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銘
【摘 要】:目的:對比腹腔鏡肝切除術與開腹肝切除術治療肝癌的短期效果。方法:選取本院我科收治的70例肝癌患者,所有肝癌患者的收取時間(2015年2月1日-2017年2月3日),隨機分為觀察組一組(35例肝癌患者)、對照組一組(35例肝癌患者),分別實施腹腔鏡肝切除術以及開腹肝切除術治療。結果:觀察組肝癌患者的總有效率、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與對照組具有差異(P<0.05);觀察組肝癌患者的ALT、AST、白蛋白指標與對照組具有差異(P<0.05);觀察組肝癌患者住院時間、下地時間、平均出血量與對照組具有差異(P<0.05)。結論:將腹腔鏡肝切除術與開腹肝切除術治療肝癌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對比后,腹腔鏡肝切除術取得顯著優勢。
【關鍵詞】:腹腔鏡肝切除術;開腹肝切除術;肝癌;短期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short-term effect of laparoscopic hepatectomy and open hepatectomy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Methods: 70 cases of liver cancer were selected from our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The collection time of all liver cancer patients (February 3rd February 1, 2015 -2017) was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group of observation group (35 cases of liver cancer patients) and a control group (35 cases of liver cancer), which were treated by laparoscopic hepatectomy and laparotomy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and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ALT, AST and albumin indexes of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and the time of hospitalization, the down to ground time, the average bleeding amount of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laparoscopic hepatectomy and open hepatectomy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liver cancer are contrasted, and laparoscopic liver resection has a significant advantage.
Keywords: Laparoscopic hepatectomy; Open hepatectomy; Liver cancer; Short-term effect.
【中圖分類號】R6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08-03--01
研究顯示,肝癌為臨床中常見的惡性腫瘤,其具有十分高的死亡率,對于該類患者常實施手術進行治療,腹腔鏡肝切除術近年來在臨床廣泛應用,其具有并發癥少、恢復快、出血少等優點,在臨床廣泛應用,其與開腹肝切除術相比具有多種優勢,為了探討兩種手術的效果[1]。因此,我院對腹腔鏡肝切除術與開腹肝切除術治療肝癌的短期效果進行對比,見本文研究詳細描述。
1 資料和方法
1.1 資料
選取肝癌患者一共70例作為本文研究內容中的選取對象,收取時間(2015年2月1日-2017年2月3日),電腦隨機分為兩組。
排除標準-(1)伴有腎、肺、心等臟器病變患者、(2)伴有其他嚴重疾病患者,(3)未經過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和同意。
納入標準-(1)肝癌患者70例均簽署知情同意書、(2)經過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和同意。
觀察組35例:年齡在30歲直至60歲之間,平均年齡均為(45.21±1.15)歲,肝癌患者性別:12例為女性、23例為男性。
對照組35例:年齡在31歲直至60歲之間,平均年齡均為(46.12±1.15)歲,肝癌患者性別:11例為女性、24例為男性。
觀察組、對照組兩組肝癌患者平均年齡、性別大致相同,可采用P>0.05進行表示。
1.2 方法
對照組35例均使用開腹肝切除術治療。
患者全麻后,取患者右側肋緣下切口,實施腹腔探查,切斷患者肝臟周圍韌帶,游離肝臟,顯露腫瘤,根據患者腫瘤位置,切除腫瘤及(或)肝葉、肝段,在實施切除過程中,結扎和切斷管道,使用縫扎法對患者肝離斷面止血,清洗患者肝臟斷面,檢查其有無活動性出血、膽漏情況,斷面放置腹腔引流管。
觀察組35例均使用腹腔鏡肝切除術。
患者全麻后,在患者臍下處取切口、切口長度為1厘米,置入套管后,建立人工氣腹,維持其壓力在12mmHg-15mmHg之間,將腹腔鏡置入后實施腹腔探查,根據腫瘤位置在患者上腹部作孔,并在腹腔鏡引導下將套管置入,作為副操作孔和主操作孔,游離肝臟,顯露腫瘤,使用超聲刀切除腫瘤及(或)肝葉、肝段,使用縫扎方式或者電凝方式進行患者離斷面止血,將切下的標本放置在標本袋中,從右上腹切口或下腹部橫切口取出,斷面放置腹腔引流管。
將兩組肝癌患者實施手術治療后的效果詳細進行記錄。
1.3 觀察指標
對比對照組、觀察組兩組肝癌患者的總有效率。
對比對照組、觀察組兩組肝癌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對比對照組、觀察組兩組肝癌患者的ALT、AST、白蛋白指標、住院時間、下地時間、平均出血量。
總有效率分為顯效、有效、無效三個標準。
顯效:肝癌患者治療后,病灶消失。
有效:肝癌患者治療后,病灶大部分消失。
無效:肝癌患者治療后,未達到上述標準。
