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達 吳奕靜
摘要:以在福建省漳州市就讀的300余名外省籍本科生為調查對象,探討接觸中語言態度與語言使用的變化。在捕捉到“漳州腔普通話”的語言形態的同時,也據調查結果分析出:地方腔普通話對不同省份大學生之間人際交往上的影響較小,并且在“推普”工程的作用下,現今普通話是具有強勢地位的,故而在結尾也反觀該調查,引申出了對語保工程的追問與思考。
關鍵詞:外省籍大學生 語言態度 語言行為 語言使用狀況 漳州
中圖分類號:H1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4-0008-03
漳州是歷史文化名城,是閩南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漳州腔閩南方言是閩方言中極具代表性的一個分支。隨著時代發展,“推普”工作與“語保”工程不斷深入,方言與普通話在傳播中不斷融合與變異,形成了介于方言與普通話之間的地方腔普通話,在語言接觸中促進了語言生態的多樣性。
近年來,漳州地區外省籍大學生的比例呈上升趨勢,不同方言與普通話的接觸和融合現象日益突出。以往的研究討論較多的是方言對普通話的影響,有關普通話對方言的影響關注得相對要少,尤其是地方腔普通話對外來人口的語言生活所產生的影響,鮮有人進行調查研究。
本文以漳州市為例,調查閩南腔普通話對外省籍大學生的語言生活產生的影響。漳州的外省籍大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的人際交往、溝通交流均使用普通話,是使用普通話的優勢群體。由于以閩方言為母語的福建籍大學生群體的數量明顯高于外省籍大學生,所以在兩種腔調的普通話接觸中,閩方言腔的普通話的影響力明顯大于外地腔普通話。外來大學生的語言使用在閩南腔普通話的影響下,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語言轉用和語法變化。
本文采用問卷調查、日常訪談和隱匿觀察的方法,對以閩方言為母語的閩籍大學生和外省籍大學生的語言態度評價、語言行為及語言使用狀況等方面進行比較研究。本次調查共采集問卷318份,其中有效問卷311份。該問卷大體分為“語言環境調查”和“語言使用情況調查”兩部分內容,并涵蓋了“家鄉方言(來漳前)”“閩南語”“閩南腔普通話”以及“普通話”四個維度。問卷總計36道題目,以此窺得了在漳大學生在語言認識、語言態度以及語言使用上的基本狀況,并以此為調研根基,通過對各項數據的探討、分析與比對,去粗取精撰寫下文。
一、外省籍大學生對閩南腔普通話的態度
對語言態度是指在雙語和多語(包括雙方言和多方言)的社會中,由于社會或民族認同、情感、目的和動機、行為傾向等因素的影響,人們會對一種語言或文字的社會價值形成一定的認識或作出一定的評價。(王遠新,中國民族語言學:理論與實踐,2002)
(一)外省籍大學生對閩南腔普通話的認知
我們對外省籍大學生的語言態度進行了初步調查,考察被調查者使用普通話、閩南方言、家鄉方言時在“好聽、親切、有用、社會影響力”四個維度的不同情況,運用李克特五度量表圖示如圖1:
在“親切”這一維度,家鄉方言在大學生語用認同中占據主導地位,占比達66.5%。身處異鄉,獨自在外求學,外省籍大學生普遍對鄉音感到更為親切,在情感認同與語言態度中更加熟悉與親近自己家鄉的方言,認為家鄉方言更具有歸屬感。外省籍大學生在“好聽”“有用”“社會影響力”等方面更傾向于認同普通話,尤其在“有用”“社會影響力”這兩方面,普通話的占比達到了83%和86.8%,這說明普通話在民眾的語言認同方面占據相對強勢的地位。可見,大學生們普遍認同普通話的社會地位,承認普通話在社會層面的影響力,并在日常生活與人際交往中認可普通話的使用價值,認為普通話使用范圍更廣,更具有普遍適用性,且更有用。
外省籍大學生是如何認識和評價閩南腔普通話的?本次調查設計了四個問題進行調查,目的是了解外省籍在漳大學生對當地普通話水平的認知情況。
問題一:您是否認為閩南人說的普通話帶有地方腔?
