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廣通
【摘 要】
目的:探討腹外斜肌腱膜炎的不同治療方式的療效,為今后治療腹外斜肌腱膜炎提供參考依據。方法:選擇2012年1月-2016年1月期間,我院門診和住院接診的腹外斜肌腱膜炎患者64例,隨機分為觀察組(32例)和對照組(32例)。對照組給予局部封閉法治療,觀察組采用中西醫結合進行治療。分別觀察兩組治療療效,并加以比較。結果:手術治療后,觀察組的手術時間(42.31±3.92min)、平均住院時間(5.13±0.64d)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1年隨訪后,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復發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西醫結合對于腹外斜肌腱膜炎的治療效果優于單純使用局部封閉法,且復發率低,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
【關鍵詞】 腹外斜肌腱膜炎;中西醫結合;效果研究
【中圖分類號】R6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4-114-01
腹外斜肌腱膜炎作為外科的罕見病,其發病率較低,患者在診療過程中常與泌尿外科和婦科疾病相混淆。故臨床上在明確診斷后大多采用局部封閉法治療的方式,傳統治療腹外斜肌腱膜炎的手術方式為局部封閉法,但效果不甚理想[1]。本文通過中藥治療和局部封閉法效果,探討腹外斜肌腱膜炎的首選治療方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2年1月-2016年1月期間,我院門診和住院接診的腹外斜肌腱膜炎患者64例,經診斷,所有患者均為腹外斜肌腱膜炎斜疝病患,男患者20例,女患者44例,年齡39-52歲,平均年齡(44.85±5.06)歲。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32例)和對照組(32例)。分別對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研究方法
對照組患者取平臥位,兩腿屈曲,是用手指找到患者壓痛點,用畫筆做出標號,對患者進行消毒,使用0.5%利多卡因對患者進行麻醉,使用氟美松5mg,從標識點進行進針,略有阻力后推藥2cm,再向四周推2-3cm,在腱膜上注射藥物,完畢后局部棉球壓按10分鐘,直到局部疼痛消失為止。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給予中藥進行聯合治療,采用中藥清熱利濕祛瘀法,方劑組成:桃仁、紅花、柴胡、積殼、元胡各6g,川穹、川牛膝、黃柏、知母各9g,丹皮10g,當歸、山萸肉、澤瀉、茯苓各12g。連續服用10d。
1.3 觀察指標
分別觀察并記錄兩組的手術時間、平均住院時間,并于治療結束后隨訪一年,觀察兩組的并發癥發生率、復發率。本次研究無失訪患者。
1.4 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如P<0.05,則表示兩組之間有統計學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所有資料通過Epidata 3.0進行數據錄入,并用SPSS17.0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兩組的手術時間、平均住院時間比較
手術后,觀察組的手術時間、術后恢復時間均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的并發癥發生率、復發率比較
經術后回訪一年,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復發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對于腹外斜肌腱膜炎作為缺陷疾患中發病率較低的疾病之一,具有難自愈的特點。據相關報道[3]表明,患者多發于40-50歲,且女性多于男性[2]。腹外斜肌腱膜炎在臨床上治療腹外斜肌腱膜炎的方法一般采用局部封閉法治療,但隨著祖國醫學的發展,中西醫結合治療方式對于腹外斜肌腱膜炎療效更佳顯著,在我國得到了很大的推廣應用,且療效穩定。通過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的手術時間、術后恢復時間均少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具有并發癥發生率、復發率低等特點,這與國內外相關報道[3]一致。充分證明了中西醫結合方式對于手術和術后恢復具有更好的療效,且不易復發,與單純用局部封閉法相比具有顯著優勢。
綜上所述,中西醫結合方式治療腹外斜肌腱膜炎的療效更加明顯,更大程度上降低了手術時間、平均住院時間,且并發癥發生率和復發率較低,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曾志峰.平片無張力疝修補術與疝環充填式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療效比較[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18):168-169
[2] 吳位龍.腹股溝疝氣患者不同手術治療方式效果分析[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0,19(12):88
[3] Brenner L,Marhofer P,Kettner S C,et al.Ultrasound assessment of cranial spread during caudal blockade in children:the effect of different volumes of local anaesthetics[J].Br J Anaesth,2011,107(2):229-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