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愛華
蘇興博,男,漢族,33歲,2007年7月畢業于中國刑警學院刑事技術系,現任北京市公安局刑偵總隊十支隊三中隊中隊長,負責北京市防范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等工作。
“我所在的處置響應室主要負責電話攔截、涉案資金緊急止付等工作,旨在為群眾挽回和避免經濟損失。對于這種遠程非接觸性詐騙,勸阻過程中的最大難點是溝通。比如對正在被騙的事主進行電話勸阻時,一些被騙事主往往沉迷在騙子的話術中,甚至把我們當成了騙子。被群眾質疑、謾罵是家常便飯。處置響應室的話務員基本上都有被罵哭的經歷。”蘇興博說道。
截至目前,處置響應室已經勸阻事主10萬余人次,挽回群眾經濟損失1億余元,攔截群眾轉賬匯款、避免群眾財產損失6億余元。即使被罵哭,也會邊哭邊勸阻。努力打破群眾對騙子的盲從,努力爭取群眾對我們的信任,牢牢護住百姓的錢袋子。
被騙事主李阿姨回憶:“他們自稱是檢察院的公職人員,告知我的賬戶涉及某個洗錢案件,如不及時轉移錢款將面臨嚴重刑事處罰。我當時嚇壞了,老伴兒有病常年臥床不能讓他知道,而且他們說得有模有樣、有理有據,我就按照他們的要求將部分存款轉到他們提供的‘安全賬戶內。還要將房產等合法財產抵押變現一并轉移。銀行卡不能轉賬后,我接到了警方電話對我進行勸阻。可能是先入為主吧,我對騙子的話深信不疑,被其利用上門找警察鬧事。當時接待我的是蘇警官,他耐心地向我解釋騙子的把戲,經過長時間的溝通我才清醒。蘇警官這樣的民警就是我們值得信任的依靠。”
蘇警官提示:我國公檢法部門不會以電話、短信形式向群眾告知任何涉案信息和提供所謂的“安全賬戶”。目前,冒充公檢法詐騙往往涉及資金數額較大,群眾務必擦亮眼睛,切勿盲目匯款,否則真的有可能傾家蕩產。
“現在這行越來越不好干!人們的防范意識普遍提高,我們只能大面積撒網,隨機性捕撈。而且政府對銀行卡、手機號碼的實名制監管越發嚴格,冒名辦卡就是妄想。所以只能利用一些著急用錢的人、網絡兼職者或學生,讓他們實名辦卡,我們再找其收購,同時誘導他們多辦卡、辦‘套卡,便于在行騙成功后對贓款拆分細化。有時在轉款過程中,由于警方會快速凍結涉案銀行卡,我們只能讓該卡主人請求警方解綁,解綁后卡主人發現里面有錢很可能會‘黑吃黑,我們真是偷雞不成蝕把米。既然不能假人之手,我們就親自上陣,曾經有一個同行冒充警隊某領導給反詐中心打電話要求解凍銀行卡,也不知怎么回事,還沒說完第一句話就被識破了,難道是我們的臺灣腔暴露了我們?”犯罪嫌疑人如是說。
蘇警官提示:不要貪圖蠅頭小利,用自己的身份證在各大銀行辦卡、在電信營業廳辦手機卡售賣給騙子,這本身就是違法犯罪行為,無形中也成了騙子們的幫兇。
“除了負責反詐中心處置響應室外,我還承擔了反詐中心對外防范宣傳工作,經常作為反詐教官到各社區、高校、企業以及通過各種媒體,進行電信網絡詐騙防范宣傳工作。”
每年開學季,蘇興博都會到各個大學集中授課。一面是對被騙事主的勸阻,一面是社區和高校的防范宣傳。兩項工作都是反詐中心的重點工作。未雨綢繆永遠好過亡羊補牢,讓群眾不受騙,財產不受損失,是反詐民警的追求。
在多年反電信網絡詐騙宣傳中,蘇興博發現每次一兩個小時的授課時間,并不能讓群眾完全了解電信網絡詐騙犯罪,而發放宣傳單又過于簡單,作用有限。市場上售賣的一些類似書籍由于作者并不是從事反電詐的專業人員,內容上不夠準確。所以他專門撰寫了《蘇警官反電信網絡詐騙教戰手記》,從受害事主的角度剖析犯罪嫌疑人的騙術,分析提示如何防范電信網絡詐騙。在隨后的各類下社區、進高校的活動中,作為獎品、禮物免費向群眾進行發放。
學校師生留言:自從觀看了蘇警官的校園宣講,我們學校幾乎沒有師生和家長中招上當,蘇興博的舉措確實提高了大家識別和防范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能力。
(編輯·韓旭)
hanxu7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