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瑛
摘要:在留學生中級漢語綜合課的教學中,動詞和其他成分的搭配教學尤為重要,學生如果充分掌握了搭配的規律,會對詞匯量的增加以及通過hsk有很大的幫助。本文從教學實踐出發,以《發展漢語中級綜合I》生詞表中的動詞為例,通過分析課文中出現的動賓搭配,總結出一些動賓搭配的教學方法,以期對中級漢語的動詞教學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中級漢語教學 動詞 動賓搭配
中圖分類號:H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4-0013-02
留學生在進入到中級漢語階段學習時,他們的詞匯量有所增加,也基本掌握了漢語的語法知識,隨著漢語水平的提高也會出現新的問題,例如學習生詞時,會問老師相關的其他近義詞,還有的學生會說出生詞的近義詞,但是在造句時會出現搭配不當的現象,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究其原因便是學生缺乏生詞與其他詞語固定搭配的意識,此時就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尋找到更適合中級層次學生的漢語語法教學方法。漢語動賓關系的復雜性很早就引起了學者們的重視,不少學者都已從“意義”和“形式”兩方面對常規與非常規賓語的判定標準以及分類問題進行了細致的研究。但不同的學者對類別的數量及入類標準等問題還存在著不同的看法(如朱德熙、1982,馬慶株、1987,孟琮等、1999)。此外,很少有研究從二語習得角度考慮漢語動賓結構的問題,這方面的教學文章就更少。
一、《發展漢語中級綜合I》生詞表中動詞分析
《發展漢語中級綜合I》一共有15課,生詞表中動詞共152個,在課文中以動賓搭配形式出現的動詞有120個;以其他形式出現的動詞32個;以動補形式出現的動詞5個;沒有以動賓搭配形式出現的動詞18個(包括動賓式動詞);雖然生詞表注明為動詞,但在課文中以其他詞性出現的動詞9個。生詞表中的動詞在課文中以動賓搭配形式出現主要有以下幾種:動賓搭配中賓為單個名詞或短語;動賓搭配中賓為一個單句或復句;與介詞“把”“被”“由”“于”或其他詞搭配一起出現;在反問句、強調句中出現;以句子的某一成分形式出現;在復句中出現等。
二、《發展漢語中級綜合I》生詞表中動詞的搭配教學策略
動詞是句子的核心成分,掌握好動詞就能很好地掌握其他成分的搭配,而課文中的句子則是教學的重點,自然也是學生學習的重點。根據以上對《發展漢語中級綜合I》生詞表中動詞在課文中出現的分析,我們總結出以下一些漢語動賓搭配的教學方法。
(1)展示正確的動賓搭配。中級綜合課的課文比較長,生詞量也比較大,一般在40個左右,因此授課時,教師往往帶領學生先學習若干生詞,講解生詞時一并將其固定搭配講解,并及時總結該生詞常用的固定搭配(一般根據中級學生水平,可按照hsk五級的生詞表的標準),然后結合學生所學習課文。常規動詞的教學只要展示正確的動賓搭配,要求學生通過背課文以及背誦重要句子等方法強化記憶即可。以反問句或強調句、習慣用法等形式出現在課文中的動賓搭配,其教學方法是讓學生首先記住課文中的句子,教師再適當加以拓展。以句子成分或在復句中出現的動賓搭配,要根據充當句子成分的不同具體講解。例如“這是龐德翻譯的中國古典詩歌”(“翻譯”在句中充當定語);“雖然還達不到專業作家的水平,那就當一回專業坐家試試吧”(生詞“達到”與“水平”搭配,出現在轉折關系的復句里)。
隨著學生水平的提高,在學期過半時,根據學生水平,教師在講解課文時,可以讓學生自己找出課文中的動詞,并自覺找出后面的搭配,這樣既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檢驗學生在前期學習的效果。
(2)適當進行近義詞辨析。在進行了生詞表中動詞學習后可以根據學生接受程度適當地將該生詞的近義詞(包括固定搭配)進行展示。教師要提前做好課前準備進行近義詞辨析。有時一個詞的搭配如果展開就會占用一堂課的時間,因此教師要控制好教學中的講課進度。例如在講解“改善”(15課)一詞時,告訴學生該詞除了在課文中的搭配以外還可與環境、條件、關系、空氣質量等名詞搭配。
