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
摘 要 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MOOC自2012年在美國頂尖大學陸續設立以來,全世界各大教學機構都爭相推出了各自的網絡教學平臺,但由于辦學定位、教育理念、資源稟賦、學術水平、人員配備等方面的不同,建設水平差異較大。目前,國內各個高校基于SPOC平臺的改革探索異常活躍,但發展不均衡,呈現水平參差不齊。為了深入貫徹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教高[2015]3號)文件精神,進一步深化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改革,切實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結合,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應用和共享,提高教育質量,基于SPOC平臺的改革實踐得到了快速推進,而如何利用好優質的網絡教學資源,如何利用好“翻轉課堂”、“混合教學”等教學模式,因地制宜,充分調動起教與學之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切實提高教學質量,成為改革的關鍵,這給高校一線教師提出了新課題、帶來了新挑戰。
關鍵詞 SPOC環境 計算機基礎課程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8.045
Abstract Since the large open network course MOOC has been set up in the top universities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2012, all the major teaching institutions all over the world have been competing for their own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but the level of construction varies greatly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in school orientation, educational concept, resource endowment, academic level and staffing. At present, the reform of domestic universities based on SPOC platform is extraordinarily active, but uneven development and uneven level. In order to carry out the document spirit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n "strengthening the appli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online open courses in Higher Education" ([2015]3), further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ode and teaching means, promoting the deep combin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and teaching, promoting the application and sharing of high quality education resources. The quality of high education, the reform practice based on SPOC platform has been promoted quickly, and how to make use of good quality network teaching resources, how to make use of the teaching mode of "flipped classroom", "mixed teaching" and so on, in the light of local conditions, fully mobilizing the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effectivel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The key to reform is a new topic and new challenge for front-line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SPOC environment; Computer Basic Courses; teaching mode
1 SPOC環境下教學模式的基本內涵及其特點