認為不帶地方腔的人數僅占總數的6%,同理有94%的被調查者均認為閩南地區的人所說的普通話帶有地方腔。
問題二:您覺得漳州人的普通話標準嗎?
表1顯示,(被調查者中)認為漳州人的普通話不太標準和不標準的人數占總數的比例達到了73%,認為漳州人的普通話比較標準、很標準的總數僅占比27%。可見從主觀認可度來看,外省籍大學生大都體察到較之于標準普通話不大標準的“閩方言腔普通話”的存在。閩方言腔普通話是閩方言區的人學習普通話過程中所產生的中介語現象,是閩方言向普通話過渡的中間狀態和必然產物,學者又稱之為“普通話中介語”。
(二)語用環境對外省籍大學生的影響
閩南腔的普通話在交際中是否會影響外省籍大學生的聽懂度?這些影響體現在哪些方面?據此,我們設計了兩個問題進行調查:
問題三:您認為閩方言腔普通話容易聽懂嗎?
問題四:閩方言腔普通話哪些方面影響聽懂度? 【多選】
表2顯示,完全聽得懂與大部分聽得懂的占總人數的62.7%,少部分聽得懂的占比22.8%。表3表明,影響閩方言腔普通話聽懂度的因素主要是發音不標準、土話方言詞匯及語氣腔調,分別占比26%、26%和24%。總體而言,以上幾方面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聽懂度,但并不能證明交際雙方對彼此的言語是完全聽不懂的,閩方言腔普通話雖說與普通話有所差異,但其本質上仍屬于普通話在特定語言環境下的變體,對人們的有效交際所產生的影響并不是具有決定性的。
對于外省籍大學生來說是聽不懂閩方言的,但基本可以聽懂閩方言腔普通話,因為閩方言腔普通話只是普通話的變體,僅個別方面對聽懂度有些影響,如上文提到的發音不標準、土話及方言詞匯的存在、特殊句法的存在(如語序顛倒)、日常不規范的表達及語氣腔調等。根據我們對外省籍大學生的訪談、跟蹤調查及在食堂、教室、戶外等地的隱匿觀察,認為閩方言腔普通話對日常的溝通交流有影響,但影響較小。閩方言腔普通話與普通話的標準發音相比會有所偏差,但外省籍大學生在漳州生活一段時間之后,會逐漸熟悉這種普通話的變體,能夠實現正常交流與交際。
二、語言使用影響現狀及分析
(一)外省籍大學生語言使用情況
語言態度與語言使用密不可分,經過調查我們已經知道外省籍大學生對于普通話的認同感更高,就算在漳就讀期間受到了福建省內大學生的地方腔普通話的語用影響,可普通話仍占主導地位。
在語言態度影響之下,外省籍大學生的語言使用狀況是怎樣的呢?我們比較了外省籍大學生在家鄉與在漳州的語言使用情況,考察他們在不同場合與不同人群交往時的語言使用情況,參見圖2、圖3。
在家鄉時,外省籍大學生會使用家鄉方言,尤其是與父母交談時,使用家鄉方言和普通話夾雜著家鄉方言的人數占到了總數的72.3%,純粹使用普通話的人僅占21.5%,與他人說話時使用家鄉方言和普通話、家鄉方言兩種語言都使用的人數略有下降,占到了總人數的65.4%。如果按正式場合與私下場合來分,在家鄉時,正式場合使用普通話的人數占到了70.8%,私下場合使用普通話的人也有所增加。而外省籍大學生在漳就讀期間,除了與父母交談會使用家鄉方言,其他情況下普通話占據了絕對的優勢地位。無論在校園里還是校園外,使用普通話的人數均占到了總數約96%,正式場合使用普通話的人數占到了97%,私下場合略有下降,占到了總人數的93%。由此可見,外省籍學生在漳州就讀期間,普通話為其主要的語言形態。
不管是正式場合還是私下場合,大多數外省大學生都說普通話,這再次印證了外省籍大學生的語言態度,認為普通話更為有用,更有社會影響力。
(二)閩方言腔普通話對外省籍大學生的影響
閩方言腔普通話對外省籍大學生的語言使用是否產生了影響?如果是,產生了哪些影響?為此,我們設計了一些生活情景問題對相關論題進行探討。
情景一:如何詢問他人是否已經吃過午飯?
