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婧

自改革開放以來,人均收入水平隨著我國經濟飛速增長而得到了普遍的提高,為中等收入家庭增加了個人財富,提升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如何科學理財成為了許多中等收入家庭所關心的問題。基于此,筆者采用問卷調研形式,對中等收入居民投資者的投資模式進行了檢驗與分析,并從完善監管機制和提高投資者素質的角度提出了對策與建議。
中等收入家庭理財模式研究背景
由于我國經濟水平在不斷提升,中等收入家庭的經濟狀況和可支配收入也因此得到了極大地提高。此外,部分居民在傳統理財思想與觀念方面有所轉變,由于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推廣和科普,致使中等收入家庭理財需求不斷推向了發展的新浪潮上。然而,與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中等收入家庭在投資理財方面顯得較為薄弱。盡管居民的收入有一定的提升,但是居民對于投資理財的意識不高,仍需不斷強化。目前來看,大部分中等收入家庭仍然依賴于傳統理財方式,即儲蓄。相關數據表明,我國居民在2017年5月的總儲蓄存款已達到了62.6萬億元,與2016年的59.8萬億元相比增長了4.68%。因此,可以看出我國中等收入家庭在理財方面仍有大規模開拓挖掘的空間。
研究對象與方法
為了更加直觀地了解我國中等收入家庭在理財方面的狀況,筆者對此展開了問卷調查的方式。在此次問卷調查中,問卷總共回收的數量為200份,其中有效問卷的數量達到191份,則該問卷的有效率為95.5%。從總體上來看,樣本回收后的男女比例相對平衡。筆者通過對被受訪者在三年以上和三年以下所涉及非保本類產品有關投資經驗這一變量采取了控制措施,使問卷的有效性得以保證。同時,將問卷中的內容設計成單項選擇的模式,能系統地統計出投資者家庭理財的方式。其調查內容包括股票、保險、債券、基金、儲蓄、銀行理財產品、外匯以及其他金融衍生品。
家庭理財模式分析
目前,居民選擇儲蓄和基金的理財方式居多,其中選擇儲蓄的比例為27%,而選擇基金的比例為24%。盡管儲蓄在居民理財中的地位依舊根深蒂固,但在如今理財方式多樣化的沖擊以及居民理財觀念的不斷轉變下,儲蓄已不再是理想的投資方式。由于基金理財模式能通過風險轉移和專業管理的手段獲取豐厚的收益,進而使居民對基金的投資方式有了新的認識。
股票和債券不相上下,各自占據的比值為17%和11%。由于債券具有低風險和收益穩定的特點,因此逐漸成為中等收入保守投資家庭的青睞,而股票則具有風險高和回報高的特點,主要是中等收入家庭風險愛好所青睞的理財產品。
外匯投資和其他金融衍生品的占比最低,各自占據的比值為3%和2%。這是由于大部分居民對外匯投資和金融衍生品的專業知識了解甚少,以及它們的操作相對較為繁瑣,使大部分居民對于此類理財產品望而生畏。
中等收入居民家庭理財存在的問題
(一)儲蓄比重較高
根據回收的調查問卷和2017的相關儲蓄數據可以看出,我國選擇儲蓄的理財方式最多,且在全球位居榜首。然而與其他投資方式比較,儲蓄凸顯了增值保值功能的不足之處,并且投資者的產值會隨著銀行利率低于通貨膨脹率時降值。由于每個家庭在每個階段都有著不同的需求,當在較高的儲蓄比率下,會影響到居民整體生活水平狀況。
(二)中等收入家庭理財需求難以得到滿足
近年來,隨著中等家庭經濟水平的不斷改善,許多居民對以往理財的思想有了新的認識,也因此逐步成為資本市場青睞的對象。此外,由于國內金融機制的改革,相關的保障制度逐漸深入,從而為投資者們創造了一個良好、舒適以及健康的投資環境,使居民理財需求逐漸步入多樣化的軌道。在對中等收入家庭問卷調查的相關數據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后,發現有大部分投資者選擇家庭理財的目的是為了實現資產增值,而小部分投資者是為了改善生活質量。然而,大部分的家庭理財者對當下相關的理財知識和經驗修養均處于初級階段。面對這些不足,投資者依舊我行我素,仍然根據自己的風格愛好以及經驗進行理財,這種盲目而缺乏專業知識的理財方式,使家庭理財的多樣化方式停滯不前,并且中等收入家庭在理財方面的需求難以得到滿足。
(三)政府監管機制相對缺乏
家庭理財業務的發展離不開安全和舒適的投資環境,并且在政府的干預下,金融市場的規章制度體系不斷加強和規范。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的出臺,以及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頒布多種有關理財方面的規章制度,旨在為理財業務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目前,現行法律法規的頒布針對家庭理財方面的相關政策較少。此外,對于家庭投資中產生的各種弊端,現行的制度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因此家庭理財的發展還有一段漫長艱辛的旅途。
改善家庭理財的對策建議
承擔投資風險和享有的相應收益是投資者選擇投資理財后需要面臨的兩種結果,而理財投資產品的好壞對家庭居民投資者的生活質量必定會造成直接的影響。因此,投資者應提高自身防范意識和風險評估。雖然目前家庭的文化修養基本處于較高的一個階段,但是對理財方面的知識還是相對欠缺的,并且投資者在投資理財過程中存在欠缺理智思考和盲目跟風的現象較多。為了減少這類不良現象的發生,以及讓理財目標得以實現,因此中等收入家庭的居民應當提升相關理財專業知識,以至于能自行對理財信息做出合理的分析與判斷,保證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投資者能游刃有余的進行投資,從而實現合理科學地進行家庭理財投資。
由于市場通貨膨脹現象難以預知,如果投資者還是跟以往一樣只將資金投入到某一個理財產品中,而風險是無法進行控制的,獲取的收益率很難獲得中等收入家庭居民的認可的。此外,對于風險越高,則回報越高的理財產品,雖然這在金融行業是成正相關存在的,但是也是大多數投資者無法逾越的。因此,應當合理選擇符合家庭理財需求的理財產品組合進行投資,并且在自身利益不受損失的情況下對風險進行合理地把控,使理財組合進一步完善。如果缺乏相關的專業知識和分析能力時,應當向有關的專家尋求幫助,并為家庭量身定制出一套適合現狀的理財方案,使無風險投資產品和風險投資產品比值相協調,以及金融資產和實物資產投資的比值相協調。由此,通過理財產品的組合,不但能達到中等收入家庭投資者的收益要求,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風險的發生。
(摘自《理財·財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