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黎明
【摘 要】
目的:分析中醫治療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運用療效。方法:隨機抽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間治療的8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基于門診掛號單雙號將其劃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4例,對照組接受西醫常規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予以自擬中醫加味歸芍湯治療,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結果:治療后觀察組患者ALT、TP、AST等指標優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95.45%)高于對照組(81.82%),對比P<0.05。結論 針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常規西藥治療基礎上,對患者予以中醫湯劑治療,可促使患者肝功改善,提升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具有臨床推廣應用價值。
【關鍵詞】 慢性乙型肝炎;中醫湯劑;有效率;運用
【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志碼】
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6-113-01
乙型肝炎在人群中發病率較高,且具有一定流行性。臨床上針對乙型肝炎患者在治療上重點在于清除或持久抑制HBV復制,所用藥物多為核苷類,但長期治療可引起患者出現毒副作用,導致患者出現免疫耐受或病毒變異問題[1]。近年來,隨著中醫學發展其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療中有廣泛運用,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取中醫湯劑治療具有顯著臨床優勢,本文對此予以研究探討,旨在分析中醫湯劑治療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運用療效,概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間治療的8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基于門診掛號單雙號將其劃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4例。兩組患者均明確診斷,主要癥狀表現為惡心、嘔吐、納差、腹脹、反酸、左上腹部疼痛等,排除存在其他系統嚴重疾病患者,排除存在精神異常或診療不配合患者,所有患者對治療方案均知情且同意。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18例,年齡20-73歲,平均年齡(47.5±3.8)歲,病程時間2-78月,平均(23.6±3.7)月;觀察組中男性25例、女性19例,年齡20-75歲,平均年齡(47.8±3.5)歲,病程時間2-79月,平均(23.3±3.4)月。兩組患者各項資料及病情對比P>0.05,有對比價值。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予以常規西醫綜合治療,對患者采取促肝細胞生長素、甘草酸苷等治療,目的是對患者肝細胞起到保護作用,同時予以血漿、白蛋白等支持治療,若患者存在抗病毒指征則予以核苷類抗病毒治療。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予以自擬中醫加味歸芍湯,方劑藥物有:柴胡、人參、黃柏、甘草、梔子等各取6g,半夏、枳殼、陳皮、砂仁、澤瀉、郁金等各取10g,當歸、香附、白術各取12g,白芍、車前子、茯苓各15g。上述藥物加水煎熬,熬至500ml,每日氛早晚兩次空腹服用,連續服用兩周為一個療程,治療四個療程。在治療過程中應囑兩組患者多休息,注意確保膳食營養,飲食清淡,盡可能戒煙戒酒。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谷丙轉氨酶(ALT)、總蛋白(TP)、谷草轉氨酶(AST)等肝功能指標等情況。同時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療效分級為:①顯效:患者臨床癥狀完全消失,主癥候積分降低超過70%,患者肝功指標、血漿蛋白等恢復正常;②有效:癥狀及體征明顯改善,主癥候積分降低在70%-35%之間,肝功指標、血漿蛋白有顯著提升;③無效:臨床癥狀及體征無明顯變化,主癥候積分降低低于35%,嚴重者可發生惡化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數據以均值±標準差(χ-±s)和百分比(%)表示,用方差t和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ALT、TP、AST等指標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上述肝功能指標均有所改善,且觀察組患者ALT、TP、AST等指標優于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對比
觀察組治療后顯效23例、有效19例、無效2例,對照組分別為19例、17例、8例,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95.45%)高于對照組(81.82%),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慢性乙型肝炎從中醫角度來講,主要是因為疫毒侵襲患者肝臟,引起肝臟臍血淤滯、脈絡受阻,進而因為疏泄不通導致患者出現脾臟功能異常,從而造成患者出現胸悶疲倦、精神不振、胸脅脹痛等癥狀[2]。采用中藥治療慢性乙型肝炎具有明顯優勢,不僅可以改善患者癥狀,促進患者機體趨于平衡,盡早恢復,同時治療種對患者產生的毒副作用較少。
本文針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治療上采用自擬中醫加味歸芍湯藥方,方劑中柴胡、當歸、枳殼、香附等可以起到疏肝解郁、活血祛瘀功效,妊娠、白術、半夏、車前子、茯苓等可以發揮健脾、活絡經血、益氣利濕作用[3]。另外輔以黃柏、梔子可起到清熱解毒效果,諸藥聯合可顯著改善慢性乙型感染患者毒邪入侵情況,對患者臟腑氣血功能有調節作用,同時減輕患者燥熱傷陰情況,促使患者病情改善。總之,針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常規西藥治療基礎上,對患者予以中醫湯劑治療,可促使患者肝功改善,提升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具有臨床推廣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張玉銘.溫陽健脾法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理論探討[J].中醫臨床研究,2017,9(24):75-76.
[2] 馮因克,劉亞敏,陳啟龍.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中西醫治療研究進展[J].中國醫藥導報,2016,13(29):28-31.
[3] 李游,顏迎春,王妍,田霞,張明香.慢性乙型肝炎中醫治療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18(05):17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