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
【摘要】互聯網金融是一種新興的金融模式,借助移動通信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實現信息流通和資金的融通。互聯網金融作為新的金融模式,對貨幣政策、傳統金融行業和金融穩定等產生了不確定性的影響,學者們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一些學者認為,互聯網金融將顛覆的改變商業銀行的傳統經營模式,但是一些研究顯示,目前中國的互聯網金融業務更多的表現為輔助性的工具,對主體性業務干涉較少。互聯網金融是金融系統和互聯網發展相互融合的產物。互聯網金融不但補充了傳統金融業務,而且提升了金融效率,優化了交易結構和金融框架。對于互聯網金融方面的監管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值得我們很多人研究和探討,需要更多人的重視。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影響 風險 對策
一、互聯網金融各業務模式在相關領域的影響
(一)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業務的優化影響
對于普及互聯網化的傳統金融業務,互聯網技術主要是提供融合和輔助的作用。互聯網技術與傳統金融的相互融合對傳統金融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實現了傳統金融業務持續不斷的良好發展,提升了傳統金融業務的競爭力。但是互聯網金融仍然只是作為我國傳統金融的輔助工具。傳統金融機構通過使用互聯網技術優化業務模式,實現金融業務的更新換代根源上也是推進傳統金融更新的關鍵方法,然而一些新型業務沖擊了傳統金融的模式以及可替代性,對傳統金融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而且,互聯網貨幣基金不但影響了貨幣基金的市場發展,也影響了協議存款和活期存款,沖擊了銀行的很多業務,促進銀行的轉型升級。
(二)互聯網的虛擬貨幣對中國金融體系沒有產生顯著影響
虛擬貨幣對中國金融體系沒有產生大規模的影響。從理論分析上來看,互聯網金融不但對傳統金融體系造成影響,同時,互聯網金融機構通過影響傳統金融體系的渠道,從而對貨幣政策工具和措施造成影響。互聯網金融對貨幣政策的供給和需求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由于虛擬貨幣的增創,導致央行需要更多考慮基礎貨幣的增長、貨幣的供給和貨幣的需求來制定貨幣政策。由于互聯網金融對貨幣政策產生的影響,貨幣管理局需要進一步完善監管、調控等措施來適應互聯網金融的發展。
(三)互聯網金融對銀行經營結構的沖擊
目前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對銀行機構形成較小的影響,然而久遠的影響會深遠。互聯網金融將優化銀行的資金的流動、支付清算、金融產品,改善銀行結構,使銀行更有效率的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互聯網金融目前對銀行占主體地位的金融體系影響較小,但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將沖擊銀行的各個部門,造成顛覆性的影響。
二、互聯網金融的負面效應
(一)互聯網金融的負面效應
互聯網金融通過融合互聯網技術與傳統金融業務,承載了倆者的業務模式。金融管理局認為互聯網金融存在風險,第一,互聯網金融機構的法律定位不明確,存在可能違法的行為;第二,第三方存管的制度不健全,資金存在安全風險;第三,互聯網金融機構的內部監管缺失,引發管理風險。
(二)互聯網金融的監管不足
雖然,金融監管當局和監管機構已經出臺針對互聯網金融的二維碼支付和第三方支付等監管措施,但是,監管機構的監管體系還是需要進一步完善改進。互聯網金融促進了金融業混業化和綜合化的發展,但是目前的監管機構是以分業監管模式為主,不同行業機構實行監管,可能造成分業監管與互聯網金融混業經營監管的錯配。由于互聯網金融的創新性,金融產品豐富多樣,潛在風險不易識別,造成金融監管難度提升,存在監管漏洞和空白。
(三)互聯網金融的整體風險控制
由于監管制度的不斷健全,互聯網金融的風險被很大程度降低。互聯網金融的二維碼支付和第三方支付已經被監管機構納入監管體系,監管機構嚴格監管了虛擬貨幣,虛擬貨幣的風險被大幅度降低。但是P2P和互聯網貨幣基金具有民間借貸的屬性,存在欺騙隱瞞、高利率等潛在風險,但從整體監管金融風險的局面來看,互聯網金融的風險從根本上是可控的,不會爆發大規模的金融風險。
三、關于互聯網金融的建議
(一)完善健全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制度和法律制度
通過人民銀行引導的互聯網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完善法律制度,加強監管力度,充分協調好混業和分業倆種不同的監管模式,實現對互聯網金融的有效監管。監管機構通過對互聯網金融企業業務范圍的重新梳理,確定監管的重要主體,建立有效的監管分工和合作制度。針對互聯網金融機構的不斷創新,監管機構需要建立全方位覆蓋、高效運作的監管機制,防止監管缺失的現象出現。
(二)促進對金融機構的改革創新及優化
目前很多的金融機構都開同了自己的網絡金融服務平臺,但是金融機構需要進一步加強利用互聯網金融的創新服務以及金融機構自身豐富的管理技術和經驗,充分滿足客戶的金融需求,為客戶提供高質量的金融服務。同時,金融機構應該通過與互聯網平臺的強強合作,利用網絡大數據優勢,改進產品服務,加強風險監管,將互聯網高效率、低成本的優勢與金融機構的精細化管理有效的結合起來,提升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三)按照宏觀審慎管理原則,加強對互聯網金融的調控和監測
中央銀行應該通過建立互聯網金融機構的監測機制,將互聯網融資歸納到社會融資的規模范圍內。檢測機構通過對網絡借貸和貸款利率的實時監測,采取合理的窗口指導,實現社會資金的有效流動。監測機構應該時刻重點關注互聯網金融的創新和發展狀況,將一些發展規模大、成熟度高的互聯網金融機構納入到銀行的運行系統范疇,歸納到宏觀審慎管理監測框架機制中,并針對互聯網金融研究制定宏觀調控的貨幣政策工具和措施。
參考文獻
[1]張晶.互聯網金融:新興業態、潛在風險與應對之策[J].經濟問題探索,2014(4).
[2]袁博,李永剛,張逸龍.互聯網金融發展對中國商業銀行的影響及對策分析[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3(12).
[3]鄭聯盛.中國互聯網金融:模式、影響、本質與風險[J].國除經濟評論,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