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門市中醫院消化科,江蘇 海門 226100
功能失調的幽門括約肌引起十二指腸內容物如膽汁、胰液等反流入胃,損傷胃粘膜屏障功能,導致胃粘膜發生慢性炎癥稱為膽汁反流性胃炎[1]。目前西醫治療方法以結合膽酸鹽藥物、抑酸藥、促胃動力藥為主,但停藥后復發率較高,且長期口服易導致耐藥性[2]。中醫認為膽汁反流性胃炎屬于“痞滿”、“胃痛”等范疇,病機為氣失升降、寒熱夾雜,臨床治療主要原則為降逆散結、調和脾胃[3]。本研究對膽汁反流性胃炎患者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進行治療,取得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2月至2017年8月于我院就診的125例膽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59例和研究組66例。對照組男37例,女22例;年齡22~63歲,平均(39.91±7.02)歲;病程4個月至3.5年,平均(1.23±0.38)年;5例患者合并幽門螺桿菌陽性;14例患者膽汁反流分級1級(粘液湖呈淡黃色,少量黃色泡沫狀液體由幽門口溢出),2例患者膽汁反流分級2級(粘液湖呈黃色,中量黃色泡沫狀液體由幽門口溢出,并反流入胃),24例3級(粘液湖呈黃綠色,大量黃色泡沫狀液體由幽門口溢出,并反流入胃)。研究組男40例,女26例;年齡21~64歲,平均(39.82±7.41)歲;病程3個月至3.5年,平均(1.39±0.31)年;8例患者合并幽門螺桿菌陽性;12例患者膽汁反流分級1級,22例2級,32例3級。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比例、幽門螺桿菌感染情況、膽汁反流分級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①符合《消化內科學》中膽汁反流性胃炎的診斷標準[4],臨床癥狀主要包括上腹部或劍突壓痛或不適,體重減輕,食納降低,嘔吐伴有黃綠色膽汁,上腹隱痛;胃鏡檢查可見胃竇粘膜或胃粘膜糜爛、充血、脆性、水腫等;胃粘膜、胃粘液上有黃色或綠色膽汁染色;幽門口可見膽汁反流;②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肝氣犯胃證相關診斷標準[5],主癥見口苦,噯氣,情志不悅加重,上腹痞滿脹痛,次癥見脈弦,舌紅苔薄,反酸燒心,心煩不寐,情志抑郁,納差;③告知所有患者及家屬實驗目的及方法,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①1個月內有保護胃粘膜、促胃動力、抑酸等相關治療者;②消化道腫瘤、上消化道潰瘍等病變者;③對研究所涉及藥物過敏者;④依從性差,不能完成整個療程者;⑤伴有其他急慢性感染病變者;⑥神經系統、血液系統、心肝肺腎等嚴重功能不全者;⑦膽囊切除手術、胃切除手術、機械性刺激引起的膽汁反流者。
1.4 方法 對照組給予40 mg奧美拉唑(悅康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6577),1次/日,飯前口服,同時聯合10 mg多潘立酮(佛山手心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370),3次/日,早中晚三餐前口服,共治療2個月。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調脾養胃湯治療,方藥組成:代赭石15 g,半夏15 g,旋覆花12 g,黨參12 g,黃芩12 g,大棗9 g,干姜9 g,黃連6 g,甘草6 g。每日1劑,水煎至300 mL,早晚服用,共治療2個月。
1.5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 ①炎癥因子水平:取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5 mL肘靜脈血,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IL-8、TNF-α等炎癥因子水平。②胃腸激素:取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5 mL肘靜脈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檢測胃泌素(GAS)、胃動素(MTL)等胃腸激素水平。③膽汁分流分級[6]: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胃鏡檢查結果,觀察膽汁分流分級情況。III級:粘液呈深綠色或淡黃色;II級:粘液呈清亮黃色;I級:粘液淡黃色,清亮;0級:粘液無黃染、透明、清亮。④臨床療效[7]:無效:臨床癥狀體征加重或未緩解,膽汁反流加重;有效:臨床癥狀好轉,胃鏡檢查胃粘膜炎癥浸潤減輕,膽汁反流降低;顯效:臨床主要癥狀明顯好轉,胃鏡檢查胃粘膜浸潤顯著減輕,膽汁反流明顯降低;治愈:臨床癥狀體征完全消失,胃鏡檢查發現胃粘膜完整光滑,無膽汁反流。總有效率=(有效例數+顯效例數+治愈例數)/總例數×100%。

