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男
摘要:《德意志意識形態》從唯物史觀角度探討人的全面發展問題,確立了“現實的人”是研究人的發展問題的出發點,從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規律角度論證了人得以全面發展的必然性,并從根源上尋求到生產力的發展、私有制和舊式分工的廢除這兩個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最根本條件。針對我國的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現狀,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思想具有啟發指導意義。
關鍵詞:《德意志意識形態》 人的全面發展 現實啟示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4-0202-02
一、“現實的人”是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的出發點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以世界觀、歷史觀和人學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為主題和主線,批判青年黑格爾派和費爾巴哈對“人”的片面主觀的理解。《德意志意識形態》指出:“這種改變意識的要求,就是要求用另一種方式來解釋存在的東西,也就是說,借助于另外的解釋來承認它。”①這就陷入了唯心主義歷史觀的“泥沼”。
同時,馬克思、恩格斯從現實生活出發,提出“現實的人”,首先,“第一個需要確認的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由此產生的個人對其他自然的關系。”②現實的人是一個生命體,其生存與發展依賴于自然資源,這是現實的人形成的自然基礎。其次,“個人是什么樣的,這取決于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③人是在一定的物質條件下生存,并由這一物質生活條件決定自身的狀態,這是現實的人的物質條件。再次,“人們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同時間接地生產著自己的物質生活本身。”④物質生產與交往活動構成現實的人的實踐基礎。
馬克思、恩格斯從唯物史觀出發,提出了現實的人是研究社會問題的出發點,成為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的出發點。
二、《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人的全面發展思想
(一)人的全面發展的內涵
首先,人的體力、智力全面發展。消除了舊式分工的桎梏,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不再完全分離,可以根據社會生產與社會需要而有計劃地在各行業部門間流動。其次,一切才能和天賦的發展。人們的各種天賦和潛能得以發揮和發展,自由地選擇自己的職業,從事自由自覺的創造性活動。再次,個性的自由發展。人的全面發展和人的個性發展是相容的,人的全面發展并不是使人發展成為相同的、千篇一律的人,個性發展是在全面發展基礎上的具有獨特性的發展。人們在一定社會關系中既可以成為某個行業的專家,又可以在這個行業中進行獨特性的創造。
(二)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性
(1)資本主義條件下人的發展狀態。在資本主義社會,人們的奴役分工也發展到極端,工人為了生存只能出賣勞動力換取生活必需品,體力勞動成為工人唯一的謀生手段。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一方面工人們終日勞動,成為勞動的機器,另一方面,工人的勞動處于資本家的統治下,勞動成為剝削人、壓迫人的手段。
(2)人的發展是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而實現的。社會歷史的發展與人的發展是相互促進、互為條件的。在原始社會的封閉狀態下,人們的物質生產僅限于從自然界獲取簡單的生活資料,人的發展水平全面低下。隨著近代生產力的發展,私有制和分工使體力勞動、腦力勞動發生了分離,人們處于片面發展水平。在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人們的發展不再以片面追求物質財富為目標,人們獲得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由原始社會的全面性到近代的片面性,再到未來社會新的全面性,這是一個螺旋上升的否定之否定的發展過程。
(三)人的全面發展的實現條件
(1)生產力的發展。要超越人的片面發展階段,就要大力發展生產力,只有這樣,才能消除普遍貧困。在物質生活資料極端貧乏的條件下,人們為了生存就會進行生活必需品的爭奪,由此舊有的關系就會死灰復燃。隨著生產力的普遍發展,人們的交往活動范圍增大,而“每一個單個人的解放的程度是與歷史完全轉變為世界歷史的程度一致的”。⑤普遍交往為人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2)私有制、舊式分工的廢除。首先,消除“異己力量”。利益分化產生不同的階級,使人的聯合的力量“異化”為壓迫人的力量,勞動活動實際上束縛了自身的發展。要消除這種“異化”力量,必須在生產力巨大增長的基礎上,消滅私有制,廢除分工。其次,消除人片面發展的前提。私有制分工是片面、壓迫性的,工人長期從事體力勞動,并受到資本家的壓榨,這種發展無疑是片面的、畸形的。只有消除了私有制和分工,人們才能得以自由地發展自己的才能。
三、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的現實啟示
(一)大力發展生產力,改善人發展的物質條件
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思想始終立足于現實生活條件,基于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的揭露,揭示了生產力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和內因。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仍然處于較低水平,人們的才能和天賦的發展較多的停留在追求物質財富上,人的體力、智力和思想道德修養的發展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并不能得以全面完善地發展。因此,在新形勢下,我們要理解、把握好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以創新驅動發展,提高勞動生產率,客觀上增加人們的休閑時間,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物質條件。
(二)全面深化改革,鞏固社會主義政權
“一切歷史沖突都根源于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此外,不一定非要等到這種矛盾在某一國家發展到極端尖銳的地步,才導致這個國家內發生沖突。”⑥生產關系的變革,應根據生產力的最新發展態勢和最新要求進行調整,使生產關系符合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上層建筑符合經濟基礎的要求。我國社會在快速發展的同時,由于制度改革的滯后,導致一系列社會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秩序的穩定。當前我國的改革進入攻堅期,要堅持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由社會發展決定的,是人民群眾的需要,有利于解決當前我國社會發展中遇到的一系列阻礙社會發展的問題,維護社會穩定,鞏固社會主義政權。
(三)堅持以人為本,實現社會與人發展的一致性
社會歷史發展與人的發展是一致的,社會的發展就是人的發展和為人的發展,社會發展進步的實質是人們追求幸福和全面發展的結果。但是由于受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限制,在社會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兩者會發生一定的矛盾和沖突。在新時期,人的發展日益受到關注,從胡錦濤同志提出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到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相協調,體現了我國對人的發展問題的關注與重視。在發展中,首先要更加重視人的主體地位,尊重人的權力,發揮人的潛能,其次要協調好各方的利益關系,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最終實現人與社會發展的和諧統一。
研究把握《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人的全面發展思想,要堅持理論和實際相結合,避免教條式的理解。在推進我國的社會發展,大力發展生產力、加大改革力度的同時,要注重人的發展,促進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的協調一致,為人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注釋:
①~⑥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5,146,147,169,196.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李愛華.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導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陳志尚等.人學新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4]秦在東,文大稷.《德意志意識形態》與人的全面發展思想探析[J].江漢論壇,2008(2).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