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瓊
【摘 要】近年來,血管發育不良所致消化道出血的治療研究得到快速發展。臨床研究結果顯示,選擇沙利度胺治療血管發育不良所致消化道出血患者能取得比較理想的效果。該藥物不但能對促炎癥介質腫瘤壞死因子α進行調節,對堿性纖維母細胞生長因子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所導致的血管增生進行抑制,同時該藥物還存在其他免疫調節特性。本文主要分析了血管發育不良所致消化道出血采取沙利度胺治療的現狀及研究進展。
【關鍵詞】血管發育不良;消化道出血;沙利度胺;治療現狀;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R7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08-03--01
沙利度胺于1954年首次在西德合成,屬于谷氨酸衍生物,主要用于對妊娠嘔吐、惡心進行治療[1]。但是因為該藥物會引起新生兒畸形,如兔唇、缺手缺腳等,所以在1961年該藥物被撤出市場。而隨著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臨床研究結果顯示沙利度胺具有抗血管新生、抗炎、免疫調節等作用,可用于對腫瘤、炎癥性腸病、白塞氏綜合征、麻風結節性紅斑等疾病進行治療[2]。
1 沙利度胺的藥理作用分析
1.1 抗炎和免疫調節
沙利度胺具有免疫刺激和免疫調節的雙重作用,常常將其作為免疫抑制劑。腫瘤壞死因子作為白細胞黏附分子和前炎性細胞因子的重要調節因子,主要是有單核巨噬細胞、腫瘤細胞等所產生,在免疫調節和介導宿主防御方面的活性比較廣泛[3]。沙利度胺能對腫瘤壞死因子的基因NF-kB活性進行抑制調控,讓腫瘤壞死因子mRNA降解增加,進而來對腫瘤壞死因子產生進行抑制。沙利度胺還能對細胞表面黏附分子進行條件,讓E選擇素、血管細胞黏附分子-1、細胞間黏附分子-1濃度減少。除此之外沙利度胺還能有效調節T淋巴細胞因子,讓Th1細胞因子IL-2、IFN-r水平增加,讓Th2細胞因子IL-4、IL-5合成增加,讓IL-6、IL-10和腫瘤壞死因子mRNA水平降低。
1.2 抗血管生成
臨床研究發現,血管形成步驟較多、較復雜。內皮細胞在肝細胞生長因子、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等刺激下,經信號傳導途徑,導致內皮細胞出現分化、增值、遷移,最終導致新毛細管腔形成[4]。對于新生血管來講,因為平滑肌細胞比較缺乏,所以其特點主要表現薄壁脆弱、滲透性高,需要血管生成素-1、血小板衍生的生長因子、轉化生長因子β等才能讓新生血管成熟。沙利度胺能讓參與血管生成的因子表達降低,進而讓新生血管生成減少。除此之外還能讓腫瘤壞死因子mRNA降解增加,讓腫瘤壞死因子合成減少,進而實現抗血管生成的效果。
1.3 抗腫瘤
沙利度胺能對堿性纖維母細胞生長因子、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等表達進行抑制,對腫瘤學管新生進行有效抑制;沙利度胺能讓腫瘤壞死因子mRNA降解增加,對腫瘤壞死因子合成進行抑制,讓IL-6生成減少,進而來對腫瘤生長進行抑制,對血管生成進行抑制。沙利度胺可以經非自由基介導的DNA氧化損傷將瘤細胞直接殺傷或抑制[5]。沙利度胺能對Bcl-2家族蛋白表達進行改變,利用細胞色素C和Caspase依賴通道引起單核細胞出現凋亡,實現抗腫瘤效果。沙利度胺能讓細胞毒T細胞增殖,讓CD4+與CD8+細胞比例降低,進而讓IL-2和IFN-r分泌增加,實現直接抗腫瘤的效果。沙利度胺能對內皮細胞表面和表皮的黏附分子進行調節,對整合素的分泌、合成進行抑制,進而影響細胞的運動、增殖、分化和凋亡等。