2.1 兩組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IL-8、TNF-α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IL-8、TNF-α水平低于治療前,且研究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胃腸激素水平比較 兩組治療前GAS、MTL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GAS水平明顯低于治療前,MTL水平明顯高于治療前,且研究組GAS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MTL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胃腸激素水平比較 ±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2.3 兩組膽汁分流分級比較 治療前兩組膽汁分流分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膽汁分流分級均低于治療前,且研究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膽汁分流分級比較 [例(%)]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2.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9.66%,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3.94%,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膽汁反流性胃炎在西醫治療方案中主要采用奧美拉唑治療,作為一種新型的胃酸分泌抑制劑,主要用于治療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具有潰瘍愈合率高、潰瘍愈合快和止痛作用快等優點[8]。多潘立酮也是西醫治療方案的藥物,屬于外周多巴胺受體拮抗劑,是一種胃腸動力藥,對患者上消化系統有特異性作用,可有效發揮外周阻滯作用,加速胃排空,促進胃腸蠕動,減輕胃酸對粘膜的損傷[9]。
根據中醫理論,膽汁反流性胃炎多為情志不暢、過度勞累、飲食不節等因素引起的膽汁上逆,脾胃不和,胃失和降,侵犯于胃;或疏泄失常,氣血瘀滯,膽腑濕熱內蘊。本研究采用的調脾養胃湯方中半夏散結除痞、辛溫止嘔;黨參和胃生津,補氣健脾;黃芩清熱燥濕;干姜溫中祛寒,回陽通脈;黃連消痞降逆,解毒瀉火;甘草調和諸藥,補脾和中。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黨參可抗潰瘍,調節胃腸運動[10];黃芩具有抗應激、抗炎作用,能抑制幽門螺桿菌,具有廣譜抗菌作用[11];黃連能抑制幽門螺桿菌,抑制胃酸分泌[12];干姜能促進胃腸蠕動[13];半夏可保護胃粘膜,抑制胃蛋白酶活性,降低胃酸分泌,鎮咳[14]。
研究發現,胃粘膜炎癥反應與膽汁反流性胃炎的發生發展關系密切[15]。作為一種炎癥趨化因子,IL-8能刺激生成新血管,促進炎癥反應進程,能誘導中性粒細胞參與炎癥反應[16]。胃粘膜損傷的嚴重程度與IL-8水平密切相關。由巨噬細胞、單核細胞分泌的細胞因子TNF-α,是重要的炎癥反應中的介質,能誘導炎性細胞聚集、粘附、浸潤等,提高中性粒細胞活性,損傷粘膜的屏障功能,進一步損傷胃粘膜內皮細胞[17]。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后IL-8、TNF-α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膽汁反流性胃炎的炎癥反應可受到調脾養胃湯的顯著改善,有助于減輕胃粘膜的內皮損傷。
由胃竇或G細胞分泌的GAS,能促進胃粘膜生長,促進胃粘膜細胞增殖,營養胃粘膜細胞,提高消化道血流量,調節胃酸分泌。G細胞在膽汁反流性胃炎發病過程中數目明顯減少,胃粘膜萎縮,顯著降低血清中GAS水平。胃粘膜萎縮的程度可由GAS水平反應。膽汁反流性胃炎診斷的靈敏指標是GAS水平明顯升高[18]。作為胃腸重要激素之一的MTL,主要分布于小腸內,由Mo細胞分泌,能促進胃電活動及胃腸運動,促進胃排空,加快胃腸道對水電解質的運輸,胃腸道平滑肌隨著MTL水平不足而發生松弛,減慢胃腸蠕動,導致胃動力不足,胃腔內膽汁等腸液潴留加重,同時加重胃粘膜損傷[19]。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后胃腸激素明顯優于對照組,說明膽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胃腸激素水平可受到調脾養胃湯的有效調節,延緩胃粘膜萎縮,促進胃排空,可明顯緩解膽汁分流分級和臨床療效。
綜上所述,在膽汁反流性胃炎患者治療中,中西醫結合治療可降低相關因子水平,調節胃腸激素分泌,提高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