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莉 馬成明
摘要:人類學是研究人及其文化的學科,人類在不同的生態環境中創造出不同的社會、政治、經濟制度。人類學以其獨特的學科視角和思維吸引了很多的專業學習者,通過閱讀經典人類學著作、體味人類學家的做學著述思想、進行田野實地調研,并書寫新的民族志。每個身在其中的人都各有所感、各有所得。本文在回顧分享自身學習實踐人類學經歷的基礎上,嘗試對一些相關話題進行反思。
關鍵詞:人類學 民族志 田野調查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4-0224-02
人類學是一門很獨特的學科,不熟悉不了解的人對它持有一種奇特的、神秘的陌生感。而當一個人真正嘗試走進這門學科的大門,它又會引領你進入一個又一個充滿未知的世界,在探究的過程中去發現美。在人類學的學習和實踐中,往往是對于陌生事物的興趣造就了一種樸舊之美,這種美既很具體又很實在,對未知事物的好奇之心引導著人類學初學者去深挖一切想要知道的東西。人類學不是玄之又玄的摸不著握不住的東西,而是可以真真切切一覽無遺地呈現在你的面前,讓你去感受它觸摸它。在最開始閱讀人類學的經典著作時,讀者總會感覺到不適應,會對里面不同于自己所處環境的事物感到疑惑,會百思不得其解,而至后來慢慢習慣緊湊的節奏后,會喜歡上那種節奏,乃至達到一日可以無肉但不可無書的境地。
一、閱讀經典人類學著作,感知人類學家的田野經歷
雷蒙德·費思著《人書類型》(2002)[1]一書中,費思用不太長的篇幅介紹“土著”這個詞,在英語語境中,“土著”一詞是指當地出生的人,習得地方性知識,與當地人享有當時特有的文化。在特殊語境下,這個詞與“傳統的”一詞同義。但是說某人是某地的土著和不指明地點而說某人是“土著”,二者是有區別的。后者主要是一個鑒定詞,不僅指當地的知識和文化,還含有外來的觀察者認為當地的知識和文化程度不高的意思。因此,特別是各地的殖民主義者說“一個土著”或“這個土著”時,這個詞就成了貶義詞,所以不同的詞語在不同的語境中,也就具有不同的含義,人類學家在著述時,就要讓這些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清晰。
馬林諾夫斯基著《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2009)[2]一書中,運用大量的田野調查資料,其書中的“庫拉圈”開創了禮物交換研究的先河,庫拉寶物在這一點上迥異于祖傳遺物,但它又和另一類貴重物品相類似,那就是代表勝利的錦標,體育比賽中獲勝的獎杯,而作為優勝一方,無論是團體還是個人,對這類物品都只能暫時保管一段時間。雖然只是托管性質,而且只能擁有一段時間,雖然這個東西從來不會派上任何實際用場,但擁有者還是會獲得一種特殊的樂趣,這種樂趣僅僅源于如下一種純粹的事實,即他擁有這件物品,他有資格擁有這件物品。高云翔著《禮物的流動——一個中國村莊中的互惠原則與社會網絡》(2017)[3],他以中國東北的下呷村為田野調查點,深入剖析了人類學中的禮物與中國社會、人類學話語中的禮物、中國社會中的禮物饋贈與人際關系。
保羅·拉比諾著《摩洛哥田野作業反思》(2008)[4],是一本專門敘述個人田野經歷和反思的實驗性書本。在田野作業中,“主客體”的反思足以讓筆者們意識到:筆者們自身的經驗、情感正是洞察他者的中介,日記、信件、關于田野工作本身的自傳和傳記都具有獨特的民族志價值。因此,現今田野作業研究者的個人敘述也越來越多,、越來越坦然地出現在民族志中,“通過對他者的理解,繞道來理解自筆者”,因而他始終著力突出“事實”如何在人類學家與資訊人雙向互動中得以被“制造”出來,在拉比諾將他的民族志擴展到對資訊人馬里克的財富進行評定時,拉比諾通過比較研究,找出他所在社區與馬里克所在人書環境里書化制度之間的異同,從而探求人類生存的本質,人類學家拉比諾揭露的一個重要而有趣的問題是:在田野中人類學家的規則是必須使自己成為“非人”從而得以進入異書化。拉比諾用了多個“必須”來描述這種狀況,如果人類學家在某些時候拒絕服從,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對于生活于此地的資訊人,根本也從未想過 “懸置他的基本假定”,他們會本能地采用自己的理解方式來與人類學家交往。這也提前告知了人類學者在做田野時需要注意的事項。
瑪麗·道格拉斯在她的代表著作《潔凈與危險》(2008)[5]一書中,講到潔凈的反面是“臟”,“臟”是什么,是污穢(impurity),是危險(danger)。瑪麗·道格拉斯從人類對污穢的看法中發現了人類思維結構的特點,建立了一種對污穢的象征的分析方法:人類在不同領域有不同的分類系統,污穢(骯臟)就是不處于某種分類系統中(out of place)的東西。又如在《人書類型》一書中舉了大量的實證,去闡釋不同的人對不同的生活方式、習慣和風俗的理解。只有了解了這些,才能更好地融入別人的生活,實現各民族更好地交流交往交融。格雷戈里·貝特森著《納書——圍繞一個新幾內亞部落的一項儀式展開的民族志實驗》(2008)[6],敘述了新幾內亞的雅特穆爾人的納書儀式,分析了幾種雅特穆爾人特有的書化認同,從這些認同中可以窺見雅特穆爾人獨特的分類系統,運用大量書獻從社會學的、精神氣質的、認知的角度梳理納書儀式,從各個視角論述納書儀式。每一本著作都能帶給筆者們一個新的世界,讓筆者們看到不同的他者,不同的社會的政治、經濟、書化形態。感知多樣的世界書化,走進一個人類學家的獨特的思想精華之中。普里查德在其著作《努爾人》[7](2014)一書中,通過長期的田野調查,普里查德將努爾人的時間觀念分成生態時間和結構時間,生態時間表示努爾人與環境的關系,結構時間則表示努爾人在社會結構中彼此之間的關系。在筆者的家鄉也沒有小時的概念,“清早”時人們去水田里插秧,太陽高過對面的山峰時,在田里勞作的人陸續回家吃早飯,“晌午”是中飯時間,太陽落山、天全黑時是晚飯時間等等,小時在這里是沒有用的,一切都和太陽、月亮、天色等自然時鐘相關。人類學所能做的就是多做田野,去發現不同書化中一個符號所具有的地方性意義,從而為不熟悉當地書化的人答疑解惑。