當前,基于SPOC環境的教學模式,主要是針對校內大學生設置的開放式網絡教學模式,是一種結合了課堂教學與在線教學的混合式學習模式。它區別于課程資源完全開放而學習者又無處不在的MOOC學習模式,SPOC教學模式主要是在大學校園進行的一種新型課堂形式,基于網絡技術平臺,大量采用視頻課件,實施翻轉課堂教學,將學生課外自主學習與課內教師有重點地引導啟發結合起來,形成師生密切互動、教學相長。其基本流程是,教師把事先規劃設計好的教學內容以視頻材料的形式,當做家庭作業通過網絡平臺布置給全體學生,然后學生自主學習,觀看視頻、完成作業、自主測驗、開展線上討論,教師則通過SPOC平臺及時了解學生學習及掌握情況,最后在實體課堂教學中教師著重答疑解惑、強調學習單元的重點難點、組織開展課堂討論。總體而言,在該種教學模式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所學專業特點、個性化學習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設計,有序調控課程的進度、節奏和評分系統,靈活參與學生的在線討論,及時分析掌握學生表現及掌握知識情況并進行全程考核記錄等。
近年來,許多知名高校積極開展在線課程的建設應用工作,涌現出一批質量優良、深受好評的計算機在線課程,并在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方面作了一系列的試點實踐,呈現出良好的教學成果,深受學生歡迎。但是,針對一般的普通院校而言,由于資金、設備、人力等各方面的原因,獨立開發完成每一門計算機基礎課程的SPOC資源,尚有較大實際困難。因此,如何有效學習利用知名院校已有的優質SPOC資源,結合本校辦學定位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改良傳統教學模式,靈活加以借鑒運用,試點探索基于SPOC環境資源的新型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動力,切實提高教學效果,則是我們的應有之策和努力方向。
上面所提“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教學模式,是一種混合使用技術和親自動手活動的教學環境,傳統的傳授式課堂教學改由實驗和課內討論等活動代替,而課程的講授環節則以視頻課件資源等其他媒介形式,由學生在課外活動時間自主完成。
目前,我校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過程,主要采用PPT課件、機房授課、紅蜘蛛軟件輔助教學的傳統教學模式,對學生的吸引力及主觀能動性調動不足,激發學習動力、挖掘學生潛力不夠,教師對學生學習情況的掌握反饋遲緩,教學策略的適時調整缺乏支撐依據,對學生學習表現的評價也比較單一,這些情況都需要通過教學改革來加以改進。因此,注重吸收借鑒知名高校的SPOC視頻資源,探索實踐“混合教學”模式,努力提高課程教學質量,是當前我們急需解決的問題,也是我們的追求目標。
2 我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的現狀和引入SPOC環境的可行性分析
目前,我校的部分計算機基礎課程已經實現在機房利用紅蜘蛛、課件、視頻軟件等授課,并結合學生具體的學習情況,引入知名高校的SPOC資源,并能利用SPOC中的學生測試環節,測試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這樣不但能夠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但客觀分析,目前還存在諸多不足和影響因素。
第一,我校的計算機基礎課程大都開設在第一學年的第一學期,一年級新生,對自身的專業定位和未來發展大多比較模糊,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學習的主動性和熱情。而翻轉課堂的精髓卻在于充分調動教學主體的積極性,引導學生自覺主動地學習。第二,由于國內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存在差異,我校又是全國統一招生,因此,每年的入學新生的計算機文化素質存在極大的差異。第三,我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授課班級規模通常都在百人左右。這種大規模的教學環境,為翻轉教學帶來了一定的挑戰。
基于以上問題分析,我們認為當前在我校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中完全采用翻轉教學模式并不現實,條件尚不成熟,還必須考慮到課程自身特點,積極探索,試點先行,循序漸進,逐步探索出適合我校特點的模式與方法。
2016年秋季學期,我們對經管學院部分專業的學生,開展了大規模班級環境下基于 SPOC的混合教學初探。教學中利用了北京理工大學李鳳霞老師的團隊開發的SPOC資源,重新調整了線上和線下的教學內容,注重跟蹤和監控學生線上的學習情況,嘗試采用了過程化考試等方式,初步實踐表明,這一改革嘗試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自主學習能力,初步取得了一定成效。
3 SPOC環境下我校計算機基礎課引入混合教學模式的設計及實施策略
“混合教學” (Blended Teaching and Learning)是翻轉教學與傳統教學相結合的一種教學模式,是兩種教學模式的有機結合,即在保持一定傳統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將部分適宜的教學內容采用翻轉式教學來實現。
3.1 教學內容的適度調整
混合教學并不是簡單地將部分課堂授課內容移到課堂之外,它需要精心地根據知識點對現有教學內容進行模塊化設計。根據北京理工大學李鳳霞老師的團隊開發的SPOC課程資源,有針對性地挑選出適合我校學生情況的在線學習模塊,主要包括授課視頻、討論主題、在線自測題、課程作業、論壇等。在此基礎之上,再研究確定哪些模塊需要在課堂上講授;確定課堂討論的有效組織和評價方式等。
就整個教學環節而言,包括“傳統教學”和“翻轉教學”兩部分。其中,“翻轉教學”又包含基于SPOC的在線學習和實體課堂討論兩種形式。在線學習環節包括教學視頻、自測練習、作業、論壇交流與答疑等。“翻轉教學”中的實體課堂討論與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實體課堂在功能和含義上完全不同,必須高度重視并精心策劃設計。“傳統教學”主要是教師在課堂上“唱獨角戲”,學生只是被動地接收教師所傳授的知識,聽講是否專心,理解了多少,都因人而異,教師很難及時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更談不上個性化的指導。而“翻轉教學”中的實體課堂討論則以“討論”、“答疑解惑”為主題,學生作為課堂的中心,緊密圍繞著學生關注的問題和學生作業及論壇中凸顯的問題,體現出問題導向、師生互動和教師主導。
