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程
摘 要 通過社會實踐的育人功能提升學生的獲得感是當下高校社會實踐工作的重要切入點。傳統認知對于社會實踐功能的認識缺乏內在的邏輯主線,從而很難使學生具有較高的獲得感。因此,必須用一種新的視角重新理解社會實踐對大學生能力與品格塑造的作用。本文用觀察——敘事——反思三個范疇整理社會實踐的過程與功效,從而使社會實踐工作的開展能夠更好地提升學生的獲得感。
關鍵詞 大學生 社會實踐 獲得感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8.087
Abstract Enhancing students' sense of acquisition through the function of educating people in social practice is an important entry point for social practi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raditional cognition lacks the inherent logic of the social practice function, which makes it difficult for students to have a high sense of acquisition. Therefore, we must re-understand the role of social practice in the shaping of college students' ability and character with a new perspective. This paper uses the observation-narrative-reflection three categories to organize the process and effect of social practice, so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actice can better enhance students' sense of acquisition.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sense of acquisition
1 以“觀察”的方式建立感性的 “相冊”
廣義的觀察是指人通過感覺器官的中介體驗外部世界的過程。作為人認識世界的第一步,觀察對于整個認識體系的建構具有重要的意義。在西方哲學認識論中,實證主義對觀察所起的作用格外推崇,甚至認為,它在人的知識獲得環節中起到終極意義的作用。雖然唯名論者對實證主義存在諸多批判,但自19世紀以后,通過觀察獲取外部知識的重要作用已被西方形而上學廣泛接納。馬克思哲學超越西方形而上學的起點正是在于通過“感性對象性活動”填平了感性與知性的鴻溝。在高等教育教學中,觀察作為社會實踐的第一步,有兩點重要的功能。
其一,觀察是溝通課堂教學與日常生活的核心媒介,而日常生活是社會實踐最微觀的組成單元。因此,對 “觀察”不能僅僅在表層進行解讀,不能單純理解為有組織地走出校園,與各類社會組織或者不同人群開展活動,傾聽陳述,記錄心得等行為,而是應當在更為廣泛和專業的領域加以思考:將之理解為溝通課堂教學知性活動與日常生活感性體驗的橋梁。
其二,觀察是誘發大學生主動發現學科內涵,分流學科興趣的原初環節。引導學生主動發現某個學科領域的價值,從而激發學生對該領域的強烈好奇心是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與特征。遺憾的是,當今的大學教育在很多環節并沒有擺脫初等教育的引導模式,即知識的單純供給與灌輸,這種模式無論存續多久,都無法塑造一個真正的人。試想,從人類起源至今,有多少固有的知識等待一個人去學習?在短短幾十年內,一個人無論如何都無法窮盡所有的知識,況且知識更新之快讓一個精力有限的人難以全面應付,當今的大學生每到考試強記硬背,考完就忘的普遍現象,正說明當今的大學教育在某些環節仍處初級教育的模式上,雖然記憶的內容由乘法表變成了函數和曲線,但本質并沒有改變,這種所謂的知識對于人的成長沒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因此,大學生不自信的根源就在于大學階段沒有掌握正確的認識論,無法獨立地面對這個世界。
最近,耶魯大學校長指出,大學其實并不教授學生任何知識,而是傳授方法。那么,現實的問題開始凸顯出來,如何獲得方法?如何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如何用方法解決現實問題?第一步就是從觀察開始,從觀察社會行為與固有知識的反差開始建立起最原始的好奇心與探險欲。方法和能力很難在課堂上直接傳授,只能靠個人的體悟獲得。觀察作為社會實踐最一般的步驟,是建立學生對學科興趣的起點,在觀察的過程中,不同的學生對不同的學科興趣差異開始顯現,正如有的人發現自己喜歡吃牛排,而有的人覺得更喜歡吃火鍋,正確的觀察和教師的適度引導可以使學生情不自禁地走到某個學科的門口并好奇地朝門里眺望。
2 用“敘事”訓練大學生的思維能力
所謂敘事,并非主觀編造和講故事,而是用知性范疇整合感性材料的過程。通過觀察獲得的感性材料畢竟是雜多的和碎片化的,如何將這些碎片化的材料整合為具有邏輯關聯的知識體系,是人之思維的重要功能。也是大學生必須鍛煉的一種能力。康德認為,先天綜合判斷是人與生俱來的能力,人可以用固有的范疇來整合表象的世界,這些范疇最基本的形式就是時間和空間的概念。但是,當一個人后天學習了各類知識之后,怎樣根據自身固有的知識體系去搭建自己的范疇,使碎片化的知識成為一個有機整體,這是需要后天經過思維鍛煉才能獲得的,這個過程也是獲得方法的過程。這正如一個人,根據自己散亂在地上的一堆大小不一,內容不同的書本,打造一個適合擺放它們的書架,然后把這些書依次放入書架的特定位置,從而形成一個具有整體效果的家裝元素。因此,敘事作為社會實踐的一個必經環節,對于大學生是能力的提升,處于重要的核心地位。而這個環節恰被諸多社會實踐活動組織者所忽視。
