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明山
【摘 要】:目的:分析全麻復合胸椎管旁神經阻滯和單純全身麻醉在胸科手術中和術后陣痛效果。方法:隨機選擇80例在我院接受單側胸廓成形術的患者,根據鎮痛方式隨機分成兩組:40例實驗組給與全身麻醉+胸椎旁神經阻滯,對照組40例給與單純全身麻醉。結果:實驗組術后2、6、12h安靜時VAS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實驗組在這三個時刻咳嗽VAS評分也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超聲引導下,采取復合胸椎管旁神經阻滯全麻,陣痛效果良好,而且可以減少患者術后12h使用的靜脈鎮痛藥量。
【關鍵詞】:胸椎旁阻滯;超聲引導;全麻復合;鎮痛
【中圖分類號】R61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08-03--01
胸椎旁阻滯(TPVB)在胸科手術中被廣泛使用,但是因為開胸手術給患者造成的刺痛感比較強烈,需要使用大量的陣痛藥物輔助,才能抑制患者疼痛。TPVB就是通過對患者軀體多個階段和交感神經產生阻滯,從而達到陣痛效果【1-2】。本次研究,將會針對我院接受單側胸廓成形術患者進行分析,探討全麻復合超聲引導下胸椎旁神經阻滯臨床陣痛效果。
1 資料和方法
1.1 資料分析
本次分析的80例對象是我院2017年2月~2018年3月接受單側胸廓成形術的患者,術前患者凝血功能、心肺功能、肝腎功能都比較正常,沒有出現胸椎穿刺感染情況。隨機分成兩組: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40例;對照組患者平均年齡(54.8±11.3)歲,女性20例,男性20例,ASA(I/II)級是10/9;實驗組平均年齡(55.4±10.16)歲,女性19例,男性21例,ASA(I/II)級是10/9;兩組患者這些一般性資料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有比較價值。
1.2 麻醉方法
患者入室后將一側上肢靜脈打開,與監護儀進行連接,進行常規的SP02、BP、ECG監測。
實驗組:患者需要將術側面向上,保持臥位,弓背、低頭,在肋間椎間隙的中點1.5~2.0cm延線外選擇穿刺點作為胸側切口,使用超聲多普勒彩色診斷儀,使用6~13MHz超聲探頭線陣探頭,使用隔離內鏡薄膜包裹進行探頭消毒,保證探頭和脊柱垂直,在穿刺點附近進行掃查,在得到追旁間隙圖像之后,在使用局麻針20G,利用穿刺平面技術,從一側超聲探頭進針,之后進入到椎旁間隙,回抽中沒有血和氣后,給患者注射羅哌卡因0.5%、2mg/kg液;之后選擇針刺法進行阻滯面測定,如果發現減退表示阻滯成功。在成功進行TPVB字后,采取全麻常規靜脈有道,注射0.4mg/kg的依托咪酯、0.06mg/kg咪達唑侖、3μg/㎏芬太尼,0.1mg/kg維庫溴銨到靜脈,在實時氣管插管機械通氣,呼吸頻率10~12次/分,8~10ml/kg潮氣量,呼吸比是1:2,保持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在30~35mmHg范圍內。術中,選擇吸入七氟醚和靜脈注冊維庫溴銨維持,七氟醚MAC值控制在1.0,術前心率血壓都維持在20%左右。根據患者心率徐亞變化調整芬太尼使用量,并記錄用量情況。
對照組:只采取單純的胸椎旁神經阻滯,操作方法與實驗組一樣,也進行全麻有道維持插管。
1.3 觀察指標
分析兩組患者術后12h和術中芬太尼用量:選擇視覺標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術后2、6、12h患者咳嗽時、安靜時疼痛評分,0~10cm,10是最痛,0是無痛。如果患者安靜時疼痛評分>4cm,需要使用芬太尼進行陣痛,如果再次不佳還要給藥,知道疼痛評分≤4cm。
1.4 統計學分析
用軟件SPPSS18.0分析計量資料和計數資料,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表示為P<0.05。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患者手術中、術后芬太尼用量
實驗組患者術中和術后12h使用芬太尼量明顯比對照組少(P<0.05)。見表1.
2.2 對比兩組術后不同時刻VAS評分
實驗組在術后2、6、12h咳嗽時和安靜時的VAS疼痛評分明顯比對照組低(P<0.05)。見表2.
3 結論
傳統的椎旁阻滯技術是將橫突韌帶穿過阻滯力消失作為成功穿刺的標志,其中失敗率達到6.8%~10%,在反復進行穿刺中會增加患者的疼痛感,也存在出現氣胸的風險【3-4】。近幾年,隨著超聲技術在穿刺手術中的應用,使傳統的盲目穿刺變得更加直觀,而且阻滯成功率比較高,可以有效縮短操作時間,阻滯見效快,患者出現并發癥情況比較少。在實時胸椎旁阻滯中,一般是在穿出脊神經椎間孔位置進行操作【5】。其中椎間隙是在胸內筋膜中潛在的間隙,從椎間穿孔的肋間神經穿到肋間隙,該間隙內側就是椎體,后部則是肋骨頭和肋骨、橫突韌帶,前部是由壁胸膜和胸內筋膜構成。
本次研究,實驗組術后12h和術中使用芬太尼量明顯減少,分別是(4.2±1.3)、(1.22±0.11),明顯比對照組少(P<0.05)。患者術后12h陣痛效果咳嗽時和安靜時評分分別是(4.2±1.2)、(3.2±1.6),比對照組低(P<0.05)。
總之,對開胸手術患者采取全麻復合單詞胸椎旁阻滯可以達到很好的臨床陣痛效果,而且患者術后使用陣痛藥物量明顯減少。
參考文獻:
熊為, 張勁松, 趙猛,等. 臂叢神經阻滯復合全身麻醉與單純全身麻醉在肩關節鏡手術中應用效果比較的Meta分析[J].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16, 24(5):5-10.
胡曉旻, 劉剛, 劉超,等. 超聲引導下胸椎旁神經阻滯復合全身麻醉對老年肺癌患者應激反應和炎性反應及血流動力學的影響[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7, 37(24).
趙國良, 尹曉月, 邵建林. 胸椎旁神經阻滯復合術畢繼續瑞芬太尼泵注對全麻患者術后雙腔氣管拔管不良反應的預防效果[J]. 山東醫藥, 2017, 57(19):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