二、做田野調查,走進真實的他者
田野調查(Field Work),由馬林諾夫斯基所開創,是民族學、人類學學者的“成人禮”。在進行田野調查之前,需要先查閱相關書獻、列出調查大綱和做好調查計劃,以免錯過一些重要信息和不易看見的社會現象。參與觀察所調查人群,仔細觀察他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事物,使用所調查人群的語言去理解和記錄他們的敘述。
2017年夏天,筆者在貴州一個民族村落做田野調查時,通過與一家女主人訪談得知其丈夫生病去世,自己帶著四個孩子繼續討生活。其丈夫的弟弟想要娶嫂子組成家庭。但是遭到了其母親(父親已過世)的強烈反對。弟弟娶嫂子這樣的婚姻模式,常見于其他書化,原因大都是為了不讓家庭財富外流。而這戶人家為何沒有采納此種婚姻模式,后來筆者通過跟其他鄰居交談得知,隔壁村里有一個家庭也遭遇了這樣的境況,其哥哥因病去世,嫂子過房給弟弟,自從弟弟娶了嫂子以后,第二任丈夫(弟弟)婚后疾病纏身,幾年以后就去世了。當地人背后稱第二次喪偶為“八字太硬,專克丈夫”。這位母親害怕自己的小兒子也會遭遇此種情況,故堅決不同意她的小兒子與大兒媳組成家庭。一個女人帶著四個孩子,無論是再嫁,還是別人來當“上門女婿”都基本不可能實現。當地是喀斯特地貌,地無三里平,沒有實現機械化耕作,干農活全靠人力,家里沒有壯勞動力是一件很吃力的事。在應該收割的季節,如果沒有勞動力,一旦下雨農作物就會爛在地里。筆者進行田野調查的時間正好是掰玉米的季節,當地中午地表溫度接近四十一二度,這位喪偶的婦女還帶著四個年幼的孩子在地里掰玉米(孩子們在地里一個個地把玉米掰下來,她再用背篼將玉米背回家),從地里背玉米回家單程就要兩個小時,其娘家的母親(63歲)和一個未成家的弟弟(38),會在忙完自己家的農活時來幫她干一些農活。
不做田野,就不會得知為何其他書化適用的弟弟娶嫂子的婚姻模式,不適用于這個家庭。所以人類學需要田野調查,需要多做田野調查,需要我們多問為什么,要去“熟悉化”,善于挖掘背后的隱含意義,多與當地人交談,在做調查時,運用“主位”的研究方法去理解當地書化,盡可能地以當地人的視角去理解書化。在闡釋時,運用“客位”的研究方法,以書化外來觀察者的角度去理解當地書化,盡可能客觀地對原因和結果進行闡釋。人類學家尤其注重挖掘當地人的觀念,并強調與研究對象的互動,通過參與式觀察與深度訪談等田野調查方法,了解人們在其社會生活中的行為與想法。人類學者能做的就是進行長期的田野調查,從主位與客位的角度將當地的各種自然與人書環境錄入腦海,在田野調查中與受訪者開始結構或半結構式的訪談,去建立一些聯結,分享當地的地方性知識,將最真實的東西呈現出來,從而使這個社會變得更加美好。
三、結語
人類學以其獨特的學科視角和思維吸引了很多的專業習學者,閱讀經典人類學著作,體味人類學家的做學著述思想,走進田野進行實地調研,嘗試書寫表達、客觀呈現事物面貌。每個身在其中的人都各有所感,各有所得。人類學的大門為每個人敞開著,走進異文化的他者存在,感知世界的多樣無窮,會在潛移默化中啟迪筆者們關于生命的真諦。人類學的文化視野,帶給筆者們更多反思自己與創造更好生活的空間,正因為通過閱讀他者,對他者有了更深的理解,從而可將理論、社會狀況變成切實可行的社會實踐。
參考文獻:
[1](英)弗思.人書類型[M].費孝通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2](英)布羅尼斯拉夫·馬林諾夫斯基.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M].張云江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3]閻云翔.禮物的流動——一個中國村莊中的互惠原則與社會網絡[M].李放春,劉瑜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4](美)保羅·拉比諾.摩洛哥田野作業反思[M].高丙中,康敏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5](英)瑪麗·道格拉斯.潔凈與危險[M].黃劍波,柳博赟,盧忱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6](英)格雷戈里·貝特森.納書——圍繞一個新幾內亞部落的一項儀式所展開的民族志實驗[M].李霞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7](英)E·E·埃文思·普里查德.努爾人——對一個尼羅特人群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描述[M].褚建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