顯效率加有效率等于總有效率[2]。
1.4 統計學處理
在本次研究內容中采取SPSS26.0軟件,對比不同,可使用P<0.05表示,具有差異。
2 結果
2.1 對比總有效率
觀察組肝癌患者的總有效率94.29%高于對照組患者85.71%(P<0.05),見表1所示。
2.2 對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觀察組肝癌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8.57%低于對照組患者31.43%(P<0.05),見表2所示。
2.3 對比ALT、AST、白蛋白指標
觀察組肝癌患者的ALT(107.91±64.26)U/L、AST(67.50±35.20)U/L、白蛋白指標(35.35±0.06)g/L與對照組ALT(210.95±75.15)U/L、AST(97.51±37.25)U/L、白蛋白指標(30.16±0.39)g/L具有差異(P<0.05),見表3所示。
2.4 對比住院時間、下地時間、平均出血量
觀察組肝癌患者住院時間(9.01±0.21)d、下地時間(2.85±1.41)d、平均出血量(202.15±10.25)ml與對照組具有差異(P<0.05),見表4所示。
3 討論
研究顯示,近年來肝癌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具有較高的死亡率,而對于該類患者實施一項有效的手術治療十分重要[3]。因此,我院對腹腔鏡肝切除術與開腹肝切除術治療肝癌的短期效果、肝功能指標及術后并發癥率進行對比,探討兩種手術治療的效果。
肝癌患者一般實施手術治療為主,開腹肝切除術為常規手術,雖然具有一定效果,但是患者易發生出血、感染等并發癥,導致開腹肝切除術受到嚴重影響,使該項手術在臨床應用中受到限制[4]。而通過對患者實施腹腔鏡肝切除術后,取得十分顯著效果,腹腔鏡肝切除術能將患者腫瘤位置清晰顯示,能清晰顯示患者膽管結構和血管,利于進行精確定位,在手術過程中,使用超聲切割凝固原理,能避免患者組織發生傳導性損傷,其具有較高的安全性,與開腹肝切除術相比,具有顯著效果。腹腔鏡肝切除術具有術后恢復快、微創、適應證廣泛等特點,其與常規手術相比,具有多種優勢,能顯著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從而提示患者手術效果良好、其短期效果較好,能縮短患者恢復時間,主要是由于腹腔鏡肝切除術能減少術中內臟暴露,能促進患者胃腸功能早期康復,同時腹腔鏡其具有放大的作用,能將患者腫瘤病灶清晰顯露,能將腫瘤組織完整切除,同時還能避免患者腫瘤組織殘留,能預防術后復發情況,同時腹腔鏡肝切除術為微創手術,對人體肝功能影響較小,能改善患者ALT、AST、白蛋白指標,在不損害患者正常肝組織情況下,能將肝腫瘤組織完整切除,保護患者自身肝功能,促進患者術后康復。現如今,腹腔鏡肝切除術已經成為肝癌患者首選治療方式,在臨床廣泛,受到多數患者青睞[5-6]。
但是有醫學研究認為,腹腔鏡手術建立氣腹,易導致人體腫瘤細胞由自身病癥播散直至血液中,易導致切口、腹膜轉移的可能性[7],但是隨著超聲技術不斷廣泛應用和發展,腹腔鏡肝切除術逐步完善,而部分研究報道,腹腔鏡手術治療腫瘤患者的轉移率其低于常規開腹手術,可能和腹腔鏡手術減少了對腫瘤免疫功能干擾相關,但是本次研究內容中,尚未對肝癌患者治療后的腫瘤轉移情況進行研究和分析,需要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經研究表明,觀察組肝癌患者的總有效率94.29%高于對照組患者85.71%(P<0.05);觀察組肝癌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8.57%低于對照組患者31.43%(P<0.05);觀察組肝癌患者的ALT(107.91±64.26)U/L、AST(67.50±35.20)U/L、白蛋白指標(35.35±0.06)g/L與對照組具有差異(P<0.05);觀察組肝癌患者住院時間(9.01±0.21)d、下地時間(2.85±1.41)d、平均出血量(202.15±10.25)ml與對照組具有差異(P<0.05)。
綜上所述,將腹腔鏡肝切除術與開腹肝切除術治療肝癌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對比后,腹腔鏡肝切除術取得顯著優勢,具有較好的短期療效,能改善患者ALT、AST、白蛋白指標,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同時還能縮短患者住院時間、下地時間、降低平均出血量,促進患者在術后較快康復,提升肝癌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在進一步推廣及運用。
參考文獻
馮許剛. 腹腔鏡肝切除術與開腹肝切除術治療肝內膽管細胞癌效果分析[J]. 中國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 2017, 9(2):137-140.
歐陽正晟, 唐朝暉, 呂麗娟,等. 腹腔鏡肝切除與開腹肝切除治療原發性肝癌的臨床比較[J]. 中國普通外科雜志, 2017, 26(1):126-130.
朱旭昶, 胡明昱.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和開腹膽囊切除術后并發癥 發生率的對比[J]. 中外醫療, 2017, 36(25):59-61.
Cong Ming,Hu CuiMin,Cao YunFeng et al.Cryptotanshinone and dihydrotanshinone I exhibit strong inhibition towards human liver microsome (HLM)-catalyzed propofol glucuronidation.[J].Fitoterapia,2013,85:109-113.
吳海豐,袁陽春,林嘉瑜等.腹腔鏡肝切除術對肝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J].廣東醫學,2017,38(13):2031-2032,2034.4.
周兵,張建淮,劉斌等.腹腔鏡與開放性肝切除術治療小肝癌的遠期療效[J].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17,23(1):8-11.
王細文, 王巍威, 趙宏智,等. 經皮射頻消融術與腹腔鏡肝癌切除術治療小肝癌的臨床療效觀察[J]. 西部醫學, 2017, 29(2):183-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