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開明
摘要:信息作為一種資源,在網絡社會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網絡社會的發展讓信息具備更大的價值,信息在網絡社會中的地位也日益凸顯。信息得到更充分的運用體現出網絡技術的迅速提高和網絡社會的迅速發展。信息的共享性也并不意味著信息具備完全的公共性。網絡社會中信息在特定的傳播空間里,實現信息的交互和共享,達到利益的最大化。網絡詐騙伴隨著網絡社會的產生而發展,網絡詐騙滋生的重要原因一方面也是信息的濫用。
關鍵詞:信息 網絡詐騙 精準詐騙 防范措施
中圖分類號:D92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4-0033-02
網絡社會的發展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的信息化,現在的大部分人的生活都離不開網絡,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之間密不可分,這是一種趨勢,更是一種社會變遷。對于這樣的迅速擴展的新領域,信息這一網絡社會的符號更具有了社會的性質,有時更是一個人符號化的代表。如此重要的信息資源,在網絡社會中給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機。網絡詐騙是伴隨著網絡社會而產生的,信息社會中的網絡詐騙更具復雜性,大量的信息資源也給網絡詐騙提供了溫床。我們正處在信息高速發展的社會大數據的時代,“互聯網+”這一經濟形態也要求傳統行業的轉型升級,使各個行業更具信息化。本文以信息共享的大背景來分析網絡詐騙,探討網絡社會中如何處理信息與網絡詐騙的關系,如何在信息充分發揮其價值的同時有效遏制網絡詐騙。
一、信息共享是網絡自由性的體現
網絡最主要的一個特點是網絡的自由性,自由性也是網絡生命力的所在,然而這種自由性也是網絡詐騙等網絡犯罪產生的根源。約翰·佩里·巴洛(John Perry Barlow)和托德·拉平(Todd Lapin)指出:“網絡空間造就了現實空間絕對不允許的一種社會——自由而不混亂,有管理而無政府,有共識而無特權”。無論是在現實空間領域還是虛擬的空間領域,完全的自由也可能是罪惡的起點,自由是需要得以規范和限制的。網絡中的自由性在一個方面指的是網絡空間中信息使用的自由性,在網絡社會匯總了各式各樣的信息,豐富的網絡信息是巨大的信息庫,信息的共享性是網絡自由性的體現,網絡個體可以自由地支配使用信息,網絡個體所存在的趨利性就會使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信息進行網絡詐騙等犯罪行為。信息具有的共享性代表了信息所具備的可利用性的特征,網絡詐騙通過大量的收集信息,對一定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以達到非法獲利的目的。
二、網絡詐騙的現狀及其影響
詐騙行為從古至今都存在著,早在唐朝的《唐律》中就對詐騙罪規定得頗為明確和詳細,在網絡詐騙中使用的方式一部分也是古老的詐騙方式,唯一不同的是工具。網絡的迅速發展也使得不法分子的手段更加的智能化。
隨著網絡化程度的加深,網絡詐騙已經滲透到各行各業,各個層次不同群體都會遭遇網絡詐騙,總體與網絡發展速度成正比關系,網絡詐騙的規模和類型也逐年增大增多,根據獵網平臺的網絡詐騙的相關數據統計,在2017年共收到全國用戶提交的有效網絡詐騙舉報24260例,舉報總金額超過3.5億元,人均損失14413.4元。與2016年相比,網絡詐騙的舉報數量(20632例)增長17.6%,人均損失(9471元)卻增長了52.2%,可見網絡詐騙對人們財產安全的危害日益加重。[1]
網絡詐騙對社會的家庭和個人造成了許多負面影響,侵害人們的財產安全,對人身安全造成威脅,影響社會秩序和治安,網絡詐騙是現在生活中所面臨的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網絡詐騙的實施越發精準,掌握的信息具有更強的時效性,精準詐騙更加猖獗,這就牽扯出信息交易、信息倒賣的灰色產業鏈。一些公眾平臺或相關的咨詢公司、信息產業等通過倒賣個人信息的數據非法獲利,而在信息共享社會中有些網絡詐騙的數據來源更加的簡單。共享的趨勢是一定的,個人以及公眾都需要網絡社會和現實社會達到一種高度的融合狀態,網絡社會提供的便利是多數人所需求的,比如打車軟件,導航軟件中的定位信息就是小區域內信息共享的體現。公眾對于信息的需求是巨大的、高效的、更是服務性質的,共享的一大特點就是社會成本的降低和充分利用,讓信息的成本達到最低化,信息成本的廉價暴露出信息的安全性問題,相反地,公眾對于信息的安全需要也是較高的,怎樣促進信息高效安全地運用,減少網絡詐騙的發生率,保護個人的財務人身安全顯得更加迫在眉睫。
三、信息共享社會中如何預防網絡詐騙
信息共享并不是完全性的自由和全部信息的共享,而是一定程度合理的共享。合理的共享性這是最基本的問題和要求,對信息的使用不能絕對的利益化,更應該有道德約束和規范。在這個龐大的信息空間中,人們與網絡世界建立起了一種全新的互動關系, 但由于網絡社會還沒有建立起適當的道德規范,傳統的道德規范對網絡空間的日常生活又缺乏有效的約束力,因此,網絡社會迫切需要建立一個公正秩序體系,以便規范網絡的社會行動。[2]相關的信息產業和企業要盡職盡責,加強行業自律,加大對信息的保護。信息產業在信息采集、傳遞、使用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企業更應該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獲取利益的同時注重保護個人信息安全,在信息販賣的產業鏈源頭上解決問題。個人要做好保護個人信息的工作,網絡環境的虛擬性和自由性要求我們網絡個體更應該提高信息保護的意識,預防網絡詐騙。在網絡社會中個體的存在是符號化的,我們應該具備網絡社會所具備的網絡化思維,提高自身對于網絡詐騙的認識,在保護個人信息的同時也應該加強對他人信息的保護工作,不以他人信息獲取非法利益。
我國目前還缺乏一種信息資源共享的機制。正是由于這種機制的缺乏,有些信息資源不會作為公眾資源,有些信息資源缺乏安全性。大數據時代,數據的數量和價值并不是完全呈正比關系,數量多并不代表所擁有的價值越高,在信息共享社會把握好大量信息與政府、企業以及個人之間的關系尤為重要,切斷信息買賣的灰色產業鏈,對于相關的信息產業加強監督和規范,讓有價值的信息在合法的途徑內得到更大化的利用,在滿足人們對于專業信息需求的,同時建立起保護信息的體系,建立一種信息資源共享機制充分發揮信息的使用性,預防網絡詐騙,減少網絡詐騙的產生。
四、結語
信息是網絡社會中的重要資源,把握好、利用好信息資源是體現網絡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網絡詐騙的產生是伴隨著信息社會發展而來的,通過論述網絡詐騙與信息共享的關系,在信息共享的合理共享、信息產業的自律和監督、個人信息的保護意識和建立一種信息共享的機制方面建構預防網絡詐騙的措施。網絡詐騙是網絡社會問題的一個具體表現,只有通過不斷地解決問題,才能讓我們的網絡社會得到更快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萬紅.網絡詐騙人均損失超1.4萬元[N].天津日報,2018-01-31(10).
[2]唐魁玉.“信息共享”與網絡社會公正[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4):94-97.
[3]謝俊貴.信息環境共享的信息社會學論析[J].中國圖書館學報(京),2009(3):4-9+113.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