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
【摘 要】目的 研究地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治療皮膚劃痕癥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我院90例皮膚劃痕癥患者,平均分為甲、乙兩組,甲組服用地氯雷他定,乙組服用鹽酸西替利嗪,療程均為28天,統計兩組的臨床癥狀積分,觀察治療效果以及是否有副作用,并檢測對照組和治療組治療前后血漿中的組胺含量,比較分析。結果 兩個治療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均差異顯著,P<0.05;甲組的治療有效率為82.22%,乙組的有效率為75.56%,兩組有效率差異不顯著,P>0.05;兩組間治療前、后組胺含量差異不顯著,P>0.05;兩個治療組治療前血漿組胺含量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 <0.05;兩治療組治療后組胺含量顯著降低,P <0.05;兩種藥物的不良反應均很少。結論 采用地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治療皮膚劃痕癥能有效降低血漿中組胺含量,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臨床效果顯著。
【關鍵詞】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皮膚劃痕癥;組胺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lonidine and cetirizine in the treatment of skin scratches. Methods Selected from 90 patients with skin Nick disease, the average is divided into a, b two groups, students taking loratadine, cetirizine hydrochloride, b course of 28 days, statistics of two groups of clinical symptoms integral, curative effect and side effects, and test the control group and treatment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of histamine content in blood plasma,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Results The asymptomatic symptom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treatment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P< 0.05; The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of group a was 82.22 percent, while the effective rate of group b was 75.56 percent. The effectiv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not significant, P BBB 0. 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P BBB 0. 05; The contents of the plasma histamin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two treatment groups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content of histamin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P < 0.05. There were very few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drugs.Conclusions It is effective to reduce histamine content in plasma and relieve patients clinical symptoms by using dichloropleidine and cetirizine in the treatment of skin scratches.
Keywords Cetirizine;Desloratadine;Dermatographism;Histamine
【中圖分類號】R758.2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08-03--01
皮膚劃痕癥(Dermatographism)又名“人工蕁麻疹”,屬于慢性蕁麻疹的一種特殊類型,是皮膚受到外界壓力出現的一種皮膚過敏反應。當前,治療皮膚劃痕癥主要是口服組胺H1受體拮抗劑,抗組胺藥物在緩解癥狀方面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這些藥物鎮靜作用較強,容易給患者的生活或工作帶來不利影響。地氯雷他定和鹽酸西替利嗪是新一代的抗過敏藥物,本文研究經這兩種藥物治療90例皮膚劃痕癥后的臨床效果,觀察患者治療前后的癥狀緩解情況,檢測治療前后血漿中的組胺含量,并與正常對照組作比較,結果如下。
對象與方法
一 對象
入選標準:2016年2月至11月我院皮膚性病科皮膚劃痕癥患者90例。(1)患者年齡均在18歲以上,就診檢查時皮膚劃痕癥延遲反應陽性,并伴有瘙癢不適癥狀;(2)病程大于2個月,發作頻率每周不少于4次,且每次發作時間大于30min;(3)排除藥物、食物過敏等其他原因,且無過敏性疾病史、寄生蟲感染及自身免疫病史;(4)全部患者就治前1個月內沒有使用抗組胺藥、糖皮質激素及免疫抑制劑;(5)知情同意該研究方案并自愿執行。
