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赴南京特派記者 馬俊
中共中央高層領導近日強調,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們贏得全球科技競爭主動權的重要戰略抓手,是推動我國科技跨越發展、產業優化升級、生產力整體躍升的重要戰略資源。這一表態再度引起外界對中國人工智能發展現狀的高度關注。11月1日,2018騰訊全球合作伙伴大會在南京開幕,《環球時報》記者在現場感受這家國家級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的雄心。
自動駕駛
自動駕駛算是最貼近當今人們生活的人工智能應用之一了,但由此引發的爭議和事故也頗為引人關注。事實上,換一個角度或者更能感受發展自動駕駛的必要性。
“大家有沒有過開車時忍不住想看手機微信信息的沖動?”對于現場主持人提出的這個問題,大部分觀眾都略為尷尬地微笑著點頭。參加“2018騰訊全球合作伙伴大會”的多家車企負責人也一致表示,尤其是對于社交時代成長起來的80后90后,這種危及交通安全的沖動恐怕很難杜絕,必須考慮從其他途徑來解決這個問題。
騰訊此次發布了“TAI汽車智能系統”,其中最核心的產品是“車載微信”。騰訊車聯副總裁鐘學丹表示,騰訊利用語音技術,將微信與車載導航結合到了一起,即用“車載微信”的全語音模式進行消息收發和通話的操作,讓駕駛者可以在行車時更安全地使用微信。
當然,這只是權宜之計,要真正解決駕駛者注意力分散對行車安全的影響,還得靠自動駕駛技術。騰訊在大會現場展出了L3與L4級別的自動駕駛車輛。騰訊自動駕駛高級項目經理史敏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所謂L3是指平時可以由自動駕駛系統負責,但駕駛者不能完全分心,遭遇緊急情況時需要人工接管;而L4的自動程度更高,在城市或高速公路等環境下,可以完全不需要駕駛者介入。從現場展示車輛來看,基于紅旗H7打造的L3級別自動駕駛車輛的成熟度顯然更高,各種雷達和攝像頭已經整合到車身上,初看上去,外觀與普通車輛沒有明顯不同。
近年來,國外接連傳出“自動駕駛車輛撞死撞傷行人”的消息,讓外界對這種人工智能技術提出很多質疑。史敏對此表示,嚴格意義上講,目前獲準上路行駛的所謂“自動駕駛車輛”其實只是“智能輔助駕駛”,屬于L2級別,業內把2020年作為自動駕駛車輛正式上路的元年。目前騰訊研制的自動駕駛車輛利用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和攝像頭,能準確識別道路周圍的物體和行人,已經能夠在封閉園區這類路況相對簡單的環境中投入使用。
醫療
騰訊于今年4月正式啟動醫療影像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作為騰訊首款將人工智能技術運用在醫學領域的產品,“騰訊覓影”集結了騰訊多個頂尖人工智能團隊的能力,把圖像識別、大數據處理、深度學習等先進技術與醫學進行融合,能承擔輔助醫生診斷和重大疾病早期篩查等任務。
騰訊副總裁姚星11月1日在大會上介紹了“騰訊覓影”的進展。“截至10月,它已經進入100多家三甲醫院,覆蓋了食管癌、結直腸癌、乳腺癌等高發病種。在輔助診療上,分析了700萬份病例,提示17萬次高風險。在醫療影像上,閱讀影像上億張,服務上百萬患者,提示風險病變15萬例。”
騰訊在醫療方面的雄心顯然不止于此。姚星透露,“我們希望可以打造一個覆蓋診療全流程的人工智能產品。現在,我們已經開始攻克下一步——病理分析。”據介紹,病理分析是診斷、預后分析和指導癌癥治療的黃金標準。在中國,2017年需要約12萬名病理醫生,但經過訓練的病理醫生只有1.7萬名,這個差距還在逐年增大,所以病理科醫生任務繁重,人員配備也非常緊缺。
在大會上,騰訊披露了正在研發和測試的項目——智能顯微鏡。據介紹,它能利用人工智能和增強現實AR技術,讓顯微鏡能完成智能識別、檢測、定量計算和報告生成等系列工作,“讓醫生雙手和雙眼都不需要離開顯微鏡,就能快速有效閱片”。
《環球時報》記者在現場看到,這臺智能顯微鏡與電腦相連,顯示屏上實時展示的就是顯微鏡觀察到的景象。工作人員介紹說,智能顯微鏡不但可以減輕檢查海量的病理切片給醫生帶來的讀圖診斷負擔,而且當前中國病理醫生診斷水平參差不齊,依靠人工智能技術,智能顯微鏡還可以協助缺乏經驗的醫生,提高識別病理切片的正確率,甚至判斷某些罕見病。另一方面,計算病理中正常細胞的比例、撰寫會診報告等內容會占用大量時間,工作人員現場用智能顯微鏡“一鍵式操作”,快捷準確地生成報告,從而讓醫生從枯燥的重復性勞動中解放出來。
不過相關人士也提到,要實現智能病理診斷,病理切片的本身必須符合標準,這意味著病理制片的過程也應該智能化,是數據標準化的過程。
影像
還記得前段時間微信朋友圈里火爆熱傳的“我的軍裝照”嗎?這個由騰訊優圖團隊開發的“天天P圖”和人民日報客戶端聯手打造的小程序,可以上傳自己的正面頭像照片后,合成自己不同時代的“軍裝照”。不過這類看似簡單的游戲之作,背后蘊藏的人工智能技術卻大有用武之地。
據騰訊副總裁姚星介紹,孩子成長過程中,相貌變化往往很大,這對于走失兒童的尋找帶來很大困擾。如今利用騰訊優圖的識別技術,可以推算出孩子在丟失多年后的樣子,從而找到他們。他舉例說,2017年6月,在河南平頂山的救助站里發現一個名叫鞏樂樂的小男孩。他的照片經過人工智能掃描,發現跟民政部登記的失蹤兒童庫里的數據高度符合,再和家人核對后,證實這名身份未知的男孩,就是三年前丟失的鞏樂樂。“截至今年5月,福建省公安廳‘牽掛你防走失平臺已經利用該技術成功找到了681人!”
此外,這類技術在安保領域也大有作為。以騰訊優圖的天眼系統為例,這個人臉搜索系統存儲有數億級別的數據庫、識別速度是毫秒級,能迅速完成目標人臉和名單照片庫的比對,小到公司或會議的門禁簽到,大到可疑人臉識別,都能快速、高效、安全地完成識別或報警。據介紹,該系統不僅能尋人,還可以尋車。天眼智能交通平臺,從傳統單攝像頭到跨攝像頭的識別分析都能滿足,可進行車輛搜索、全城追蹤和二次分析,已經和蘇州工業園區、深圳坪山區政府合作,上線后獲得一線用戶的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