3.2 混合教學模式的實施策略
在混合教學模式下,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合理的安排線上線下各知識點的學習進度,講授各知識點的重點、難點和疑點,線上線下的答疑解惑、組織課堂討論、實驗報告的批改,并根據線上學生的自學情況、在線作業的完成情況、論壇討論的參與情況等給出學生的過程化考核成績。教師的角色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在線學習的促進者,教師的新角色決定了他們必須做到線上線下融合地進行教學,各個環節的無縫銜接非常關鍵。在在線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角色不僅僅是個體的學習者,同時要與其他學習者相互合作、密切交流,共同參與學習活動。這樣,有利于比較全面地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
在混合教學模式下,要實現好預期教學目標,在具體組織實施中,教師的教學內容應著力關注以下幾點:
第一,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和整體性。一是理清本節知識點在整個計算機系統的知識體系中的地位,從整體系統的視角審視該節內容;二是將SPOC自學的碎片化知識按照知識的脈絡體系進行串聯,將知識點形成知識整體。
第二,注重知識的重點、難點和疑點。教師根據學生的在線作業和單元測試情況,發現學生自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總結出本節知識點的中重點、難點和疑點,做到重點知識深入講、難點知識仔細講、疑點問題反復講。
第三,注重計算思維的培養和傳授。計算思維是通過計算知識的歸納總結提煉出來的思維方法,是一種新的科學思維。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給予知識點講解并拓展到思維方式,同時將思維方式聯系到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把計算思維融入課堂,培養并提高學生的計算思維能力。
3.3 學習過程的監控和考核成績的綜合評定
因學生的個性差異,每位學生在在線學習過程中的表現也不盡相同,為保證混合教學的效果,必須加強學習過程的全面管理,最終成績不僅是期末考試,還要包含學習過程各個環節。
第一,SPOC平臺對學生的在線學習行為有完整的記錄。我們可以從平臺上獲取每位學生每天的學習行為,通過數據分析,并結合課程知識體系和教學計劃,對每位學生每周自身的學習狀況、在整個班級中的占位、與教學要求的差距等,給出個性化的評價,以達到督促的目的。
第二,關注每個學生的學習過程。教師通過及時檢查在線作業和單元測試的完成情況,以及回答問題、解決問題的正確率,能盡快感知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接受和靈活運用程度,以便教師區別不同情況,及時給予學生學習干預,跟上整體學習步調,不至于讓其掉隊。
第三,促進學生相互交流。教學實施中,課程組根據學生的特點,以混編方式組成學習小組,組內和各組之間利于形成趕幫超的學習氛圍,達到取長補短、相互監督、共同提高的目的。
第四,在線學習的成績是對每個知識點的單元測試成績、論壇活躍度、作業完成情況的綜合評價,線下成績則由課堂討論和期末考試成績加權之和。期末考試采用閉卷無紙化上機考試。這樣就可以比較全面客觀地評價每位學生的學習效果。
4 基于SPOC環境深入開展教學改革探索的一些建議
我校本學期選修“計算機基礎”課程的經管專業學生共計486人,分為 8 個大班,涉及 5 個專業,參與混合教學初步探索,人員未經選拔,為完全自然班。學期初,課程實驗組教師經過討論,篩選出一些適合本校學生的視頻資源,留給學生作為課后作業,要求學生完成在線觀看、線上答題、單元測試、參與論壇等。任課教師對學生參與及完成情況,及時進行分析匯總,了解掌握學生接受知識的情況,找出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特別是疑點和難點,供課堂上教師進行重點講授和解答。通過初步分析本學期參加教學實驗的學生們的表現來看,整個課堂學生的活躍度和參與度有較大改善,教學答疑時段參與的人次比以往大幅增加,課堂小測驗的成績較之以往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特別是一些學生對計算機表現出濃厚興趣,不但完成老師布置的線上學習任務,還主動自學了北京理工大學李鳳霞老師團隊研制的SPOC課程學習資源,均順利通過單元測試,最終有望拿到該校的計算機基礎結業證書。
下一步,在總結分析前階段教學實驗成效的基礎上,我們將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力爭在一定范圍內全程推開這項教改實驗,加快摸索出一套教改模式和成功經驗。為做好這項工作,我們希望學校給予關注和支持,并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第一,本著共建共享的理念,嘗試自主開發一些適應本校辦學定位、專業目標和學生實際的教學單元,充實課程資源,增強其針對性和適應性。
第二,為體現因材施教和個性培養,區別不同專業和生源情況,嘗試開展分級教學。
第三,擴大實驗班級規模,在總結積累初步經驗基礎上,適度擴大實驗班級及專業分布的范圍。
第四,在學校教學管理的排課環節,給任課教師以適度的關照,保持教學安排的靈活性。
第五,加大對這一教學改革試驗的支持力度,在經費、設備等方面給以必要支持和適度的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