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 馮倩倩
摘要:蘇聯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其興衰成敗給予了世人深刻的教訓。然而,蘇聯的價值觀教育也是經歷了一個興衰的過程,并一直是學術界關注和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近年來,學術界對蘇聯價值觀教育主要從蘇聯價值觀教育的演變歷程及其原因、歷史經驗、教訓及其啟示等方面進行展開。
關鍵詞:蘇聯 價值觀教育 綜述
中圖分類號:D64;K51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4-0156-02
一、蘇聯價值觀教育的演變歷程及其原因
學術界對于蘇聯社會價值觀教育演變歷程及原因的研究中,對其演變的歷程,具有一定的普遍一致性,但對于其原因的研究與探討卻從不同的側面和層次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一)蘇聯價值觀教育演變的歷程研究
學者們普遍將其演變歷程分為三個階段。秦維憲認為,蘇聯價值觀教育從斯大林模式的以“國家至上”為核心開展的價值觀教育,到赫魯曉夫時期的漸變,即由“國家至上”到“個人為中心”的價值觀教育,再到勃列日涅夫時期的全面裂變,即“國家至上”價值觀的終結。[1]郭麗雙、崔立穎則認為是從列寧以“共產主義道德”為核心開展價值觀教育到開始背離馬克思主義理論,即向有問題的“人道主義”轉向,再到馬克思主義走向空心化的徹底裂變。[2]
(二)蘇聯價值觀教育演變原因分析的研究
關于蘇聯價值觀教育演變原因,學術界從不同角度和不同層次進行了研究與探討。李曉輝從教育的方式角度認為在理論政策層面,蘇聯高度重視價值觀教育,但在實際逐漸背離自己的理論和政策,一味教條式地進行灌輸,徒具形式、失去實效,最終使得教育工作難以為繼。[3]王春林、武卉昕則從思想文化改革角度認為是文化和政治思潮的雜糅化、教育改革的唯利益化、文學作品的價值轉向和西方有意識的文化滲透綜合作用的結果。[4]李芳從法治角度認為長期的法治缺失,導致逐漸失活,直至最終的崩塌。[5]趙黎明從蘇聯領袖的個人因素認為,斯大林迷戀個人崇拜,雖重視價值觀教育,但教育方式具有極強的強迫性,價值觀教育問題不斷凸顯與增多。赫魯曉夫過于主觀武斷、朝令夕改和勃列日涅夫工作能力差、氣量小等性格上的缺陷,更重要的是價值觀念上還存在問題與不足,這在很大程度上使蘇聯價值觀教育偏離了正確的方向。戈爾巴喬夫缺乏堅定的政治意志與信仰,面對多元化的價值的思潮,脫離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的本質,從而帶來了教育上大危機,造成蘇聯價值觀教育的混亂,并以失敗告終。[6]還有學者從政治方面認為蘇聯特權階級的出現導致普通黨員及民眾對蘇聯的信任危機和對社會主義的價值認同危機,這無疑都影響了蘇聯教育的發展,給蘇聯價值觀教育帶來了大災難。[7]
二、蘇聯價值觀教育的歷史經驗的研究
從蘇聯價值觀教育由興到衰的歷史軌跡中,特別是列寧、斯大林時期,其存在有益的借鑒意義。學術界對于蘇聯價值觀教育的歷史經驗歸納如下:
其一,重視道德教育,充分認識道德教育工作的重大意義。蘇聯在較長的歷史時期內,都十分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這是蘇聯各級學校最核心的職能。在道德教育方面,以堅持思想政治教育為核心,以理想信念教育為主線;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三觀”;重視無神宗教和民族團結、國家觀教育;重視人文教育、藝術教育、心理教育,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8]其二,重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來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并形成了多個部門與政府組織齊抓共管的局面。[9]在集體中營造健康氛圍,利用輿論譴責違反社會主義道德的行為,樹立正面榜樣,發揮榜樣示范作用;隆重紀念反法西戰爭勝利日、廣泛開展紀念革命活動、隆重的開學典禮、開展“共產主義星期六”義務勞動、紅場婚禮等。[10]其三,發揮意識形態教育的作用,促進價值觀教育的發展。蘇聯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抵制資產階級的思想進攻,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培養人才,引導人們樹立共產主義信念,為共產主義而奮斗實現最高的人生價值。[11]
三、蘇聯價值觀教育的教訓及啟示的研究
列寧、斯大林時期蘇聯的價值觀教育基本上是成功的,收獲了很大的成效,是值得給予肯定的。但是蘇聯的價值觀教育仍存在著不少問題,特別是斯大林時期后,其問題越發增多,更為凸顯,以至失敗告終。這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教訓和啟示,值得我們深思。
(一)關于蘇聯價值觀教育教訓的研究
關于蘇聯價值觀教育教訓的研究,學術界從不同視角進行了分析與研究。孫自勝從意識形態教育方面分析,認為蘇聯抽象的“人道主義”泛濫,喪失了階級斗爭意識,并且教育形式化嚴重。[11]王文東從教育方式角度,認為蘇聯價值觀教育不斷受到“左”傾或右傾思想的影響,脫離正確方向、脫離社會實際、脫離道德傳統。[8]崔志勝從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層面認為,蘇聯民眾包括蘇共領導人、普通黨員及一般民眾普遍對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發生了動搖。從思想道德教育層面認為存在著嚴重的教條主義和形式主義傾向,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強及方法簡單粗暴。[7]這些給予了我們深刻的教訓。
(二)關于蘇聯價值觀教育啟示的研究
關于蘇聯價值觀教育對于我國價值觀教育的啟示的研究,從不同方面及層面歸納起來,共有以下幾點:
第一,在教育的方法上。首先,注重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增強價值觀教育的實效性。其次,運用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的綜合教育方法,形成教育合力。[9]再次,堅持價值觀教育的綜合性和教育各方面的統一。[8]這樣才能更有利于接受和增強教育的實效性。第二,教育指導思想和教育理念上。首先,必須始終堅持以發展的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6]其次,必須堅持價值觀教育,不能超越這個社會的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發展水平,堅持充分發揮每個人的積極性,注重個人和國家、集體的和諧的教育理念。[1]再次,必須正視全球化背景下多元價值觀的客觀存在,以馬克思主義為主導并兼收并蓄,堅持創新和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最后,堅持教育事業發展的公益性改革的教育理念。[4]第三,國家層面上認為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中的領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不動搖,積極培育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7]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與人民群眾的利益緊密結合在一起。[12]同時要加強法治建設,維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5]
四、研究的不足
近年來,學術界對蘇聯價值觀教育的研究也在不斷深入,并不斷取得了新的進展和成果。但是,我們對其的研究總體上還只是處于起步階段。筆者從現有的研究成果中發現仍存在著一些問題。其一,研究的視角較為單一。關于蘇聯的價值觀教育,基本上是從政治視角進行研究的,而對其他相關內容的研究略顯不夠,如對蘇聯深刻的民族、文化背景進行展開的研究,對蘇聯價值觀教育在各個領域的具體表現的研究,對蘇聯價值觀教育與其他教育之間的互動關系的研究,對蘇聯價值觀教育與中國價值觀教育之比較研究。其二,研究的內容不夠具體。比如,對蘇聯價值觀教育的研究在教育學這一層面,就缺乏具體的研究,單純地對其具體的教育任務、內容體系、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形式、不同階段時代的教育改革及其帶來的教育成效等具體的研究很少。其三,研究中缺乏一定的系統性。學者們對于其不同方面之間的關系的研究還不夠,從而缺乏一定的系統性。比如說,有部分學者對蘇聯的愛國主義教育、道德教育、意識形態教育等進行了研究,但是這些與研究蘇聯價值觀教育關系密切,但將他們之間聯系起來進行研究卻十分鮮見,缺乏相應的系統性。其四,研究中存在與中國現實聯系不夠緊密的問題。就目前來看,在研究中仍缺乏結合中國現實情況的研究或是與中國價值觀教育的對比研究。
五、對未來研究的展望
蘇聯價值觀教育的研究要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為了進一步推進和深化蘇聯價值觀教育的研究,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
其一,加強結合蘇聯民族、歷史文化背景研究而對其進行研究。研究蘇聯價值觀教育,必須從其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及傳統根基出發。分析其民族、歷史文化背景,結合本國的歷史文化背景,才能深化對其的研究。其二,加強對其具體的教育體系進行研究。研究蘇聯價值觀教育,必須對其具體的教育體系進行詳細深入的研究。蘇聯的興衰成敗,它的價值觀教育對于促進本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有很大的借鑒作用。因而必須對蘇聯價值觀教育的教育方法、教育形式、教育任務、教育理念、教育內容、教育的發展歷程及其帶來的教育成效等進行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礎上,結合本國的具體實際情況,分析其經驗與啟示,從而更好地促進本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與完善。其三,加強對中國價值觀教育所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的研究。在研究蘇聯價值觀教育的同時,必須立足于本國價值觀教育所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指導我們現實的新的實踐活動。其四,加強研究其對我國帶來的現實價值及意義的研究。我國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大國,加強研究蘇聯的價值觀教育給我國帶來的現實價值及意義的研究十分重要。
參考文獻:
[1]秦維憲.蘇聯社會價值觀演變的歷史教訓[J].浙江社會科學,2001(4):155-159+162.
[2]郭麗雙,崔立穎.蘇聯核心價值觀的裂變與啟示[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3(10):72-77.
[3]李曉輝.蘇共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失敗原因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4):86-89+92.
[4]王春林,武卉昕.前蘇聯后期思想文化改革與社會道德價值觀的嬗變[J].學術交流,2012(8):39-43.
[5]李芳.前蘇聯核心價值觀與法治建設互動關系探究——以戈爾巴喬夫時期為例[J].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學報,2016(1):116-122.
[6]趙黎明.蘇共垮臺的價值觀反思[D].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09.
[7]崔志勝.從價值觀視角看蘇聯解體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6):14-19.
[8]王文東.蘇聯道德教育的歷史經驗與教訓[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7):105-109.
[9]劉歡.論蘇聯的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及啟示[J].傳承,2011(17):70-71.
[10]九蘭.蘇聯的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J].蘇聯東歐問題,1985(2):33-35.
[11]孫自勝.蘇聯意識形態教育的經驗教訓及其啟示[J].黨政研究,2015(2):87-91.
[12]邱仁富.蘇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發展歷程及其啟示[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86-91.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