2 沙利度胺在血管發育不良所致消化道出血中的治療現狀
內鏡檢查血管發育不良所致消化道出血患者發現,主要癥狀為小的蜘蛛痣樣、斑片狀、點狀的紅色病變,與周圍黏膜的界限比較明顯,局限紅色病灶中存在擴張血管條紋;病變邊緣比較規則,主要為單個病變,病變比黏膜平面低,直徑一般為2-4mm[6]。有臨床研究發現,選擇沙利度胺治療血管發育不良所致消化道出血患者,給藥劑量為每天100mg,治療時間為3個月,結果發現患者在觀察期內并沒有再發生出血癥狀,未接受輸血治療,血紅蛋白濃度恢復到正常值水平,并得以維持。膠囊內鏡復查發現,患者病變大小、色澤、數量均顯著改善。沙利度胺能對血管發育不良所致消化道出血患者機體的免疫應答、局部炎性反應進行有效抑制,臨床癥狀緩解,讓其出血量顯著減少。
3 沙利度胺的研究進展分析
3.1 貝赫切特病
貝赫切特病作為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其臨床特點主要為復發性、慢性進行性、原因不明,臨床表現主要為眼色素膜炎、生殖器潰瘍、口腔潰瘍,還可能累及關節和皮膚,如果病情嚴重則可能累及神經系統、消化道系統和心血管疾病。沙利度胺作為新型免疫調節劑,能對貝赫切特病進行有效治療,給藥劑量一般為每天100-300mg,分次服用,大部分患者需要維持治療。
3.2 腸系膜脂膜炎
腸系膜脂膜炎作為一種腸系膜脂肪組織的非特異性炎癥,其臨床發病率并不高,臨床特征主要為腹部腫塊、腹瀉、腹痛、發熱等,中老年人群則是該病的主要發病人群。有臨床研究發現,選擇沙利度胺對腸系膜脂膜炎患者進行治療,給藥劑量為每天200mg,于夜間口服,經為期12周時間的治療,大約有80%的患者其臨床癥狀得到了顯著緩解。對于腸系膜脂膜炎患者來講,如果其他免疫抑制劑和激素治療效果不理想,則可以給予沙利度胺進行治療。
3.3 炎癥性腸病
臨床研究發現,在炎癥性腸病的發生、發展中,腫瘤壞死因子的作用非常重要,糞便、血漿以及黏膜細胞中均能檢出,同時血漿促血管生長因子水平顯著上升,選擇沙利度胺對炎癥性腸病進行治療能取得比較理想的效果。有臨床研究發現,選擇沙利度胺治療28例難治性炎癥性腸病患者,給藥劑量為每天1.5-2.5mg/kg,結果顯示21例患者的病情得到了顯著改善。
3.4 重癥急性胰腺炎
重癥急性胰腺炎的發病機制比較復雜,會導致多臟器功能衰竭,具有較高的臨床病死率。臨床研究發現,免疫紊亂與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胰腺外全身炎癥反應、胰腺細胞內變化密切相關,沙利度胺能有效抑制重癥急性胰腺炎早期免疫過激狀態,在抑制免疫時對免疫進行上調,讓免疫狀態處于合理范圍,進而讓疾病嚴重程度顯著減輕。
參考文獻
楊建剛,陳繼正,趙參軍等.沙利度胺在治療晚期實體腫瘤中的應用及研究進展[J].現代腫瘤醫學,2017,25(11):1805-1809.
林敏,陳寶安.沙利度胺對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治療的研究進展[J].東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15,34(03):469-471.
王年飛,陳振東.沙利度胺治療實體瘤的現狀與進展[J].臨床腫瘤學雜志,2015,20(03):276-281.
謝娜,彭曄,王美芹等.沙利度胺聯合化學治療肺癌臨床研究進展[J].醫藥導報,2014,33(08):1059-1062.
高東,李玲.沙利度胺治療消化系統腫瘤的研究進展[J].武警后勤學院學報(醫學版),2014,23(06):550-552.
桂瑞,宋永平.沙利度胺的臨床應用新進展[J].醫學綜述,2012,18(11):1739-1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