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杭 張喆
【摘 要】
阿托伐他汀具有降血脂、抗血小板聚集,降低患者的血液粘稠度等功效,還可以治療混合性的高脂血癥,原發性的高膽固醇血癥,其效果都非常明顯。而且患者在服用阿托伐他汀之后,會快速吸收,可以達到降低血脂、改善患者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抑制血栓形成的效果。因此,阿托伐他汀在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應該得到廣泛的應用和推廣。
【關鍵詞】 阿托伐他汀;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R715 【文獻標志碼】
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6-057-01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及生活壓力的增加,存在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心臟病、吸煙、肥胖和缺乏運動等高危因素的人群逐漸增加,以及日益嚴重的人口老齡化,使急性腦卒中的發病率逐漸提高且有年輕化趨勢。該疾病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腦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者血管堵塞,導致患者腦部部分血液無法循環,引起腦組織受損,嚴重影響患者的肢體及神經系統功能。以其高致殘率,致死率,甚至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為家庭及社會帶來了嚴重的負擔。研究表明,對急性腦卒中患者采取阿托伐他汀進行治療其效果非常顯著,因此,本文對阿托伐他汀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作用進行深入性的分析。
1 阿托伐他汀治療在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應用效果
1.1 抗血小板
近些年,越來越多的實驗和臨床證據表明,他汀類藥物對血小板和凝血/纖溶系統有非常明顯的影響,可以起到良好的抗血栓作用。對于他汀類藥物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機制已有相關文獻做了一定的探索性研究:在Lee中等研究顯示NO/Cyclic GMP合成的增加在他汀類藥物的抗血小板活性作用中起極為重要的作用[1]。且在相關的報道中表明,他汀類藥物可能直接通過血小板膜上信號通道發生作用。他汀類藥物通過對CD36及阿司匹林介導的蛋白乙酚化進行有效的調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血小板膜結合蛋白的功能和分布發生變化。
1.2 穩定、逆轉斑塊
不穩定斑塊與血栓栓塞性缺血事件之間有著直接的聯系,有學者經過研究表明,至少有20%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都是由頸動脈粥樣硬化所導致[2]。阿托伐他汀可以通過穩定斑塊在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疾病中發揮這積極、有效的作用。阿托伐他汀可以直接降低膽固醇的濃度,縮小斑塊脂核,除此之外,阿托伐他汀還可以有效改變斑塊中膽固醇結晶的形狀和膽固醇結晶的結構,對膽固醇結晶進行直接有效的溶解,進一步就減少斑塊破裂的機會,縮小和穩定頸動脈斑塊[3]。
1.3 抗炎、抗氧化
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動脈粥樣硬化。在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中,炎癥反應起著極為關鍵的作用。在臨床上一般會采用阿托伐他汀對患者進行治療,通過降脂可以有效防治心血管疾病。阿托伐他汀可以直接通過抑制炎癥反應,從而治療缺血性卒中[4]。迄今為止,已有多項研究證明了他汀類藥物的抗氧化作用,劉英等研究學者經過研究表明,根據“ 氧化修飾假說”,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是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關鍵。氧化的 LDL(ox-LDL)也稱為過氧化LDL,可以通過增加泡沫細胞的形成,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形成,并增加一定的不穩定性。泡沫細胞表現出對于血管內皮細胞的毒性。另外,極低密度脂蛋白(LVLD)和高密度脂蛋白(HDL)的氧化也在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發生中起著極為關鍵的作用。
2 結束語
隨著醫學知識的普及度迅速加深,人們逐漸認識到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危害性。急性腦卒中患者主要是由于患者腦部血液無法正常循環,導致部分神經細胞功能受到損傷,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安全。近些年,該疾病的發病率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而且該疾病的治療方式也已經成為了一個熱議的話題。經過多年的臨床經驗和研究學者的研究表明,選擇阿托伐他汀進行治療其效果非常顯著。但是,如果采用大劑量的阿托伐他汀方案,會在很大程度上增加降脂治療的經濟開支。因此,要根據中國人群的他汀類藥物代謝的特點,以及血脂異常的情況,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從而降低患者的并發癥的發生,減少社會的經濟支出,進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周紅霞,王興元,范利娟, 等.阿托伐他汀在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中的臨床研究[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6,(1):72-74.
[2] 吳智成.探討阿托伐他汀聯合阿司匹林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效果[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8,(4):557-558.
[3] 徐慶兵,房曉莉,童海濤.阿托伐他汀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早期神經功能惡化和短期轉歸的最佳劑量研究[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7,(15):10-13.
[4] 萬令,姚柳萍.大劑量阿托伐他汀強化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療效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7,(8):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