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艦 林俊 陳曉露 文祥
隨著白蟻防治進程的不斷發展,白蟻防治技術也在不斷地創新,白蟻危害控制的理念已逐漸從化學防治轉變到綠色防治。目前,具有環保、高效、可持續性特點的白蟻監測控制技術已經成為國際上白蟻危害控制的主要發展方向。本文主要以對零導線、非開倉遙感控制、監測誘殺于一體等智能化白蟻檢測誘殺技術的分析研究,剖析白蟻智能監測誘殺裝置的技術開發與實際應用,探究智能化綠色環保白蟻防治技術在白蟻防治領域的發展前景。
白蟻是破壞性極大的世界性害蟲 ,目前全世界已知白蟻2000余種 ,我國已知的就有470多種。傳統白蟻防治方法主要以地基、土壤藥物預防處理為主,即在建筑地基挖好后,對基礎的底端與兩壁噴灑藥物,及在建筑物回填土后,鋪設水泥地面之前,在土壤平面噴灑藥物,達到建筑物白蟻防治的目的,但該方法采用的藥物實效性有限,且藥物有可能污染地下水,存在污染環境的問題,且該方法僅能用于白蟻預防,若預防效果不佳,容易導致白蟻大量存在卻不能及時地發現問題。
區別于化學防治方法,近年來世界各地推行物理屏障防治技術,利用砂粒或礫石顆粒、不銹鋼網或護板作為屏障來防止白蟻侵入,此項技術大大減少了對人類居住和生活環境的污染,但此類白蟻防治方法成本過高,較難推廣、普及利用。
近年來,世界各地陸續開展白蟻防治新技術的研究,白蟻危害控制的理念已逐漸從化學防治轉變到綠色控制。智能白蟻監測誘殺技術是一種以生物防治技術、物理防治技術、藥物屏障技術等為輔助手段的綜合治理措施,較之藥物屏障技術能根本上減少99%以上的化學農藥使用量。其原理為,在需要防治的地方,將裝有誘殺餌料的智能監測誘殺裝置垂直放入土壤中,當外出覓食的白蟻工蟻進入到監測控制裝置內取食可“滅殺白蟻餌劑”時,可通過交哺行為將餌劑帶回巢內的,將餌劑喂食給巢穴內的其他白蟻,餌劑的有效成分在白蟻之間進行傳遞,進而達到巢穴內所有個體都死亡的效果。利用白蟻智能監測誘殺裝置技術,可將裝置與監控終端進行數據的自由連接,工作人員即可通過終端實時查看監控點白蟻危害及滅殺情況,十分高效便利。
將白蟻喜食且對白蟻具有極強引誘力的木塊制成中空餌料棒,并在中空處放置“滅殺白蟻餌劑”棒,將組合的餌劑棒固定在監測誘殺裝置內,每套裝置內都配有與之相對應數據的防水防腐芯片并固定在裝置殼體內,將監測誘殺裝置按技術設置的要求安裝在需保護的房屋建筑、文物古建筑、園林綠化或堤壩、外坡及坡頂土壤中。利用外出覓食的白蟻取食“滅殺白蟻餌劑”后在群體中通過交哺行為將“滅殺白蟻餌劑”喂給蟻王、蟻后、兵蟻、巢內工蟻及幼蟻,從而導致白蟻巢的白蟻因”滅殺白蟻餌劑”在巢內的傳播而死亡。在物聯網后臺的支撐下,工作人員可通過手持機掃描裝置,實時查看裝置工作狀態,并可通過PC端或手機端的APP,實時監控各防治點的情況,根據監控結果進行有針對性的白蟻綜合治理。
智能監測誘殺裝置,集監測、誘殺于一體,分為裝置外部結構和信息化平臺兩部分。
(1)裝置外部結構
為該裝置的外部組件,主要由監測裝置外殼、誘餌棒、“滅殺白蟻餌劑”棒、智能芯片等組成,各組件在整個結構中起著各自的作用。
①裝置外殼:采用環保塑料材質,頂蓋采用聚丙烯材料制造,白蟻進出孔小于5mm。
②誘餌棒:采用白蟻喜食的木條制成,中空,用于包裹“滅殺白蟻餌劑”料,防止“滅殺白蟻餌劑”棒發霉,延長“滅殺白蟻餌劑”棒的使用壽命。
③“滅殺白蟻餌劑”棒:“滅殺白蟻餌劑”棒含有化學物質,用于滅殺白蟻,放置于餌料棒內部。
④智能芯片:安裝在裝置內,利用物聯網技術,實現數據共享。可以通過芯片將監測誘殺裝置在檢測儀上顯示,也可以將信號傳輸到計算機或手機終端上直接進行數據處理。
(2)信息化平臺
①手持機
一種手持式讀寫器,檢查人員攜帶此手持機到設置了此白蟻危害監測誘殺裝置的地點周邊進行巡檢,在距離該裝置三米范圍內,此手持機可實時地收集到已埋設了該裝置上的芯片數據,同時以無線波傳輸的方式傳輸到手持機上,不僅實時地在手持機的液晶顯示屏上顯示該范圍內所讀取的裝置的ID號、白蟻危害及誘殺情況等信息,而且所讀取的相關信息可即時地上傳到云端后臺上,相關人員可同步在PC及手機終端APP登錄查看所掃描讀取的白蟻危害誘殺情況,為及時安排綜合治理措施提供了設計依據。
