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分析優化急診護理流程應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救治過程中的效果與價值。方法:將本院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并行傳統急診護理流程的7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甲組,另選擇同期接收并行優化急診護理流程的75例同疾病患者作為乙組,回顧性分析兩組的急救效果。結果:(1)乙組患者搶救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甲組,護理滿意度評分高于甲組,差異統計學意義(P<0.05);(2)乙組搶救成功率為98.67%,高于甲組的86.67%,且乙組死亡率為2.67%,低于甲組的13.00%,差異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過程中積極優化急診護理流程,不僅可以縮短搶救時間與住院時間,還能降低死亡率,提高搶救成
功率與護理滿意度,值得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 AMI;優化;急診護理流程;急救效果;應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志碼】
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4-178-01
為確保AMI患者發病后能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急救,臨床醫護人員提出“時間窗”概念,重視對患者發病、接診、救治、溶栓這段時間的合理應用,盡可能縮短“時間窗”、提高搶救效率[1]。在具體操作中,臨床護士的密切配合極其重要,通過優化各項護理流程,有利于節約時間,為患者爭取更快的急救時間。鑒于此,本院在AMI患者的救治過程中優化急診護理流程,效果滿意,現將具體情況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將本院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并行傳統急診護理流程的7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甲組,另選擇同期接收并行優化急診護理流程的75例同疾病患者作為乙組。甲組性別:女性33例、男性42例;性別:42歲-68歲,平均為(55.60±6.30)歲;發病至急救時間:0.5h-11h,平均為(3.50±2.70)h。乙組性別:女性32例、男性43例;性別:41歲-69歲,平均為(55.62±6.32)歲;發病至急救時間:0.5h-12h,平均為(3.52±2.68)h。兩組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比較兩組的臨床資料,結果提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
1.2 入組標準與排除標準
1.2.1 入組標準
患者均通過心電圖、實驗室以及影像學檢查等確診,且診斷結果與AMI標準相符;患者年齡<70歲,神志清醒,可與醫護人員進行正常溝通;患者自愿參與本次研究。
1.2.2 排除標準
排除已住院者在院內發生AMI;存在精神疾病史、老年癡呆病史;視覺、聽覺、認知功能等障礙;凝血功能障礙或者合并有血液疾病史,或者存在出血傾向;惡性腫瘤、感染性疾病等。
1.3 護理方法
1.3.1 甲組
實施常規急診護理流程,護士接診后迅速為患者辦理相關手續,同時協助急診醫師完成各項檢查,并且根據患者的生命體征情況實施相應的急救措施,同時為患者安排介入溶栓治療,病情緩解后將患者轉入相應科室,展開后續住院治療。
1.3.2 乙組
(1)優化急診流程:①急診護士接到120急診電話后及時聯系救護車,在最短的時間內派救護車及急診護士,急診醫護人員抵達現場后要與急診科保持聯系,第一時間將患者的基本情況傳遞至急診室,有利于提前做好接診、搶救等準備。② 患者入院后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相應檢查和病情評估,同時通知相關科室進行會診,同時為患者開啟綠色通道,入院后第一時間先進行急救,同時護士完成一系列住院手續辦理工作。在接到患者的時候,護士需通過視、觸、問的方式評估患者病情,并觀察其意識、口唇顏色、生命體征等。③護士對患者急救的風險度進行評估,然后根據評估結果展開分診、會診等安排。
(2)優化救治流程:①患者入院后立刻為期組織護理小組,明確組員的工作內容,然后由責任護士全程陪伴在旁。在急診護理期間,由小組成員互相協助共同完成護理工作,如生命體征監護、呼吸機給氧、創建靜脈通路、心電檢測等等。②責任護士準備好急救的相關物品、急救藥物等,并遵醫囑用藥,同時與主治醫師密切配合,為患者展開急救。急救結束后,護士還需密切監測患者的各項體征,待其病情緩解或者穩定后,責任護士將其轉入相應的科室住院治療,并與科室護士做好交接工作。
1.4 觀察指標 (1)對兩組患者搶救的時間、住院時間;(2)比較兩組患者搶救的成功率與死亡率;(3)通過本院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表,評估兩組
作者簡介:楊雪梅(1977-),女,漢族,陜西銅川人,主管護師,學士。研究方向:急診內護。
患者對本次護理服務的滿意度,總分為100分,90分-100分為非常滿意;70分-89分為基本滿意,低于70分為不滿意。
1.5 數據統計分析
本研究所獲的所有數據均通過統計學軟件SPSS19.0統計處理,計數資料搶救成功率、死亡率用“[例(%)] ”表示,“χ2”檢驗;計量資料護理滿意度評分用“(x±s)”表示,“t”檢驗,P<0.05提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患者搶救成功率與死亡率
乙組患者的搶救成功率高于甲組,死亡率低于甲組,差異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2.2 兩組搶救時間、住院時間、護理滿意度對比
乙組患者搶救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甲組,護理滿意度評分高于甲組,差異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3 討論
AMI作為心內科臨床常見疾病與多發疾病,屬于危重癥范疇,具備發病率高、致殘率高、致死率高的特點,對患者的身體健康、生命安全均造成巨大威脅。隨著AMI發病率呈現出逐年增加趨勢,社會各界對該病的臨床治療越來越重視,臨床中將AMI患者的治療重點歸結于盡量在最短時間疏通患者梗死的血管,從而恢復正常的心肌血液灌注,及時中斷心肌損傷[2]。
在本次研究中,乙組患者搶救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甲組,護理滿意度評分高于甲組,差異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在AMI患者的救治過程中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可顯著縮短搶救的時間與住院時間,有利于患者盡快恢復,獲得較高的滿意度。與此同時,乙組搶救成功率為98.67%,高于甲組的86.67%,且乙組死亡率為2.67%,低于甲組的13.00%,差異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優化急診護理流程,有利于提高AMI患者搶救的成功率,降低死亡率,保障患者的安全。這是由于在具體護理中,優化后的急診護理流程內容更為豐富,各環節的護理工作更為密切銜接,這樣能夠促進院前急救、就診以及綠色通道急救等集于一體,同時各科室之間互相密切配合,為搶救成功奠定了基礎。不僅能提高搶救成功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同時也能夠獲得患者及其家屬的高度滿意,對于臨床護理工作無疑是一種莫大的認可[3]。
綜上,優化急診護理流程應用于AMI救治過程中的效果顯著,應用價值頗高,值得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 呂文梅.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中的作用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12):254-255.
[2] 趙靜.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中的應用價值[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25(17):1919-1921.
[3] 徐菊.急診全程優化護理在救治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分析[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20(22):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