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始于20世紀60年代、在我國中西部部分省份進行的、一場以戰備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國防科工和交通基建為主要內容的三線建設具有重大歷史意義和政治影響。四川作為三線建設的重點省份之一,其項目建設與投資占全國的比重很大,對后來四川生產力布局、工業基礎形成、資源開發與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等諸方面貢獻很大。本文從三個三線建設者的角度,講述三段往事,從中了解到的不僅是三線建設者為美麗四川建設打下的“好家底”,還有至今值得我們學習的“三線精神”。
丁愛譜: 親歷者、建設者和見證者
于1987年建市的攀枝花既是全國唯一一座以花命名的城市,也是因三線建設而誕生的城市,更是四川三線建設的戰略重心、龍頭明珠和成功典范。那段“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的三線建設給攀枝花打上了深刻的時代烙印,更留下了三線建設者們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
“想想那個年代真是難忘,住的是席棚子、喝的是黃泥巴湯水,出門連路都沒有。”如今已75歲的丁愛譜于46年前從海濱城市大連來到攀枝花,并成為煉鋼廠托兒所保育員。當時的丁愛譜就居住在煉鋼廠提釩爐下的一個破席棚子里,一到刮風下雨,什么都遮不住。“沒有煤炭時,我就跑到山下100多米遠處,專門堆煤的火車上去挑,確實很辛苦,但當時年輕也有勁。”后來,丁愛譜又干上了燒鍋爐的工作,那個4號鍋爐特別大,燒一次水要耗時兩個多小時。再后來,她又先后做過原料工、皮帶工、搬水工、鉗工等多項工作,不少都是非常辛苦甚至高危的工種。盡管如此,丁愛譜硬是憑著一股不怕苦、不畏險、敢啃硬骨頭的精神做出了不少成績,個人先后獲得了市級、省級和國家級勞動模范等榮譽。
正是無數個丁愛譜們的無悔付出,攀枝花才結出了三線建設最輝煌、最宏大的碩果,成為中國三線建設史的一個縮影。如今,攀枝花已成為滇西北區域中心城市、“南方絲綢之路”上重要交通樞紐和商貿物資集散地,并建成了“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丁愛譜們為之不懈奮斗的攀鋼集團有限公司,也成為國內特大型釩鈦鋼鐵企業集團、最大鈦原料和產業鏈最完整的鈦加工企業、首批自主創新型企業和全球第一產釩企業,并在釩鈦磁鐵礦資源綜合利用方面處于世界領先水平。
目前,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催生了攀枝花資源的深度開發,這座城市正步入科學發展、轉型發展、創新發展和做好“釩鈦、陽光”兩篇文章的發展快車道。那些三線建設者的青春與激情、那些關于這座城市的往事至今仍充滿無限榮光。
郭彥臣: 從青海到綿陽深山建設核基地
前段時間,由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等機構聯合出品的歷史題材電影《無問西東》熱播,主要講述我國首顆原子彈、氫彈在青海草原上爆炸成功的故事。今年77歲的三線建設老工作者郭彥臣正好看了這部電影,勾起了他對那段燃情歲月的深情回憶。“成功研制‘兩彈的中物院于1965年6月起,從青海遷往四川綿陽的一座大山之中支援三線建設,而我也正好榮幸地成為建設核武器研制基地的一員。”郭彥臣的言語中滿是自豪之情。
郭彥臣是河南新鄭人,于1964年8月從鄭州大學工民建專業畢業后進入青海221廠工作,后來跟隨大部隊入川后,便和工友們一起開始了核基地建設。“我們剛入川,就被要求參加902工程搶建任務,作為我國第二套核武基地的施工建設也就此拉開序幕。”郭彥臣回憶說,該工程龐大,出于戰略需要,由多個研究所組成,總部設在綿陽梓潼縣,而其他各個研究所則分散部署在劍閣、安州、平武等地的偏僻山溝中,各工號間相距很遠,施工難度非常大。從青海221廠轉運過來的各類物資設備,只能全部卸在綿陽火車站,全靠人肩挑背扛運到各個工地。
郭彥臣所在的三工區承建三所的建設任務,最讓人頭疼的就是山區交通條件,基本上沒有平地,都是靠步行,跋山涉水幾個鐘頭才能到達工地。“那時,我們每天早出晚歸,徒步翻越兩座山嶺搬運貨物及建材,一個來回要走60多里山路。但就是憑著一股革命者般的熱情和樂觀精神,工友們都很自覺地搶著干。”講起那段艱苦的三線建設經歷,郭彥臣老人如數家珍,他謙遜地說,自己的經歷只是三線建設者們中的一個細小案例,但那些與工友們一道夜以繼日奮戰建設核基地的苦情日子,是值得一輩子懷念和珍藏的。
伴隨核基地建設的發展推進,郭彥臣也不斷進步成長,于198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歷任公司技術員、中學教師、技校工程師、科技處長等多項職務,并于2001年光榮退休。
楊力濤: 投身國防軍工企業建設的哈爾濱人
50多年前提出和實施三線建設的重大戰略決策,決定將國防軍工產業批量轉移至西部地區。當年那些三線建設者們,遠離家鄉和親人,千里迢迢去到偏遠而艱苦的地方創業奉獻、書寫傳奇、揮灑血淚,筑起了一座座永恒的豐碑。而作為三線建設產物的宜賓三江廠(現名宜賓三江機械有限責任公司)就是其中一個縮影。
當時,成千上萬名建設者聽從組織召喚,紛紛從豫、湘等地匯聚到宜賓市建設三江廠,哈爾濱人楊力濤就是其中之一。“那時候,廠里領導征求我的意見,說要支援三線,去四川參與建設軍工企業。”就這樣,于1963年從哈爾濱航空技工學校畢業、時任河南新鄉116廠檢驗員的楊力濤與當時很多三線建設者一樣,毅然響應上級號召,只身來到宜賓三江廠。
他剛到時,該廠已基本蓋好了。“當時住的是木樓,只要有人上下樓,整棟樓都會搖晃。自行車鈴鐺、電風扇、民航配件……凡是車間里能生產的東西,我們幾乎都試驗過,但是后來慢慢就發現,我們除了生產軍工產品,幾乎什么都不會做。”盡管時間都已過去幾十年了,楊力濤對那段崢嶸歲月的記憶依然十分深刻。
正是像楊力濤一樣的三線建設者前赴后繼的艱辛付出,正是他們在那個激情燃燒、波瀾壯闊的時代背井離鄉的傾情奉獻,才使得后來的宜賓三江機械有限責任公司不斷筑牢基礎、快速穩步推進。
近年來,隨著國防武器裝備業的發展,宜賓三江機械有限責任公司經營規模效益實現了持續穩步增長,已成為立足航空,面向航天、兵器及相關國防領域,為各型飛機、飛船、戰車等提供機載分系統、子系統、部件產品的專業化生產廠家和重要供應商,并擁有省級技術中心1個、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和國防專利8項,成為四川高新技術產業型企業、創新型試點企業,獲得多項省部級以上重大新產品獎、科技進步獎。(綜合整理:朝黨)(責編:蔣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