②后臺信息化管理
采用云端應用管理,是一個建立在云計算之上的大規模雙向實時應用。云計算一方面能夠保證裝置應用的快速部署和高擴展性,另一方面能夠應付大規模高發場景,滿足裝置能夠大規模的連接需要。
(1)零導線
采用非接觸、對元器件進行全密封防水處理。無導線結構,非金屬材料,解決了金屬導線易腐蝕的特性,各零部件獨立互合運作,確保所有裝置部件在潮濕環境和酸性土壤中長久性正常運作。餌料外主要零部件確保使用壽命為10年以上。
(2)非開倉
全自動實時監測和數據傳送,徹底解決了人工開艙檢測的勞動強度和檢查費用,更是讓開艙導致的裝置破損率減至零。無人工開艙檢查費用到機器管人的絕對無疏漏管理,管理平臺的無紙化,智能型綜合管理,大大降低了各項開支,提高了效率。
(3)監測誘殺于一體
該裝置將監測、誘殺等優勢集于一體,解決了以前通過監測到白蟻后再對誘集到的白蟻進行噴粉處理,容易驚擾白蟻,而影響其使用效果的問題。現可將白蟻誘集與滅殺集中于一體,其中”滅殺白蟻餌劑”在誘餌中間,很好地解決了餌劑容易因為發霉而影響其使用效果的問題。綜上優勢,該裝置是可以對白蟻進行綜合治理的一種理想產品。
(4)遙感控制
遙感GPS定位,解決了尋找檢測體費時費力的難題;運用了實時監測技術,實現了檢測體信號的實時接收和反饋。在一平方公里內,對每個檢測體全自動全方位實時檢測,隨時了解各個點位白蟻狀態,發生蟻害的區域及時調取正確位點圖進行滅殺。
利用物聯網技術,工作人員能在蟻害發生的第一時間準確獲取信息,并確保在白蟻群體存在狀態下,對其進行噴藥滅殺,從而真正達到所需的滅治效果。

利用手機APP及PC客戶端的幫助對白蟻的動態進行管理;讓數據說話。獨創的任務動態、項目動態等分析技術,避免了傳統信息系統中數據的不客觀性,在看似大量繁雜無序的活動流信息之上,讓數據說話,為企業的決策提供可信的依據。
由于地下型白蟻監測控制裝置從一開始就建立在致力于白蟻綜合治理及科學的防治手段上,每一個設計環節和產品材料構成,全部采用非腐蝕、非污染土壤、水源和空氣的環保材料,并全部達到歐盟ROHS認證標準。實現了白蟻防治工作在“五水共治”和“海綿型城市”工作中的行業作用。
與非智能裝置對比,智能監測誘殺裝置,分別在人力成本、裝置維護費、遺失率和檔案資料管理等多方面節省了企業成本。
該項智能白蟻監測誘殺裝置,體積小、靈活性強、科學環保,適用于各種常見的白蟻防治場所,如房屋建筑、文物古建、園林綠化、水利堤壩等各種場所。
白蟻智能監測誘殺裝置無需專門的數據信號線,無需從地表面取出檢測裝置進行檢查,可直接獲取一定范圍內的相關數據,通過手持機或計算機、手機等APP軟件來判斷檢測點白蟻危害誘殺情況。白蟻智能監測誘殺裝置與國內現有白蟻監測裝置及類似產品相比,增加了無線電子報警及同步誘殺功能,在設計思路上進行了較大的突破,安裝方便、使用簡單、檢測準確,極大程度地減少了國內現有白蟻監測裝置及類似產品的使用和安裝成本。白蟻智能監測誘殺裝置用于白蟻防治,將有效降低控制區域內白蟻的種群密度,大幅度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具有較大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對實現白蟻防治與自然環境的生態和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白蟻智能監測誘殺裝置為我國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和保護自然生態環境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白蟻智能監測誘殺裝置有助于提高白蟻防治行業的技術含量、增強白蟻監測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提升白蟻行業整體服務水平并保持白蟻防治行業的持續、健康、穩定發展,應用前景非常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