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瑞杰
【摘 要】目的:探討心臟驟停患者的臨床急救和護理對策。方法:對血液透析中心收治的60例心臟驟停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28例患者在I期復蘇成功,20例患者在II期復蘇成功,8例患者在III期復蘇成功,其余4例患者在復蘇數天后應發生嚴重并發癥而死亡。結論:對血液透析中心心臟驟停的患者進行及時的搶救和有效的護理干預,可顯著提高搶救的成功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關鍵詞】急救;護理干預;心臟驟停;血液透析中心
【中圖分類號】R4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08-03--02
心臟驟停是指心臟射血功能的突然終止,大動脈搏動與心音消失以及重要器官如腦嚴重缺血、缺氧而導致的生命終止。這種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在醫學中又稱為猝死[1]。目前,心臟驟停的發病機制尚不明了,但有相關研究顯示,可能與患者快速室性心率失常、緩慢性心律失常、心室停頓以及無脈電活動等因素有關。當患者一旦發生心臟驟停,由于腦血流突然中斷,在短短的1min內會出現頭暈、暈厥、瞳孔散大、呼吸停止等癥狀,需立刻進行心肺腦復蘇(CPCR)和有效的護理干預,才能避免患者出現死亡或重要器官的損傷。基于此,本院將對2006年5月~2007年5月收治的60例心臟驟停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將總結的臨床急救與護理的實踐工作體會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06年5月~2007年5月收治的60例血液透析中心臟驟停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患者34例,女患者26例,年齡在33~7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1.25±2.36)歲,其中腦梗死12例,腦出血10例,心肌梗死22例,溺水1例、失血性休克6例,嚴重創傷9例。
1.2 方法
(1)癥狀評估,當患者發生心臟驟停的短時間內,護理人員首先要對患者的癥狀進行及時準確的判斷,并密切觀察患者的皮膚顏色、呼吸運動以及瞳孔反應,與此同時使用食指和中指觸診患者大動脈是否還有搏動,以上判斷操作應保證在10s內完成。當確診患者為心臟驟停后立刻進行心肺復蘇搶救,并配合好醫生的相關工作。(2)患者體位的擺放,進行心肺復蘇時,護理人員首先應將患者的頭、頸、軀干擺放在一條直線上,雙上肢放在左右兩側,并以仰臥位的方式趟在硬板床或平坦的地面上。(3)開放氣道,護理人員及時將患者口中的嘔吐物或異物清除掉,并采用口對口或呼吸氣囊的方式及時給予患者氧氣,以此來促進患者自主呼吸的恢復。(4)為了能夠加快患者循環功能的恢復,護理人員在給予患者人工呼吸的同時進行胸外心臟按壓,兩種操作需交替進行,保證按壓和通氣的比例為30:2,按壓速度以每分鐘100次為標準。此外,其他護理人員及時建立患者的靜脈通路,遵醫囑給予患者腎上腺素,并迅速實施心電監護,對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進行密切的關注,之后根據患者的心電圖顯示,及時進行電機除顫以及利多卡因或普魯卡因等藥物治療。(5)復蘇后護理干預,在患者心肺復蘇后,極易出現休克或低血壓等癥狀,護理人員需根據患者的情況進行給予適當的血管活性藥物,起到維持血壓正常的作用。當護理人員觀察到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處于平穩狀態后,需進行進一步的腦復蘇治療,其中包括給予腎上腺糖皮質激素、白蛋白、脫水劑、輔酶A、胞磷膽堿以及腦活素等藥物,從而改善患者的腦細胞功能,避免發生腦水腫。此外,對于發熱且伴有意識障礙的患者,護理人員應給予頭部冰帽降溫處理,并在患者腋下、頸部以及腹股溝處放置冰袋。(6)患者復蘇成功后,護理人員需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密切的觀察,并每間隔30min對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進行記錄。由于復蘇后的患者在一段時間內無法經口進行進食,患者會因為胃酸分泌增多、自身神經功能紊亂、胃黏膜血管擴張引起胃潰瘍以及胃出血等并發癥出現,從而延長了患者的治療時間,因此在早期給予患者有效的營養支持,對加快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7)心理護理,護理人員完成以上操作后,及時給予患者家屬心理安慰,詳細的將患者病情告知家屬,從而緩解患者家屬緊張、焦慮、恐懼等負面心理[2]。
2 結果
所有血液透析中心心臟驟停的患者在經過及時的搶救和有效的護理后,28例患者在I期復蘇成功,20例患者在II期復蘇成功,8例患者在III期復蘇成功,其余4例患者在復蘇數天后應發生嚴重并發癥而死亡。
3 討論
心臟驟停是血液透析中心較為常見的一種重危急癥,當患者出現電解質和酸堿嚴重失調、溺水、觸電以及手術麻醉時都有可能引起該癥狀的發生。如患者在癥狀發生時,沒有得到及時的搶救和有效的護理,會在短時間內對機體各重要臟器造成嚴重的損傷,從而增加了患者的致死率,對患者的生命安全及生活質量帶來嚴重的影響[3]。而對于發生在血液透析室心臟驟停的患者來說,當護理人員發現時,需迅速、及時、有效的進行心肺復蘇搶救,并有條不紊的配合好醫生的工作,同時在搶救過程中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觀察,給予胸外按壓、建立靜脈通路、保證患者呼吸道通暢以及除顫等措施,并根據醫囑給予患者合理的藥物治療,可顯著提高復蘇的成功率,同時在復蘇成功后加強對患者的護理干預,可顯著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降低臨床的死亡率。本次研究數據顯示,28例患者在I期復蘇成功,20例患者在II期復蘇成功,8例患者在III期復蘇成功,其余4例患者在復蘇數天后因發生嚴重并發癥而死亡。
綜上所述,對血液透析中心心臟驟停的患者進行及時的搶救和有效的護理干預,可顯著提高搶救的成功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從事血液透析工作的醫護人員準確地掌握心肺復蘇技能及復蘇后的治療和護理是非常重要的。
參考文獻
冉小鳳,聶澤蘭.心臟驟停患者心肺復蘇的急救與護理[J].現代醫學與健康研究電子雜志,2017,1(07):138.
胡飛娥,黎忠于,鐘明麗,陳銀燕.窒息性心臟驟停的急救及護理[J].中國臨床護理,2013,5(04):342-343.
劉陳勇.心臟驟停的急救與護理[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3,6(1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