行根據國家財政部《金融企業績效評價辦法》(2016)文件調整傳統財務績效評價體系雖然結構完整,但是仍存在一定問題。
1.忽視股東權益資本成本
該指標體系主要關注的仍然是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和風險防范能力,針對投入資本中的股權資本成本并沒有納入到整體資本成本中,因此會高估商業銀行的業績。
2.未反映出商業銀行長期發展能力
該指標體系僅反映商業銀行的短期績效,即企業現在及以前的盈利能力和風險防范能力,并不可以作為預判未來趨勢的主要依據。而這種重短期,忽視長期的評價體系,不利于商業銀行長期持續的發展。
3.短期行為易操控財務數據
該指標體系主要是以會計利潤為核心的財務績效評價體系,指標單一,核算相對容易。由于忽視長期戰略發展眼光,過于注重短期,缺乏針對長期發展的衡量,容易造成財務數據失真,操控財務數據,以達到短期績效目的。該評價體系已不再具有時效性,難以繼續適應當前經濟信息時代的快速發展需求。從長遠角度來說,不利于S商業銀行的發展。
4.未考慮非財務指標的績效評價
傳統的績效評價體系是單一的建立在會計數據之上,而無法體現財務數據之外的績效狀況。商業銀行的持續發展,不僅體現在基于利好的財務數據的指標上,商業銀行內部的管理人員和員工的績效好壞與提升,同樣更加有利于商業銀行的長期健康發展。
七、針對S商業銀行傳統績效評價問題提出對策建議
1.可以同時引入EVA和BSC
商業銀行可以同時引入EVA指標和BSC方法,建立基于BSC和EVA為中心的績效評價體系。既彌補了傳統績效評價中忽視了股權資本成本的計量,又納入了對非財務指標的績效評價。使得商業銀行可以更加穩健發展。
2.建議引入經濟增加值(EVA)指標
EVA正是以價值為核心的績效評價指標,其財務管理的目標就是股東財富最大化,同時與傳統績效評價方法相比,在計算會計利潤的時候,不僅確認和計量了債務的資本成本,還考慮了權益資本成本。
3.建議引入平衡計分卡(BSC)
平衡計分卡不僅包括財務指標還包括非財務指標績效評價。一個商業銀行的健康持續的發展不僅僅體現在財務報表中可測量的財務數據,針對客戶、內部流程、學習與發展這類非財務指標同樣對商業銀行的可持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平衡計分卡正是通過財務維度,客戶維度,內部流程維度,學習與發展維度,四個維度可以多角度對商業銀行的績效進行評價分析。
參考文獻:
[1]財政部關于印發《金融企業績效評價辦法》的通知-附件3,財會[2016]35號.
[2]張慶萍,陳新國.上市股份制銀行基于EVA績效的對標應用研究-以A銀行為例[J].會計之友,2018(4):116-119.
[3]王焱.提升商業銀行績效管理效能的研究與管理[J].商業會計,2017(9):104-106.
[4]楊偉.我國上市商業銀行財務績效分析[J].財經界,2017(2):194-195
[5]郭科成,章振東.新常態下管理會計應用創新探討[J].財會研究,2016(11):24-27.
[6]王麒,王海東.我國上市商業銀行財務績效評價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6(6):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