過去我們總是認為,社會實踐主要是讓學生去曬太陽、經風雨、睡土炕,認為這些就是培養意志品格的方式,看來,這種觀念應當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改變。學生未來的就業大多是在城市,工作的環境大多是在辦公室,每天面對的不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村,而是大量的文件、數據、報表。因此,對于當代大學生意志品格的塑造,體現在面對繁瑣的文件和數據時,具備認真嚴謹、鍥而不舍的理性精神;還應體現在科學研究的過程中,具備一絲不茍,勇攀高峰的智力意志,而不是單純的生理考驗;更應體現在通過獨立的思維判斷,主動整合感性的材料,從而具備獨立形成知識體系的思維能力。
敘事環節在社會實踐中具體體現為學術論文、調研報告、心得體會等文本的撰寫。在這些文本的撰寫過程中,學生把通過觀察獲得的感性材料用已有的知識體系重新整理編排,從雜多的歷史材料中梳理理性的邏輯,在寫作的過程中,學生會遇到各類疑難的概念,為了搞清這些概念,就必須閱讀相關的文獻材料,于是,原本雜亂的知識和概念在寫作過程中被特定的主題串聯了起來,正如一盤散落的珍珠被一條絲線串成了項鏈,學習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就潛移默化地被掌握了,方法就是用絲線(范疇)去穿珍珠(具體的知識)的能力。與此同時,學生還可以發現這個領域研究存在的問題,理論的空白、研究的興趣點等諸多值得進一步挖掘的素材。可見,文本寫作本身是鍛煉思維的絕好的機會,因此,缺少文本寫作和思維整合的社會實踐就像摘去鉆石的皇冠,沒有任何光輝可言。
3 通過精神的反思達致改造世界與人自身的雙重效果
所謂反思,是指將已獲得的所有的知識和方法,用理性的力量進行質疑和批判,即從知性范疇上升到理性的統一,使知性具有價值判斷和目的性特征,進而升華為一種主體精神。這種過程體現為精神的內化和外化相互循環。
其一,在社會實踐的最后環節,反思對于實踐主體的精神培養與人格塑造有著終極的意義。這種意義在于,通過觀察、敘事所獲得的知識與方法,在反思的過程中內化為主體獨立的人格。由此可見,反思是一種自覺的精神提升,是將知識、方法與主體精神的質疑元素相結合的特殊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大學生將觀察與敘事獲得的能力提升為一種自主的、獨立面對世界的精神,最終形成能為自己所用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其外在的表現就是對于世間萬物有著獨立的判斷,最終不再彷徨與生老病死、情感糾結、患得患失等迷茫之中,從而將人生的過程與自然的過程加以協調,達到身心和諧的狀態。必須指出的是,這種反思依賴于觀察與敘事的結合,主體在實踐過程中的挫折、成功、感悟、知識、方法,都是反思所需要整合的質料。
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許多學生對于社會現實中存在的缺陷都有自己的思考,但是遠遠沒有達到反思的程度。比如,面對老百姓提出的許多現實的問題,學生會很疑惑,為什么明顯應當這樣的事情,在現實操作中卻遇到諸多困難,于是,在調研報告或心得體會中會寫出很對的感想和建議,其實,這些想法都是未加反思的結果。在這個環節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由表及里地認識問題,表象總是紛繁蕪雜的,既有光鮮亮麗的美景,又有陰暗丑陋的角落,如何在這些偶然性背后發現必然性的存在,這需要通過觀察——敘事——反思全過程加以把握,即在表象世界的背后發現特定社會發展的必然性,而這種必然性絕非線性的邏輯推演,而是在不斷變動的物質結構背后所蘊含的人的價值目的。借用黑格爾的一句話:“凡是合理的東西都是現實的,凡使現實的東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其二,反思的過程并非在內化中終結,而是通過進一步的外化,即通過反思而塑造的“新我”再次投入到新的社會實踐之中。從而生成新的世界和新的人。這就完整地詮釋了以實踐為本體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之精髓。通過正確引導學生反思,使他們明白,實踐的意義不在于如何解釋世界, “問題在于改變世界”,人生的提升過程必然是在與外部世界相互改造的過程中完成,一個人的生命有終點,但這種作為大寫的“人”的生命過程卻始終是循環向前的。財富、聲望、地位等作為生命之外在確證,只有在生命本身能夠承擔相應的負重之后才會出現。
其三,引導學生對實踐過程進行反思是整個實踐活動最為艱巨的一項工作,它不但要求教師有較高的知識結構、理論水平和道德情操,更要求教師本身參與過各類社會實踐活動,并親身經歷過上述全過程,因此,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明確要求:“要提升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建立中青年教師社會實踐和校外掛職制度,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增強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擔當。”可見,細致和有效率地指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需要教師自身通過社會實踐放達到自我成熟,而不是光會“紙上談兵”。
綜括上述,用觀察——敘事——反思的模式重新梳理整合社會實踐的過程與功效,其內在的邏輯主線就清晰可見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于實踐教育的參與度、認可度、滿意度、幸福度等各項指標會隨著其獨立人格的養成而提高,而這些指標正是測評學生接受實踐教育獲得感的重要標志。在這個過程中,高等學校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科優勢有的放矢地建立起特色實踐模式,從而形成社會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