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信
【摘 要】目的:探討植骨內固定治療橈骨遠端C型骨折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近兩年在我院接受植骨內固定治療的50例橈骨遠端C型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觀察分析患者近期、遠期康復效果。結果:患者愈合時間(48.69±4.44)d;與術前比較,術后6個月改良Mcbride評分為(3.89±0.85)分;觀察組皮膚壞死、感染、血管及神經損傷等發生率為4%;與術前比較,術后6個月尺偏角、掌傾角及橈骨高度均明顯改善(P<0.05)。結論:植骨內固定治療橈骨遠端C型骨折效果確切,有助于患肢功能恢復,并發癥發生率低。
【關鍵詞】植骨內固定;閉合復位支架外固定;橈骨遠端C型骨折
【中圖分類號】R6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08-03--01
橈骨遠端骨折在急診骨折中較為常見,為不穩定骨折中的完全關節內骨折[1]。骨折多由高能量損傷引起,以粉碎性骨折為主且多伴有明顯的關節面移位或塌陷,因此單純手法復位外固定效果欠佳。我院近年來在50例橈骨遠端C型骨折患者的治療中以植骨內固定取得良好復位,效果確切,現將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接受植骨內固定治療的50例患者作為觀察組,男32例,女18例,年齡38-76歲,平均(62.25±3.33)歲;AO分型:C1型21例,C2型19例,C3型10例。
1.2 方法
觀察組:掌側入路,于掌側做一弧形切口。橈動脈與橈側脘屈肌之間分離,使骨折斷端以及遠端關節面充分線路。首先復位骨折塊,克氏針暫時固定,之后依照骨折情況選擇長短相配的斜“T”型鋼板內固定,遠端骨塊盡可能容納至少2枚螺釘的支撐。復位后觀察腕關節掌屈、背伸、尺偏后骨折端穩定性等。對于骨折端局部缺損部位,植入生物陶瓷骨或者注射的液狀、糊狀人工骨。術中X線機下透視,對橈骨遠端長度、尺偏角以及掌傾角解剖結構恢復情況觀察,達到滿意效果后縫合。術后依照骨折狀況,給予支具或者石膏托固定,佩戴2-4周后拆除外固定,逐步實施腕部功能鍛煉。
1.3 觀察指標
觀察骨折復位時間;(2)術后6個月以改良Mcbride評分[2]評價腕關節功能恢復情況,包括殘余畸形、客觀評價、主觀評價以及并發癥四項。依照最終評分分為4個等級。優;3-8分:良;9-20分:可;>20分:差。(3)記錄恢復期間皮膚壞死、感染、血管及神經損傷等并發癥發生情況。(4)術前、后6個月常規攝腕關節正側位X線片,包括尺偏角、掌傾角及橈骨高度。
1.4 統計學分析
用SPSS20.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以t檢驗分析對比;計數資料以X2檢驗分析對比。P<0.05為差異顯著。
2 結果
2.1 兩組骨折愈合時間比較
骨折愈合時間39-68d,平均為(48.69±4.44)d;骨折愈合期間,共1例感染、1例皮膚壞死并發癥發生率為4%。
2.2 改良Mcbride評分
術前,患者改良Mcbride評分為(3.89±0.85)分,優21例,良15例,尚可12例,差2例。
2.3 X線影像指標比較
與術前比較,術后6個月尺偏角、掌傾角及橈骨高度均得到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橈骨遠端為密質骨與松質骨交接處,受到巨大外力后極易骨折。對于C型不穩定型橈骨諯骨折而言,骨皮質缺乏支撐、軟組織受到嚴重破壞、骨質缺損,因此骨折不穩定,常規復位后極易發生再次移位,因此固定效果更佳、安全性更高的復位是有段尤為重要。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臨床工作者發現,在骨折復位中采用石膏外固定法,難以維持關節面解剖復位,術后并發癥較多,鑒于此,我院近年來在部分橈骨遠端C型骨折患者治療中采用植骨內固定復位,結果顯示患者骨折愈合良好,未見骨折 延遲愈合等,且術后6個月 ,患者尺偏角、掌傾角及橈骨高度等均明顯改善(P<0.05),證明了內固定術的優勢。
目前臨床關于內固定植入物的選擇尚未形成統一意見,有學者認為鋼板內固定能夠直接復位骨折塊,且固定牢靠,術后患者可早期行功能鍛煉,術后并發癥更少,因此主張使用。然而在實踐中人們發現鋼板內固定術切開復位對組織創傷較大,且長期使用可引起系列后遺癥。本次研究中,患者采用生物陶瓷骨或者自體骨復位,能夠規避鋼板內固定的缺陷,且復位效果良好。與以往去骼骨不同,我院采用可注射的液狀、糊狀人工骨,不僅取材方便,且對患者機體損傷顯著減小,且液狀人工骨可塑性強、填充性好,具有自固性、不易感染等優勢,在關節復位中可作為理想材料。
總之,植骨內固定治療橈骨遠端C型骨折復位效果確切,有助于患者早期功能恢復,減少并發癥,可作為有效的復位方法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魏立友, 趙剛, 張宏偉. 急診選擇性重復整復在橈骨遠端骨折治療中的作用[J]. 中華急診醫學雜志, 2017, 26(2):216-218.
黃曉楠. 老年橈骨遠端AO C型骨折修復:閉合復位外固定支架的生物學優勢[J].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 2015, 19(35):5684-5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