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可云
最近國際國內大事不斷,國務院11月1日公布的《行政區劃管理條例》,沒有引起足夠的關注。實際上,這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國家大事。
行政區劃是國家權力分配和政策制定的基礎,是行政管理的基本空間單元。行政區劃設置合理與否,不僅會影響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而且會影響各級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經濟管理和社會管理以及相關制度安排,同時還會影響國家安全與區域發展。
此次條例公布首先是行政區劃管理法制化邁出的堅實一步。長期以來,行政區劃管理領域一直存在法規缺失問題,行政區劃管理工作依據的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條的簡要規定以及中央職能部門和各地的臨時規定。
《行政區劃管理條例》是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的全面深化改革與全面依法治國的一個具體安排。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行政區劃管理條例》是法律法規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是提高行政管理能力與效率的重要保證之一。
《行政區劃管理條例》是規范行政區劃調整的基本依據。行政區劃建立在一定的自然與人文地理基礎之上,并在充分考慮歷史淵源、人口密度、經濟條件、民族分布、文化背景等各種因素的情況下,對行政區域進行分級劃分,其結果是在國土上建立起一個由若干層級、不同幅員的行政區域所組成的體系。行政區域分級劃分一旦形成,就具有較大的剛性,但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以及人口和經濟活動空間布局的調整,根據社會經濟發展需要適當調整既有行政區劃是必然的。特別是,進入新時代后,中國的人口與經濟活動空間布局還會發生重大變化,這客觀上要求通過行政區劃調整適應這種變化的要求。針對行政區劃管理領域過去長期存在的隨意性大、規范性不強、審批后落實不力以及違規追責機制缺失等問題,《行政區劃管理條例》對行政區劃管理的原則與方針、變更程序與權限、設置與標準、監督與管理、追責機制作出了具體、系統的規定。
總之,《行政區劃管理條例》填補了中國行政區劃管理領域法制化空白,是新時代行政區劃管理的重大創新,同時也是中國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邁出的重要一步。▲(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