由于學生剛從初級班升到中級班,教師在講解該類容易混淆的近義詞及其搭配時應堅持兩個原則,首先是由易到難,打好基礎,要求學生先記住課文中出現的搭配,其他難度大一些容易讓學生產生混亂的搭配,則在進行了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在復習以前學過知識的前提下適當地融入;其次在與其他詞語搭配時記住一個原則就是不要與生詞搭配,因為對生詞的講解會影響教學進度也會使學生產生混亂與偏誤。
(3)分析學生動賓搭配的偏誤。在進行了正確的動詞搭配的講解后,教師布置作業,讓學生用所學的生詞造句,由于對所學知識掌握不夠,學生的作業仍然會出現很多錯誤,分析這些錯誤的動賓搭配,幫助學生了解正確的動賓搭配。例如老師在講解“提過”這一生詞時告訴學生是“說過”的意思,學生就造出這樣的句子:1)他從來沒跟我提過臟話。(應改成“這件事”或“說過”。)2)他從來沒提到過這么困難的選擇。(應改成“這個人”或“遇到過”。)除了對生詞的釋義外,教師還要告訴學生一般和這個動詞搭配的名詞,如3)學校為學生開設了電腦學科。(應改成“電腦課”。)4)他已經掌握這個表演。(應改為“方法”。)5)每個人要珍惜和父母的聯系。(應改為“感情”或“在一起的時光”。)針對和介詞一起出現的動賓搭配錯誤,教師要講解介詞的出現條件。例如:1)老師把我們關注。(不應該用介詞。)2)我十分相信他,可是他從來沒提過他有病把我。(應改成“對”。)
(4)創設語境。針對留學生欠缺的背景知識,教師在講授語法的同時也要適當引入詞匯、文化等知識的講授。還要講授一些口語中約定俗成的慣用語、固定搭配、口語習慣。目前市面上的教學軟件多種多樣,教師可充分利用這些軟件自行設計制作相關圖片、動畫等,運用多媒體手段增加知識講解的趣味性以幫助學生理解記憶。
(5)設計練習。在整個教學環節中,生詞、課文、語法釋例、練習,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教師給予學生詳細規范的詞語搭配輸入,同時也應給予學生充分的詞語搭配輸出的練習。具體原則是根據詞匯大綱,控制詞匯難易度,控制范圍,來設計練習,以當堂內容當堂消化為目的,以下是一些綜合課上我們認為較實用的的練習類型:
1)造句——根據教師在課堂上講過的搭配知識,要求學生調動以往知識儲備,根據所學搭配原則造出符合要求的句子。這種練習根據難度,可以在課堂上完成,也可在課下作為課后作業或一篇課文學習后的測驗等方式來完成。根據學生所造的句子,分析錯誤的句子,教師講解錯誤的原因,加深學生記憶。
2)用所學的詞語填空——目的是考查學生用剛學過的詞語搭配以強化記憶。這些詞語可以是課文中的搭配,也可以是老師講課ppt中所展示的一些拓展搭配。
3)用指定詞語完成句子——該練習較之上一個練習,其難度有所增加,需要學生在理解所給語言環境的基礎上運用所學的搭配完成。
4)學生自己改錯——該練習不同于上一個練習,學生在具備一定搭配知識之后找出自己或其他同學造句中的錯誤。
5)結合hsk五級閱讀的要求,模仿hsk閱讀第一部分進行練習以檢驗學生掌握搭配的效果,內容主要選取課外短文,實踐證明學生在進行了上述搭配練習后會較快完成該部分的試題而且準確率也很高。
參考文獻:
[1]朱德熙.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2.
[2]馬慶株.名詞性賓語的類別[J].漢語學習,1987,(5)
[3]孟琮,鄭懷德,孟慶海等.漢語動詞用法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4]呂必松.關于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問題的思考[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0,(2).
責任編輯: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