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奮強 向敏峰 李雪 盧建華 覃華晶 鄧煜鋒 韋福旺 袁天柱


doi:10.3969/j.iss n.1007 -614x.2018.2.112
科研課題;本文受廣西壯族自治區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自籌經費科研課題(編號22016180和220170910)資助
摘要:目的:探析在中量創傷性血胸治療中融入快速康復外科理念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收治中量創傷性血胸患者60例,隨機平分兩組。研究組在快速康復外科理念下展開系列治療措施,對照組采用傳統治療流程進行胸腔閉式引流治療,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結果:研究組治療后24 h及72 h呼吸頻率改善情況明顯較對照組更優(P<0.05);術后胸腔積液預估量及實際量都較對照組更少(P<0.05);研究組患者氧合指數更高、術后l d疼痛程度更輕(P<0.05);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3.3%,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0%(P=0.044);和對照組相比,研究紐帶管及住院時間更短,而花費相對較多(P<0 05)。結論:在中量創傷性血胸治療中應用快速康復外科概念,術前心理干預能降低患者手術應激反應,營養支持、合理抗生素應用等能促進病情康復,總的來說應用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關鍵詞:快速康復外科;中量創傷性血胸;有效性;可行性
胸部創傷是創傷致死主要原因,占總創傷病例的l0%~ 25%。它的典型臨床表現為血胸,嚴重影響著患體循環和呼吸。胸腔閉式引流是其傳統治療方式。快速康復外科(FTS)理念是指將圍手術期處理措施盡可能優化,包括術前心理干預、營養支持、術中合理應用醫學技術、術后并發癥防治等,目的在于縮短住院時間,促進患者康復[1]。本文旨在探析在中量創傷性血胸治療中融入快速康復外科理念的可行性及有效性,2015年4月-2016年7月收治中量創傷性血胸患者60例,對其進行了研究、分析。
資料與方法
2015年4月-2016年7月收治中量創傷性血胸患者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齡22~ 45歲,平均(33.51±10.32)歲;血胸出血量500~ 900 mL(中量),患者生命體征基本穩定。所有患者均對研究知情同意,按隨機數字分組的方式將所納入的病例平均分研究組和對照組。兩組對象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方法:對照組按常規搶救治療模式進行單純胸腔閉式引流治療,包括術前常規禁食、導尿管、建立靜脈通道、術中麻醉、術后鎮痛等。研究組在快速康復外科理念下開展治療,方式、方法如下:①術前:醫護人員多和患者互動交談,結合一對一輔導、多媒體等方式進行手術注意事項、治療目的等知識宣教,并根據患者不同心理給予有效、個性化心理干預措施。禁食時間縮短,術前2h不進行胃腸道準備,可飲用適量低濃度葡萄糖水,術前在不必要情況下不常規放置導尿管。術前即行使鎮痛處理,靜脈自控泵鎮痛,給藥方案生理鹽水+枸櫞酸瑞芬太尼+鹽酸曲馬朵注射液,根據疼痛程度評分酌情給不同劑量藥物[2]。②術中:術中患者行使全麻,鎮痛、鎮靜應用低劑量瑞芬太尼與佐美托咪定;術中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酌情限制補液劑量;做好保溫工作,降低患者低溫應激反應;手術采用胸腔鏡技術治療,術閉檢查患者是否仍有活動出血、有裂傷者需縫合處理;生理鹽水沖洗觀察是否存在肺漏氣,最后將胸腔閉式引流管固定安置在肋膈角。③術后:患者麻醉阻滯效果消失后盡早拔除氣管插管、導尿管(術后4—6h拔除)等置管,鼓勵生命體征穩定后多活動;胸腔引流管24 h量<50 mL者,同時沒有氣泡溢出,經CT攝片檢查肺已經完全復張即可拔除。術后第1天鼓勵患者進行吹氣球、坐起練習,拔除置管后增加下床活動范圍和時間。術后4~6h患者無明顯不適可飲少量鹽水,無不適感可慢慢禁食流質食物。限制術后每日補液量≤1 000 mL;一般PCIA鎮痛72 h后改變成綜合鎮痛[3]。
觀察指標:治療前后呼吸頻率改善情況、胸腔積液量、氧合指數變化和術后疼痛程度評分(VAS)。
統計學方法:將數據納入SPSS 19.0進行分析,采用X2檢驗,P< 0.05則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療效對比,見表1。
并發癥情況對比: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3.3% (1/3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0%(6/30)(X2=4.043, P=0.044)。
住院相關指標對比,見表2。
討論
FTS概念主要包含治療及護理措施,內容有術前心理指導、不常規禁食、快速通道麻醉、不超前常規放置置管、微創醫療技術、強有力的圍手術期護理等,其中最重要、最基礎的內容是微創治療技術。本次研究中量血胸患者胸腔血量不多,病情基本穩定,關鍵治療手段為胸腔鏡術和胸腔閉式引流,具備應用FTS的可行性[4]。FTS和傳統治療理念相比,不提倡過早禁食、放置不必要導管,覺得術前就應行鎮痛治療,靜脈泵入適宜劑量;麻醉初期盡量使用低劑量藥物;術中采用微創胸腔鏡技術,并注意保暖、補液劑量等;術后實施周到、全面的護理措施,內容包括體征監察、盡早腸道補給能量、術后活動、限制補液量等[5]。此次研究組結果顯示,研究組術后疼痛評分明顯更低(P<0.05);研究組住院時間、置管時間均較對照組更低(P<0.05);且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較研究組更高(P<0.05)。
綜上所述,快速康復外科重在優化的臨床路徑、提升治療效果、促進患者康復。中量創傷性血胸病情程度相對較輕,采用微創技術治療,具備應用快速康復外科的可行性,而且也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縮短了患者康復進程。
參考文獻
[1]江志偉,黎介壽.快速康復外科一優化的臨床路徑[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2,15(1):12-13.
[2]單葵順,鄧晨暉.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在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J].廣東醫學,2014,35(4):637-639.
[3]徐淑華,孫靜.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在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圍手術期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5(36):2772-2774.
[4]高晶磊.外傷性遲發性血胸17例治療體會[J].中國美容醫學,2011,20(z2):319.
[5]寇蕾,劉宇.閉合胸外傷肋骨骨折合并遲發性血胸治療研究[J]中外醫療,2013,32 (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