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悅 劉凌云
【摘 要】
目的:研究分析臨床護理路徑在危重心血管病急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在2016年2月到2017年2月之間,隨機選取我院收治的危重心血管病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法將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采用臨床護理路徑護理,分析臨床應用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6.6%)低于對照組(20.0%),對比差異顯著,且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治療總有率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明顯較高,對照組得總有效率為70%,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83.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心理狀態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對照組的心理狀態評分為(86.4±6.4)分,觀察組的心理狀態評分為(32.6±5.6)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t=28.292)。結論:在危重心血管病患者中采用臨床護理路徑護理的效果顯著,不僅改善了患者的心理狀態,而且降低了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率,臨床效果顯著,具有推廣價值。
【關鍵詞】 臨床護理路徑;危重心血管病;應用
【中圖分類號】 R825.4
【文獻標志碼】
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6-167-01
心血管病是指心臟血管和腦血管疾病,由于高血脂癥、血液粘稠、動脈粥樣硬化以及高血壓導致。引起心臟、大腦、全身組織發生缺血性、出血性疾病。好發于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具有高發病率、高死致殘率、高死亡率的特點。本次研究在2016年2月到2017年2月選取我院收治的危重心血管病患者,分析臨床護理路徑在危重心血管病急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研究結果見下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在2016年2月到2017年2月之間,隨機選取我院收治的危重心血管病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法將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分布在57~78歲,平均(63.2±3.2)歲;觀察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分布在56~76歲,平均(62.9±3.5)歲。經診斷包括急性左心衰16例、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18例、惡性心率失常14例、肺栓塞12例.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差異不顯著,且P<0.05,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首先,對患者的患病時進行查詢,并對患者的臨床表現以及臨床癥狀進行觀察的,同時在較短的時間內的對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類型以及心血管疾病危險程度進行確定,而相關的搶救工作則應該根據患者的疼痛部位、程度、性質以及疼痛持續時間等。其次,對患者的心、肺、腎、腦臟器功能進行監測,包括心率、心律、血壓以及血氧飽和度,瞳孔、肌力、四肢活動度等。根據病情急醫囑用藥,血壓低快速補充多巴胺,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疼痛患者使用嗎啡。管理好呼吸道,清理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暢。面罩吸氧時,血氣分析提示氧分壓低,使用無創呼吸機輔助呼吸。維持患者體液、電解質平衡。給予患者營養支持,維持腸道完整性,控制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做好基礎護理,包括口腔、皮膚、會陰。
觀察組采用臨床護理路徑護理,由我院心血管科室的專科護理人員組成護理小組,為委中心血管病的急救制定標準化的護理流程。具體包括(1)院前急救:觀察患者的癥狀,常規心電圖。患者保持臥床休息,停止任何主動活動。持續心電、血壓、血氧飽和度檢測。維持血氧飽和度>94%,建立兩條以上靜脈通道。評估氣道、呼吸、循環,維持生命體征穩定。了解病史、發病時間;(2)監護室護理:院前院內銜接,包括患者病情、診療強開、心電圖等內容。將患者立即轉移至搶救室,保持相當安靜。床邊備心電監護儀、吸引裝置、除顫儀。消除患者的緊張情緒,使用恰當的語言和非語言溝通,護理人員使用和藹的語氣叮囑患者絕對臥床休息;(3)并發癥護理:對患者進行連續心電監測,室性心律失常用利多卡因,緩慢性心律失常用阿品脫,心室顫動性非同步直流電除顫,房室傳導阻滯可安裝臨時起搏器;(4)搶救成功轉入普通病房的護理:保證患者充分休息,防止各種不良因素的刺激;(5)醫學知識宣教:促使患者及家屬對心血管疾病的相關急救措施以及疾病特征進行學習,從而有效防止了因搶救不及時而導致患者死亡的情況。具體而言,在對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應該制定以時間為順序的護理流程,相關的責任護理人員在患者治療過程中采取表格形式的護理路徑對患者進行護理,護理人員每天在規定的時間內與患者及家屬進行溝通,了解患者的需求,進行針對性的健康指導。
1.3 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包括心律失常、梗死以及猝死。治療效果、患者癥狀得到了顯著改善為顯效,患者的癥狀稍有改善為有效,患者癥狀未改善,甚至病情有所加重為無效。總有效率為顯效率加有效率之和;心理狀態評分,采用醫院自制調查表的方式對患者的心理因素進行調差,滿分為100分,得分越高則說明患者的心理狀態越差。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中出現的對比數據,采用“統計產品與服務解決方案”軟件進行分析,版本為SPSS20.0。當P<0.05,說明對比有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采用t檢驗計量資料“x±s”,采用
SymbolcA@ 2檢驗計數資料“[n(%)]”。
2 結果
2.1 比較兩組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結果見表1,觀察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6.6%)低于對照組(20.0%),對比差異顯著,且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2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治療總有率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明顯較高,對照組得總有效率為70%,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83.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數據見2。
2.3 比較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態評分
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心理狀態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對照組的心理狀態評分為(86.4±6.4)分,觀察組的心理狀態評分為(32.6±5.6)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t=28.292)。
3 討論
隨著現代診療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病的護理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加強為危重心血管病急救護理,降低患者的死亡率。護理人員應用臨床護理路徑,及時解決患者的現存,或潛在的健康問題,可促進患者康復,改善預后,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1]。
臨床護理路徑是根據某種疾病、手術制定的一種護理模式,根據臨床護理路徑表對患者進行標準化的護理。臨床護理路徑的應用,讓危重心血管急救護理更加合理化、流程化,使病程發展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提高臨床診療效果[2]。心血管疾病病情急、發展快,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臨床護理路徑為患者制定了護理計劃表,使護理服務更加規范。將患者作為護理中心,專科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有計劃、有預見性的護理,有助于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3]。院前急救到患者轉入普通病房,在各個階段對患者進行護理服務,不僅提高了臨床搶救成功率,并且降低患者死亡率[4]。而從本文的研究結果也可看出,觀察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6.6%)低于對照組(20.0%),對比差異顯著,且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治療總有率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明顯較高,對照組得總有效率為70%,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83.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心理狀態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對照組的心理狀態評分為(86.4±6.4)分,觀察組的心理狀態評分為(32.6±5.6)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t=28.292)。
綜上所述,在危重心血管病患者中采用臨床護理路徑護理的效果顯著,不僅改善了患者的心理狀態,而且降低了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率,臨床效果顯著,具有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曹杰. 臨床護理路徑在危重心血管病急救護理中的應用體會[J]. 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 2016, 23(11):132-133.
[2] 李英. 臨床護理路徑在危重心血管病急救護理中的應用體會[J]. 心血管病防治知識(學術版), 2016, 3(7):118-119.
[3] 孫宏. 危重心血管疾病急救護理中臨床路徑的應用分析[J]. 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 2016, 4(18):84-85.
[4] 李燕. 臨床護理路徑在急診一體化救治護理急危重患者中的應用研究[J]. 中國美容醫學雜志, 2017, 20(s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