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方芳
【摘 要】目的 分析檢驗腹瀉患者糞便中小腸結腸炎耶爾森菌的作用。方法 以2016.8-2017.5期間經檢查確診為腹瀉的194例患者為本次觀察對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取其新鮮糞便,分別行培養法、PT-PCR法對小腸結腸炎耶爾森菌進行檢驗,并根據檢驗方法的不同范圍分為觀察組(PT-PCR法)、對照組(培養法),觀察不同檢驗方式患者小腸結腸炎耶爾森菌檢出情況。結果 觀察組病菌檢出陽性率為19.6%高于對照組陽性率10.3%,觀察組用于病菌檢驗價值高,P<0.05。結論 臨床對腹瀉患者糞便中小腸結腸炎耶爾森菌檢驗使用PT-PCR法,具有較高的檢出率。
【關鍵詞】檢驗;耶爾森菌;糞便;腹瀉
【中圖分類號】R44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08-03--01
腹瀉是臨床最為常見的腸道疾病,病因較多如著涼、病菌感染、食物中毒等,患者主要表現為排便次數增加、糞便形態改變,但對于病菌感染致腹瀉者,通常伴有惡心嘔吐、腹痛、發熱等癥狀。目前已知的腹瀉致病菌大概上百種,小腸結腸炎耶爾森氏菌是臨床常見感染性疾病,病菌可在肉類、蔬菜、乳制品等多種食物、環境、動物糞便中存在,傳播途徑多,可造成急性胃腸炎[1]。感染者臨床除了常見的胃腸炎癥狀、發熱等,部分患者還會出現敗血癥、闌尾炎、反應性關節炎,由于疾病多發于嬰幼兒,若不及時治療嚴重者可致患者死亡,因此如何提高臨床對糞便中病菌檢出率得到相關學者關注[2]。本文觀察2016.8-2017.5期間194例腹瀉患者分別以培養法、PT-PCR法進行檢驗糞便中病菌情況,旨在為今后病菌臨床檢測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2016.8-2017.5期間經檢查確診為腹瀉的194例患者為本次觀察對象,所有患者入院時均出現不同程度每日排便次數增加(大于3次)及糞便形狀改變情況,經檢查確診為腹瀉,患者自愿參與。本次入院的194例患者,年齡區間8個月-75歲,平均(39.5±4.6)歲,男104例、女90例;病程1-6天,平均(3.7±0.5)天,排便次數3-7次,平均(4.8±0.3)次。
1.2 方法
患者于入院后24小時內取大便標本,置于潔凈、干燥的容器內保存,注意避免標本中混有水、尿等雜質,后取0.5g糞便標本置入增菌液44.5ml0.9%氯化鈉溶液中進行培養,培養環境設置溫度16℃,培養時間18小時。
對照組:取培養后的標本5μg 接種于 CIN 平板上,并再次進行培養,條件溫度25℃、時間24小時,后將標本菌株與標準菌株進行比較。
觀察組:取培養后容器內混合物200 μg,行DNA 提取,PCR擴增,長度大約為 150 bp,反應體系包括:預混合液、探針、引物、模板、BSA,反應發生條件溫度95℃,注意檢驗中設對照組。
1.3 觀察指標
觀察不同檢驗方式患者小腸結腸炎耶爾森菌檢出情況。本次培養法陰性、陽性判斷標準:以標準菌株作為陽性對照,若培養的菌株不具備標準菌的生化反應則為陰性,若出現與標準菌相同的反應則為陽性;PT-PCR法陰性、陽性判斷標準:根據反應前后熒光差值進行判斷,若樣品經PCR擴增后未出現與預期相同大小的條帶,則判定為陰性,若擴增后顯現與預期相同大小條帶則為陽性。
1.4 統計學分析
以SPSS19.0系統行數據統計學分析,計數、計量資料分別以n(%)、()表示,采用χ2或t檢驗,結果以P<0.05為有顯著差異。
2 結果
不同檢驗方式病菌檢出情況比較,觀察組病菌檢出陽性率為19.6%高于對照組陽性率10.3% ,觀察組用于病菌檢驗價值高,P<0.05,見表1。
3 討論
小腸結腸炎耶爾森菌是臨床病情較重的傳染性疾病,多發于秋冬季、嬰幼兒,其癥狀與其他腹瀉癥狀相似,難以鑒別易造成忽視,導致治療時臨床使用非敏感性抗菌藥治療,不僅使病情延誤,還致使患者腸道外并發癥(肝脾疾病、關節炎等)嚴重,引發不良預后情況[3]。因此如何有效診斷疾病得到臨床關注,目前臨床主要通過實驗室方法(如培養法)對患者糞便進行檢查來判斷。
本次研究中對照組檢驗陽性率為10.3%,結果表明對糞便中耶爾森菌以培養法檢驗具有一定積極性意義。其采用人工方法使細菌生長繁殖,操作簡便、流程少,可用肉眼觀察結果進行判斷。但觀察組本次檢驗陽性率為19.6%高于對照組,提示PT-PCR法用于病菌檢查檢出率較高。分析原因培養法檢測中需要嚴格執行無菌操作,一旦受外界污染便會導致錯誤結果,同時其檢驗耗時較長,可能會延誤疾病治療,引發不良后果,而PT-PCR法利用生化技術,通過提取RNA,以mRNA為模板、反轉錄為cDNA,并對其行PCR擴增,從而檢測病菌基因表達[4]。此種檢查方法能對樣品進行定性、定量分析,臨床檢測特異性強、靈敏性高,且得到結果快速,用于耶爾森菌檢查檢出率高,便于臨床準確掌握患者感染情況,從而及時給予合理治療,促患者康復[5]。但PT-PCR法也存在一定缺點,其對操作者技術、檢測儀器設備要求較高,且有可能得到非目的片段,導致檢測中出現假陽性、假陰性,影響疾病診斷的準確度。
綜上所述, 臨床對腹瀉患者糞便中小腸結腸炎耶爾森菌檢驗使用PT-PCR法,具有較高的檢出率。
參考文獻
周旭.腹瀉糞便中小腸結腸炎耶爾森菌檢驗的價值結果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14):102-103.
張景艷,榮幸,張永旭等.腹瀉糞便中小腸結腸炎耶爾森菌檢驗的價值分析[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6,7(7):161-162.
符倚川,趙艷,高運安等.兩種方法檢驗腹瀉糞便中小腸結腸炎耶爾森菌的結果比較[J].醫學臨床研究,2016,33(9):1823-1824.
姜曉梅,李剛山,王意銀等.小腸結腸炎耶爾森菌的分離鑒定及毒力基因檢測[J].西南國防醫藥,2015,25(8):844-846.
張愛華,劉瑜.腹瀉糞便中小腸結腸炎耶爾森氏菌檢驗的價值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3,11(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