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乙
“穩賺不賠,100%本息擔?!?,“徹底根治,絕不反彈”……近年來,盡管監管部門對廣告發布有明確規定,但有的地方電視臺、報刊或網絡平臺依然違規播放一些虛假廣告,誤導消費者,對市場經濟秩序造成不良影響。一段時間來,不少讀者來信反映被虛假廣告欺騙的遭遇,表達他們的疑惑:虛假廣告為何屢禁不止?
我國廣告法明確規定,廣告不得含有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內容,不得欺騙、誤導消費者。近年來相關部門三令五申,采取了一系列整治措施,但夸大其詞、虛假宣傳的各類廣告仍時有發生。究其原因,除了廣告商片面追求經濟利益,一些發布平臺故意“放水”外,關鍵原因還在于虛假成本的違法成本過低。
目前,對于虛假廣告的處罰主要是和廣告費用掛鉤。根據《廣告法》第五十五條,發布虛假廣告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發布廣告,責令廣告主在相應范圍內消除影響,沒收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的廣告費用,并視情節給予廣告費用三倍以上五倍以下或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罰款。這一處罰力度看似嚴厲,但與廣告收益相比往往只是“九牛一毛”。據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統計,今年上半年,我國查處違法廣告1.5萬余件,罰沒款9.2億元,平均每一件違法廣告僅罰沒6.1萬元。在“廣告一響,黃金萬兩”的巨大誘惑面前,如此輕描淡寫的“罰酒三杯”顯然不足以令廣告各方產生敬畏,反而給了其虛假宣傳的底氣。
事實上,沒收廣告費用并罰款,只是對于發布違法廣告本身的行政處罰,并不能彌補虛假廣告給消費者人身財產乃至健康權益造成的損害。正如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喬新生指出,虛假廣告不僅違反廣告法,可能還涉嫌違反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規。但在現實中,對于違反合同法、侵權責任法,造成人身財產重大損害的廣告侵權責任,懲處的案例少之又少。
在國外,一旦涉及虛假廣告宣傳,生產商將付出巨大代價。美國針對虛假廣告建立起行政處罰、社會懲戒和刑事責任三個方面的立體式懲罰體系。除了沒收此前銷售該產品獲得的收入,政府還將對企業進行刑事和民事起訴。同時,消費者可以針對生產商、經銷商、運輸商等消費鏈中的關系人提起集體訴訟,指控他們誤導消費者,要求賠償。2014年,紅牛就曾因為一句“給你翅膀”的廣告語而在美國遭遇集體訴訟,最終向廣告發布期間在美國購買過紅牛飲料的消費者賠償總計1300萬美元。司法實踐證明,集體訴訟有助于提高虛假廣告的違法成本,增強對市場主體的法律威懾作用。
今年1月,最高人民檢察院專門下發《關于加大食藥領域公益訴訟案件辦理力度的通知》,要求重點關注涉嫌欺詐和虛假宣傳的食品和保健食品生產經營者、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和廣告代言人的違法行為,對于食藥領域的民事公益訴訟案件,可以探索提出懲罰性賠償的訴訟請求,增加違法行為人的違法成本。在樂見檢察機關履職盡責的同時,希望各級消費者協會組織也要積極行動起來,面對虛假廣告敢于亮劍,善于亮劍,扮演好消費者“娘家人”的角色,切實維護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