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錯(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第八采油廠)
CO2吞吐采油試驗技術是將表面活性劑處理劑及液態CO2由油套環空注入油層,燜井溶解平衡后開井采油。通過CO2吞吐技術治理低效井,提高低孔低滲油層開發效果[1-2]。
從國內油田CO2吞吐施工效果看,由于油藏的地質條件、原油性質、施工條件變化范圍大,增油效果也有很大差別。大慶油田低孔低滲油層中應用CO2吞吐技術取得了較好的增油效果。此技術具有投資少、見效快的優點,應用前景廣闊[3-4]。
CO2易溶于原油,其溶解能力隨著壓力的升高而增大,同時會引起原油體積膨脹、黏度降低等物性改變(圖1)。

圖1 不同壓力下溶解汽油比
在地層條件下,壓力越高,CO2在原油中的溶解度就越大,降黏作用就越明顯(圖2)。

圖2 CO2溶解后原油黏度變化
在地層條件下,隨著注入CO2量的增加,油水界面張力不斷降低,增加原油流度(圖3)。
由圖4可知,CO2與水作用形成碳酸,再與部分碳酸鹽巖作用,使碳酸鹽巖溶解,擴大原來的巖石孔縫或者形成新的通道,提高此類油層的滲透性[5]。

圖3 注入CO2后油水界面張力變化

圖4 CO2改善油層滲透率

表1 措施單井基本情況統計
措施井要位于相對封閉區塊,注入的CO2不易泄露,可提高注入劑的利用率;特別是孤立砂體、有采無注型及部分注采不完善類型剩余油開采更具有優勢。考慮到目前CO2吞吐為籠統注入,要求射孔層數盡量少,主力產層有效厚度大,確保盡可能把CO2注入主力生產油層,可有助于提高注入劑的換油率[6]。
油層厚度對吞吐效果影響較大,在油層有效厚度不同、其他油藏地質條件相近的情況下,一般油層厚度大,吞吐效果好。
CO2吞吐可提高低滲油田的采收率,滲透率越高,油層流動系數越大,油層吸氣能力強,產油能力高。通過現場試驗,0.5~50 mD的油層均有不同程度的增油效果。
在現有的工藝條件下,為了確保油層與CO2換熱后地下原油不發生凝固現象,油藏埋深應大于1200 m。
共施工6口井,平均單井砂巖厚度16.7 m,有效厚度8.9 m,平均單井控制儲量2.3×104t,措施前平均單井累計產油0.22×104t,平均單井采出程度9.57%,措施后平均單井累計產油104.8 t(表1)。
從措施后生產半年情況來看,投產初期產量高且產量下降明顯的井、投產初期含水上升快的井,吞吐后增油效果較好,適合CO2吞吐增油。針對投產初期低產液高含水的井或取樣無物的井,措施有效期時間短,累計增油量少,吞吐效果較差,CO2吞吐適應性差。
由圖5至圖6可知,隨著采出程度的增加有效期與增油量均出現先增加后下降的趨勢,然而采出程度在9%~12%之間有效期最長,采出程度在8%~11%之間增油量最多;因此,建議選井時優選采出程度在8%~12%的井。

圖5 CO2吞吐有效期與采出程度關系
由圖7至圖8可知,隨著措施前日產液量的增加,有效期與增油量均出現下降的趨勢,然而措施前日產液量小于1.2 t/d時有效期長、增油量也多;因此,建議選井時優選措施前日產液量小于1.2 t/d的井。

圖6 CO2吞吐增油量與采出程度關系

圖7 CO2吞吐有效期與措施前日產液量關系

表2 措施6口井地下虧空與注CO2補充地層對比統計

圖8 CO2吞吐增油量與措施前日產液量關系
截止到2016年12月,吞吐6口井地下虧空體積在750~9500 m3之間,CO2易溶于原油,使原油體積膨脹。原油相對密度越小,體積膨脹率越大,通常其體積膨脹可達10%~40%。如果按照體積膨脹系數為25%計算(表2),僅C井沒有起到地層能量補充的作用。
CO2吞吐6口井施工初期注入壓力基本相同,隨著CO2注入量的增多,注入壓力也隨之增大(表3)。

表3 CO2吞吐6口井施工壓力
由表2可知,其中3口井施工結束后停井壓力較高。
由圖9至圖10可知,燜井前5天壓力下降幅度較大,壓力下降值在3.5 MPa以上的井有效期時間長,增油量也較多;因此,在燜井階段要保證壓力下降到3.5 MPa以上才可以開井生產。

圖9 CO2吞吐燜井壓力下降值與有效期關系

圖10 CO2吞吐燜井壓力下降值與增油量關系
措施效果較好的井主要壓力擴散時間在燜井的前5天,壓力下降幅度30.7%;措施效果較差的井前5天壓力下降幅度10.3%,壓力在井底擴散效果較差。
由燜井前5天壓力監測可知:初期產量高、投產后下降快的井壓力平均下降2.55 MPa;投產初期低產液高含水或取樣無物的井壓力下降1.5 MPa,說明該類型的井壓力擴散速度慢,擴散面積也相對較小。
在燜井10天到15天時壓力基本穩定,說明措施井基本形成相對穩定的圈閉。
2016年共實施CO2吞吐6口井(表4),單井實施費用13.1萬元,累計增油628.8 t,按照50美元/桶計算,折合人民幣2400元/t,投入產出比為1∶1.92。

表4 C O2吞吐6口井措施效果
1)通過分析6口井的生產情況,在選井時,優先考慮地層厚度大、采出程度在8%~12%之間、日產液小于1.2 t/d及有利于形成圈閉的油井。
2)從地層能量補充角度講,在施工設計時,要先計算地層能量虧空,從而通過計算注入CO2量來補充地層能量。
3)從施工壓力分析可以看出,燜井前5天壓力下降幅度大,壓力下降值在3.5 MPa以上的井有效時間長、增油量多;因此,在燜井階段要保證壓力下降到3.5 MPa以上方可開井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