可能的方式有以下四種:午飯有吃嗎?有吃午飯嗎?吃午飯沒?有沒有吃午飯?
設計這個問題的目的是想用具有閩方言特色的“有字句”進行測試,考察外省籍大學生是否意識到自己受到了閩方言特殊的句式的影響。調查結果顯示:選擇“吃午飯沒?”這一問句的占總數的65%,大多數外省籍大學生選擇了非“有”字句。參見表4。
但據筆者對漳州職業技術學院、漳州衛生職業學院與閩南師范大學的部分外省籍大學生的訪談與跟蹤調查,發現在日常交際中,外省籍大學生會不自覺地說出“有”字句。如在乘坐校車時,外省籍大學生會像本地大學生一樣不自覺地說出“博東有下”之類的句子,這說明外省籍大學生會下意識地像本地大學生一樣說出這種“有”字句,這種句式在現代漢語中并不是十分規范的用法,是外籍大學生原有的語言使用習慣中不存在的句式。
在他人詢問是否已經吃過午飯時,應答語也分為兩類,一類是“有”字句,如有吃、有吃過;另一類是非“有”字句,如吃過了、吃了等。我們對外省籍大學生進行了調查,結果見表5。
結果表明,58%的外省籍大學生回答“吃了”,30%的受訪者回答“吃過了”,非“有”句占88%以上。可見,“有”字句對大部分外省籍大學生而言,影響較小。原因有二:
一是,所調查的外省籍大學生在漳州生活的年限不同,在漳州的年限越長,受到閩方言腔普通話的影響越大,越容易出現混用、誤用的語言現象。本次調查以大一、大二、大三學生為主,他們受到的影響不如大四大學生,所以調查時仍以原有的習慣性表達進行選擇。
二是,問卷為書面語形式,被調查者面對書面問卷,往往會在頭腦中仔細甄別正誤,調查結果不能完全體現真實的生活情景。要想了解被調查者潛意識下的語用選擇,還需采取口頭問答、當面訪談與隱匿觀察等方法進行考察,這樣才能得到更為客觀、真實的結論。
本次調查表明,普通話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首選的表達方式,當碰到不同于方言用法的表達需求,人們第一反應仍會選擇使用普通話。人們普遍認可普通話的正統地位,認為帶有方言色彩的表達是不規范的表達,應盡量避免使用,普通話在日常生活中處于強勢的引領地位。
(三)閩方言腔普通話存在的必要性
閩方言腔普通話是否有存在的必要?調查結果是,96%的大學生認為地方腔普通話有存在的價值,34%的大學生認為地方腔普通話的存在是對地域文化的維護,31%的大學生認為地方腔普通話的存在是方言保護的需要,24%的大學生認為應給予地方腔普通話合理的生存空間。地方腔普通話與方言是共生共榮的關系,地方腔普通話是介于普通話與方言之間的產物,需要二者的土壤才可以逐漸滋長與發展,保護地方腔普通話,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保護了方言的承續,這也是文化傳承的使命。
三、結語
本文調查了外省籍大學生對閩方言腔普通話的認識,分析了閩方言腔普通話對外省籍大學生的語言生活的影響。從聽懂度來說,閩方言腔普通話對外省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影響是比較小的,普通話仍是外省籍大學生的常用語言形態。本次調查對于進一步認識普通話、方言與地方腔普通話之間的關系有參考價值,對“推普工作”“語保工程”可能也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張葉青.論語言生態觀視野下的普通話推廣與方言保護[J].文學教育,2014(1).
[2]田立新.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的緣起及意義[J].語言文字應用,2015(4).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