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ig Data ·大數據
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 SIPRI)發布的《2017年世界軍費開支走向》顯示,美國和中國軍費開支分列全球第一和第二位。2017年11月,美國國會通過了2018年7000億美元的國防支出法案,同比增長約13%,其中約6340億美元用于國防部軍購等基本開支。
根據2017年“國防七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官方發布的數據顯示,本科畢業生男生人數遠高于女生,國防七校無一例外。對于多數男生來講,最炫酷的事莫過于穿上一身帥氣戎裝。
從“國防七校”2017屆本科畢業生就業單位性質分布情況來看,國有企業、科研單位一直都是各校畢業生主要的就業去向。到部隊完成軍旅夢的畢業生也不在少數,從發布的數據來看,西北工業大學占比最大。
聽TA說
@Cris頑(國防科技大學應用統計學專業,經濟分析師)
在國家綜合國力、安全環境和全球戰略形勢深刻變化的大背景下,中國國防費增長是適度穩健和可持續的。中國政府依照《國防法》,堅持一個“協調”和兩個“適應”的方針原則,依法管理和使用國防費。
我國對國防費實行嚴格的財政撥款制度,每年的軍費預算都納入國家預算草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查和批準,國家和軍隊審計機構對國防費預算及執行情況進行審計監督。近年來,政府加強國防費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推進資產管理改革,加強預算執行監督管理,提高國防費開支的透明度和規范性,確保國防費的正確有效使用。
適應軍隊職能任務需求和國家政策制度創新,深化軍費預算管理和審計制度改革,是軍隊政策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
@荔枝(清華大學新聞學專業,國防教育研究學者)
現代軍隊的專業性極強,專業軍事技能同其他專業技能一樣,走向了專業化、標準化。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人,無法與專業人士一較高下。
因為專業性極強,專業軍事技能的適用范圍相當小,往往只在戰場上有用武之地,日常生活中根本用不到專業技能,占用學生大量時間學習這些技能,顯得既不經濟也不現實。
從現代戰爭和現代軍人的角度看國防教育,說到底都是為戰爭服務的。百姓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就有義務捍衛這片土地不受外來者侵略,但并非每個人都有這樣的覺悟,國防教育才顯得尤為重要。做好國防教育,軍隊士氣才會更高昂,戰爭勝利的機會顯然會更大一些。
現代戰爭的出現更是突出了國防教育的重要性。打造從人力密集型到技術密集型的“國防教育”新模式迫在眉睫。
@術招(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通信工程專業,通信設備調測師)
中國與美國在軍事裝備上的差距,整體來講,中國的“質”和“量”應該會長期“落后”于美軍。
根據我國現有的國防政策和利益范圍的實際情況,我軍實力范圍不會遍布全球。未來幾十年內,我國的軍事裝備規模應該會不及美軍。
“質”的方面,應該分為兩部分,一個是“代差”,一個是“參數”。
我國現有的很多裝備的整體性能已經和美國沒有明顯代差,可比性顯著提高。比如運20與C17,殲20與F22,99A與MIA2等。這些已經服役或者正在建造的裝備,和美國同屬一個“重量級”。
但是,每個理性的人都能看到,除了數量的不足以外,我們還有很多的“參數”是低于美軍裝備的,比如導彈的射程和尺寸、發動機的性能、運輸機的載重能力等。
我國軍迷見證了我軍從弱到強再到更強的過程,大多人都較為認可我軍已經取得的成績,并希望中國軍事國防力量的強化能更好為祖國繁榮富強保駕護航。
@風之丘(哈爾濱工業大學自動化專業,部隊軍官)
部隊提干、軍校生、國防生、直招生之間的確存在“歧視鏈”。前兩者瞧不上后兩者疲弱的軍事技能,后兩者不太認同前兩者較差的綜合素質。其實問題的根源在于軍隊仍未對大學生有清晰的定位。
國防生招生初衷是為軍隊快速引入一批具有較高學歷的年輕人,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軍隊快速實現現代化提供人才支撐。但現實情況是,多數國防生畢業之后直接在連隊擔任排長,其所學的計算機、電子、自動化等專業技能在基層連隊沒有用武之地。他們在大學期間又沒有很好地學習帶兵能力,最終導致基層部隊對國防生普遍有“什么都不會”的印象。部隊想要的應屆畢業軍官須體能好、會帶兵,對專業技能的要求是,會做PPT,會寫文章等。
坦白地講,部隊需要的理想基層軍官需要具備不錯的體能、靈活懂事的頭腦以及良好的學歷。