排除標準:(1)對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2)嚴重肝病、嚴重心臟病、心律失常、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3)孕婦(特別是前3個月時期)和哺乳期婦女,駕駛、高空作業、潛水等人員;(4)沒有按療程服藥和復診未按時進行的患者。
二 一般資料
90例患者中男性53人,女性 37人,年齡20至51歲,=33.45±11.28(歲);病程5個月至5年,=20.17±5.22(月);把90例患者平均分成兩組:甲組(地氯雷他定)和乙組 (鹽酸西替利嗪),每組45例。 其中,甲組男性25人,女性 20人,平均年齡 =31.36±7.82,平均病程 =15.26±12.54;乙組中男性28人,女性17人,平均年齡 =29.34±13.47,平均病程 =12.26±13.67。甲乙兩組間年齡和病程的統計學檢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中的20例(男性13人,女性7人)均為身體健康的志愿者,年齡在23至45歲之間,=32.17±5.97,甲乙兩組治療組與對照組在性別和年齡構成上的統計學檢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三 治療方法
甲組服用地氯雷他定片,每次5mg,每日一次;乙組服用鹽酸西替利嗪,每次10mg,每日一次。均連續服藥28天。
四 標本收集和處理
對照組:空腹抽取靜脈血3mL,置于高速離心機在3000r/min轉速下離心15分鐘,取其上清液于-80℃條件下保存。
治療組:甲乙兩組在治療前、后都要抽取靜脈血3mL,并按上述操作保存。
實驗操作嚴格按照組胺elisa檢測試劑盒說明書開展,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法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用全自動酶標儀在450nm條件下讀取酶聯免疫試劑盒的反應結果,最后求得實驗樣品的組胺濃度。
五 觀察指標與療效評價
1 評分標準
采用四級評分法。評分項目為90例患者分別于治療前、后所觀察記錄的臨床指標與自覺癥狀。(1)瘙癢:不瘙癢記0分,輕度瘙癢記1分,瘙癢不影響正常生活,程度為中度,記為2分,瘙癢程度嚴重,降低工作與睡眠質量,記作3分;(2)劃痕最大橫徑(d):無劃痕記0分,d≤0.5cm為1分,0.5cm
2 療效評定標準
治療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痊愈即經治療后癥狀明顯改善甚至完全消失,積分下降指數超過80%;積分下降水平大于或等于50%且小于80%時為顯效;積分下降水平在30%至50%之間的為有效;若積分下降水平不超過30%則為無效。
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總例數×100%。
3 數據統計與處理
采用SPSS軟件進行數據統計,進行方差分析、t檢驗和χ2檢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一 治療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統計
甲組和乙組治療前、后積分如表1,甲乙兩組治療前后積分均差異顯著,P<0.05。
二 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臨床效果如表2。甲組的治療有效率為 82.22%,乙組的有效率為 75.56%,兩組有效率差異不顯著,P>0.05,χ2=0.348。
三 治療組和對照組組胺含量
各組組胺含量如表3。由表可得,治療組間,甲乙兩組治療前組胺含量差異不顯著,治療后的組胺含量差異也不顯著,P均>0.05;甲乙兩組治療前血漿組胺含量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 <0.05;甲乙兩組治療前組胺含量顯著高于治療后組胺含量,P <0.05;治療組治療后組胺含量小于對照組,但P>0.05,差異不顯著。
四 藥物不良反應
甲組中發生1例口干、1例間歇性頭痛現象,乙組出現1例疲倦嗜睡情況,均能耐受,未做處理繼續按研究計劃服藥直到治療完成。
討論
皮膚劃痕癥在臨床上比較常見,是皮膚血管的過敏反應,由外因和內因共同作用導致形成,讓患者產生瘙癢,影響正常的工作與生活。內因就是患者本身是過敏體質,外因包括飲食、吸入物、氣候、接觸過敏物因素等,通常引起皮膚劃痕癥的是藥物、細菌、真菌等過敏原。目前,對于皮膚劃痕癥的治療,首先應確定致病因素并立即去除該因素,如伴有足癬等真菌感染者可抗真菌治療。然后可以使用撲爾敏、安太樂等抗組胺類藥物,在一定程度上療效顯著。
地氯雷他定是非鎮靜性的長效三環類抗組胺藥,是氯雷他定的活性代謝物,選擇性作用在H1接受體。地氯雷他定在過敏性炎癥的各種時期都能起到抑制作用,可抑制組胺從人肥大細胞釋放,并且沒有心臟毒性、藥物相互作用少,兒童也可服用,所以常被用于緩解過敏性鼻炎和慢性蕁麻疹的相關癥狀。西替利嗪是第二代H1抗組胺藥,抗變態反應長效,抑制變態反應的早期及后期的多個環節,可在早期阻止H1受體,有效抑制速發相皮膚變態反應,在后期減少嗜酸性粒細胞的游走以及炎性介質的釋放,抑制遲發相變態反應。西替利嗪對肥大細胞無影響,有試驗顯示其只有低水平的鎮靜作用,對精神性運動行為無損害,廣泛用于季節性過敏性鼻炎、由過敏原引起的蕁麻疹及皮膚瘙癢等疾病。
從本次研究可以看出,患有皮膚劃痕癥者的血漿組胺濃度顯著高于健康人群,采用地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分別治療后組胺含量顯著降低,恢復到與健康人群組胺含量差別不大的情況。地氯雷他定組與西替利嗪組治療后癥狀積分比治療前顯著變小;兩組間臨床效果比較差異不明顯;兩組間患者治療前、后的組胺含量差異均不明顯,但兩組治療后與治療前組胺含量差異顯著。由此可得,采用地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治療皮膚劃痕癥效果顯著,能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降低血漿中組胺含量,此外,兩種藥物的副作用少,鎮靜作用水平低,藥物相互作用少,安全方便。
參考文獻
胡赟, 王鈺婷. 自血療法治療皮膚劃痕癥的臨床研究[J]. 光明中醫, 2017, 32(13):1935-1936.
韓鋒, 黃耘, 高兵. 胸腺肽聯合西替利嗪治療皮膚劃痕癥臨床觀察[J]. 內蒙古中醫藥, 2013, 32(31):23-24.
楊義成, 吳海斌, 肖海珍,等. 皮膚劃痕癥患者治療前后血中組胺含量及氧化活性能力測定[J]. 中華皮膚科雜志, 2011, 44(6):393-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